邢素素,劉紅妮
(上海師范大學(xué)人文與傳播學(xué)院,上海 200234)
常用詞“假”對“偽”的歷時替換研究
邢素素,劉紅妮
(上海師范大學(xué)人文與傳播學(xué)院,上海 200234)
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形容詞從上古到近代經(jīng)歷了一個新舊詞更替的過程。上古時期“偽”是“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常用詞,到了近代漢語時期,“假”逐漸替代了“偽”,成為常用詞?!凹佟弊罱K能替換“偽”,是二者語義接近,“假”在口語中常用及其詞義凸顯“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結(jié)果。
常用詞;“偽”;“假”;替換
加強(qiáng)常用詞演變的研究,是近些年來許多專家、學(xué)者所提倡的,也是漢語史中詞匯演變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如李宗江[1]、汪維輝[2]等專書著作,另外也有不少這方面的單篇論文。在現(xiàn)代漢語中,形容詞“假”和“偽”有著共同的義項(xiàng):不真實(shí)的、虛假的(與“真”相對)。汪維輝在《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提出“偽”和“假”存在歷時替換關(guān)系,但并沒有進(jìn)行深入探討;徐時儀的《近代漢語詞匯學(xué)》提到:上古表示“不真、虛假”義一般用“偽”,在先秦口語中已有以“假”表“非正式、暫時”義,又有“借”義。宋以后“假”的“不真、虛假”義漸多,由宋至明,表“不真、虛假”義的“偽”漸為“假”更替。[3](P178-179)“偽”和“假”之間是怎樣發(fā)生替換的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二者之間的演變?對于這些問題還沒有人詳細(xì)的研究,本文擬就“偽”和“假”在漢語史中的歷時替換和演變做一些探討。
“偽”和“假”用作“虛假、不真實(shí)”義,最早都見于春秋時期,不過,在先秦文獻(xiàn)中以“偽”最常見。“偽”,《說文解字》釋為“詐也,從人為聲?!盵4](P164)段玉裁注:詐者,欺也。釋詁曰:詐,僞也?!皞巍钡谋玖x為“欺詐”,例如:
(1)恭儉惟德,無載爾偽。(《書·周官》)
(2)無或詐偽淫巧。(《禮記·月令》)
(3)無或差忒,黃黑蒼赤,莫不質(zhì)良,勿敢偽詐,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級之度。(《呂氏春秋·季夏紀(jì)》)
“偽”可引申為“偽裝、假裝”之義,如:
(4)然則舜偽喜者與?(《孟子·萬章上》)
(5)宵坎血加書,偽與子儀、子邊盟者。(《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6)聞楚師將至,范文子欲反,曰:“我偽逃楚,可以紓憂?!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表示“虛假,不真實(shí)”之義的“偽”是從“偽裝、假裝”這一動詞義項(xiàng)引申而來的,例如:
(7)夫《韓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將止不面夷,死;偽言誤眾,死。(《國語·晉語三》)
(8)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莊子·雜篇·盜跖》)
(9)儒者偽辭,墨子兼愛,五紀(jì)六位,將有別乎?(《莊子·雜篇·盜跖》)
(10)明言行之以飾身,偽言無欲以說人,嚴(yán)其交以見其愛。(《晏子春秋》)
“偽”作形容詞表示“虛假、不真實(shí)”之義,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作定語,如偽言 (虛假的言論)、偽行(虛假的行為)、偽辭(虛假的言辭)等,還可以用在名詞的后面,例如:
(11)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yuǎn)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周易》)
(12)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xué)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禮記·王制》)
統(tǒng)計北大語料庫(古代漢語)先秦時期的所有文獻(xiàn),“偽”用于“情偽”的例子有9例,用于“行偽”的有3例,用于“言偽”的有2例。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真?zhèn)巍钡牟⒘惺褂茫?/p>
(13)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
(14)此聽真?zhèn)?,知同異,得其情詐也。(《鬼谷子》)
西漢時期,“偽”表示“虛假、不真實(shí)”之義的用法更加靈活,使用頻率也更高?!皞巍焙竺嫘揎椀拿~逐漸豐富起來,如:
(15)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tài)。(劉向《戰(zhàn)國策》)
(16)挾偽意以御天下,懷賊心以事君,邪之大者也,而使我行之,是欲國之危明。(劉向《新序》)
(17)君子之慘怛,非正為偽形也。(劉安《淮南子》)
“假”在《說文解字》釋為“非真也。從人,叚聲。一曰至也?!队輹吩唬骸儆谏舷??!盵4](P162)段玉裁注:“《又部》曰:‘叚,借也?!粍t假與叚意略同。”許慎認(rèn)為“假”本義為“假的,不真實(shí)的”,《虞書》“假”是“到”的意思。段玉裁認(rèn)為“叚”是“假”的本字,“叚”、“假”同義,“假”的造字本義是“借助他人力量達(dá)到目的、借用”。根據(jù)北大語料庫(古代漢語)的文獻(xiàn)看,“假”在先秦時期最常見的用法是作動詞,表示“借”或“憑借”義,如:
(18)晉侯復(fù)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1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
“假”引申為“非正式,暫時”義,例如:
(20)假寐永嘆,維憂用老。(《詩經(jīng)·小弁》)
(21)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韓非子·難二》)
檢索語料庫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假”表示“假的、不真實(shí)的”意思在先秦文獻(xiàn)中只出現(xiàn)了2例,而且都是“虛假”的并列使用,其他未見,說明“假”表示“虛假”義只是剛出現(xiàn),還未普遍使用。例如:
(22)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墨子·修身》)
(23)名不徒生,而譽(yù)不生長,功成名遂。名譽(yù)不可虛假,反之身也。(《墨子·修身》)
我們統(tǒng)計了上古時期幾部代表性文獻(xiàn)中表示“不真實(shí)”義的“偽”和“假”的使用情況(單位:次),如表1:
表1 先秦時期“偽”和“假”表“不真實(shí)”義的使用次數(shù)情況
(24)御史察計簿,疑非實(shí)者,按之,使真?zhèn)挝阆鄟y。(《漢書·宣紀(jì)》)
(25)“夫力學(xué)真道,才得偽道;力學(xué)真德,尚才得偽德耳?!保ā短浇?jīng)》卷四十九)
(26)故虛實(shí)之事,并傳世間,真?zhèn)尾粍e也。(王充《論衡》)
(27)馭權(quán)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風(fēng)恢恢而能遠(yuǎn),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對也。(《文心雕龍》)
(28)或納讒而誅之,或放之乎冗散,此蓋葉公之好偽形,見真龍而失色也。(《抱樸子·外篇》)
例(24)和(26)“真”和“偽”并列使用,形成并列短語,表示“真的和假的”之義;例(25)中“偽”修飾“道”和“德”,與“真道”、“真德”對舉。例(27)和例(28)“偽”修飾后面的“論”、“形”,表示“虛假的”意思。粗略統(tǒng)計六朝時期的文獻(xiàn),“真?zhèn)巍钡牟⒘惺褂枚噙_(dá)44例,“真”、“偽”的對舉使用多達(dá)17例。
另一方面,六朝以后,“假”表示“虛假、不真實(shí)”義得到新的發(fā)展,如:
(29)而自時厥後,其流彌多,預(yù)有臣吏,必為建立,勒銘寡取信之實(shí),刊石成虛偽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貴,但論其功費(fèi),又不可稱。(《全劉宋文》)
國外常用的山洪災(zāi)害預(yù)警指標(biāo)主要分為臨界雨量、臨界水位和臨界流量3種。目前,采用的山洪預(yù)報預(yù)警方法有分布式水文模型山洪預(yù)報預(yù)警和動態(tài)臨界雨量指導(dǎo)兩種。
(30)又能禽獲叛身,類非謹(jǐn)惜,既無堪能,坐陵勞吏,名器虛假,所妨實(shí)多,將階級不足供賞,服勤無以自勸。(《全劉宋文》)
(31)當(dāng)假知之壹合,與真知同異?初答:真知異(《全劉宋文》)
(32)門戶井灶,破器之屬,鬼魅假形,皆稱為神。(《全劉宋文》)
(33)晝夜與夫人房宴,不聽朝政,使尚方以金作華燧、步搖、假髻以千數(shù)。(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五》)
“假”除了可與“虛”連用,表示“虛假”義,也出現(xiàn)了與“真”并列連用的“真假”,還可以用于“真”、“假”的對舉,如例(31)中“假”修飾“知”,與后面的“真知”對舉,除此“假”也可以修飾名詞,如例(32)、(33)的“假形”和“假髻”。六朝以后“假”和“偽”在“虛假、不真實(shí)”義上存在著同義競爭關(guān)系,但是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此時期“偽”仍然占據(jù)主要地位,表2是中古時期“假”和“偽”同義競爭使用次數(shù)統(tǒng)計情況(單位:次):
表2 中古時期“偽”和“假”表“不真實(shí)”義的使用次數(shù)情況
(一)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假”和“偽”很長一段時間仍然處于同義競爭階段,但是“偽”的使用已經(jīng)不再占據(jù)強(qiáng)勢地位,“假”在某些作品中已有超越“偽”的趨勢。在句法上,“偽”的用法沒有太大變化,比較單調(diào),而“假”的組合搭配更豐富,如:
(34)〔去花詩〕:一花卻去一花新,前花是價(假)后花真;假花上有銜花鳥,真花更有彩(采)花人。(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35)譬識藥材,或?qū)⒓偎巵碣u,我識得過;任他說千言萬語,我既見破偽了,看如何說也不買。(南宋《朱子語類》)
(36)龍圖是假書,無所用。(《朱子語類》卷四十二)
(37)乃問曰:“真前是甚麼果子?”師曰:“假果子?!保ā段鍩魰返诙寰恚?/p>
例(34)-(37)“假”后面修飾的中心語分別是“花”、“藥”、“書”、“果子”,由此可見“假”在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時組合搭配更加自由。表3是近代唐宋時期幾部代表性文獻(xiàn)中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偽”和“假”的使用次數(shù)情況(單位:次):
表3 唐宋時期“偽”和“假”表“不真實(shí)”義的使用次數(shù)情況
(二)元明清時期 元代時期,“假”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已經(jīng)占絕對的優(yōu)勢。此時期在一些口語文獻(xiàn)如《樸通事》、《老乞大》新釋和諺解里,并沒有“偽”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用例,而“假”有9例。例如:
(38)怕你不信時,著別人看,便見真假。(《樸通事·文禽武獸說補(bǔ)子》)
(39)是蘇州來的假估緞子。你還要討七兩銀子。(《老乞大新釋》)
(40)這銀子里頭。真的假的。我高麗人不識。你都使了記號著。(《老乞大諺解》)
到了明代,“假”徹底戰(zhàn)勝了“偽”?!凹佟钡氖褂妙l率大大增加,語法方面逐漸完善。“假”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作定語,如:假山、假面、假髻、假情、假話、假仁義等;后面可以加“的”,組成“的”字短語作定語,如:假的人、假的花;還可以修飾動詞作狀語,例如:假扮、假作、假妝(義等于假裝)、假睡、假死等。例如:
(41)疊疊假山數(shù)仞,可藏太史之書;層層巖洞幾重,疑有仙人之箓。(《今古奇觀》第三十九卷)
(42)拿在手中,仔細(xì)看了又看,比前番假的果是不同。(《西游記》第六十回)
(43)變做個巴山虎,自身卻變做個倚海龍,假妝做兩個小妖,徑往那壓龍洞請老奶奶。(《西游記》第三十四回)
“偽”只在《水滸全傳》和《西游記》各出現(xiàn)2例,表示“虛假、不真實(shí)”義:
(44)葉清這段話,決無虛偽。(《水滸全傳》第九十八回)
(45)評議前王并后帝,分真?zhèn)握紦?jù)中州,七雄擾擾亂春秋。(《水滸全傳》引首)
(46)思欲分條振理,廣彼前聞;截偽續(xù)真,開茲后學(xué)。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西游記》第一百回)
(47)我?guī)煾覆槐嬲鎮(zhèn)尉拖掳?,被他拿了。又將金鐃把我罩了,幸虧天降星辰救出。(《西游記》第六十六回)
表4是元明清時期幾部代表性文獻(xiàn)中的“偽”和“假”表“不真實(shí)”義的使用情況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單位:次):
表4 元明清時期“偽”和“假”表“不真實(shí)”義的使用次數(shù)情況
王力先生曾指出常用詞在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演變情況:一是今詞代替了古詞,二是同義的兩個詞競爭,結(jié)果是甲詞戰(zhàn)勝了乙詞,三是由綜合變?yōu)榉治?,即單音?jié)詞變?yōu)閺?fù)音節(jié)詞。[5]“偽”和“假”屬于兩個同義詞的競爭,最終“假”戰(zhàn)勝了“偽”成為常用詞。語言的演變不外乎外在和內(nèi)在的動因,常用詞“假”對“偽”的歷時替換也有這兩方面的原因,我們歸納為文白興替、語義的接近和義項(xiàng)凸顯。
(一)文白興替 常用詞的古今演變大多是文白的興替,隨著古白話中新的口語常用詞不斷地產(chǎn)生,文言中的一些常用詞逐漸被替代。[3](P178)中古和近代是白話系統(tǒng)由萌芽而漸臻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漢語詞匯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6](P62)上古文獻(xiàn)中多用“偽”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是一個舊有的文言詞。而“假”在先秦口語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表示“非正式、暫時”義或是“借”義,到近代時期,“假”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使用逐漸增多,而表示“非正式、暫時”或“借”義的使用減少。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由于白話系統(tǒng)的成熟,通俗文學(xué)的發(fā)展,“假”作為一個后出現(xiàn)的口語詞,逐漸擠入書面語,隨著使用頻率增加,最終完成對“偽”的替換。
(二)語義接近 “偽”和“假”的詞性及語義的演變軌跡有極大的相似性,都是由動詞引申到形容詞,“偽”最初是由動詞性“欺詐”義引申到形容詞性“虛假、不真實(shí)”義,進(jìn)一步引申出“非正統(tǒng)、非法”義;而“假”由“借助他人力量達(dá)到目的、借用”義引申出“非正式、暫時”義,再進(jìn)一步引申為“不真實(shí)、虛假”義,由此可見,“偽”和“假”的語義很接近,這為二者的替換奠定基礎(chǔ)。
(三)義項(xiàng)凸顯 “假”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本義的基礎(chǔ)上引申、派生出其他的意義,成為一個多義詞?!稘h語大詞典》中“假”有“借”、“憑借;依靠”、“租賃;雇傭”、“授予;給予”、“寬容;寬饒”、“不真;虛假”、“委托;假冒”、“代理;非正式”等16個義項(xiàng),幾個義項(xiàng)的使用情況不相同,“不真;虛假”這個義項(xiàng)在元代以后使用的頻率最高,作用最顯著,“不真、虛假”義項(xiàng)經(jīng)歷了一個由一般到凸顯的演變過程,在使用中逐漸被固定,成為“假”的核心義。相反,“偽”的“不真、虛假”義逐漸弱化,表“不正統(tǒng),非法”義越來越凸顯,最終成為基本義。也就是說,“假”表“不真實(shí)、虛假”的義項(xiàng)的凸顯和“偽”此義項(xiàng)的弱化,使二者在使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假”強(qiáng)“偽”弱的狀況。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表示“不真實(shí)、虛假”義的形容詞“偽”和“假”經(jīng)歷了一個演變替換的過程。上古時期,“偽”是“不真實(shí)”義的常用詞,而“假”剛出現(xiàn)。從東漢尤其是六朝以后,在“不真實(shí)、虛假”這個義項(xiàng)上“偽”和“假”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開始處于同義競爭階段,直到元代時期,“假”徹底戰(zhàn)勝“偽”成為常用詞。我們認(rèn)為“假”能替換“偽”的原因,一是文白興替,由于白話系統(tǒng)的成熟和通俗文學(xué)的發(fā)展,文言詞“偽”逐漸被口語詞“假”所替換;二是“偽”和“假”在詞性及語義演變的軌跡上有極大的相似性,二者語義接近;三是“假”的“不真、虛假”義項(xiàng)的凸顯,成為“假”的核心義。隨著“假”使用頻率的增加,搭配對象的豐富,語法功能的逐漸完善,最終“假”對“偽”完成替換。
[1]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2]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徐時儀.近代漢語詞匯學(xué)[M].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3.
[4](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王 力.龍蟲并雕齋文集(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王 锳.近代漢語詞匯研究與中古漢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Research on the Diachronic Replacement of“Jia”(假)and“Wei”(偽)
XING Su-su,LIU Hong-n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Communication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There are great changes in adjective with meaning of“flase(不真實(shí)、虛假的)”through history.The ancient time,“Wei”(偽)is the common word,while in the modern Chinese,“Jia”(假)gradually replaced the word of“Wei”(偽),and became a common word.“Jia”(假)could eventually replace“Wei”(偽)the result of semantic approach,commonly used in spoken language and meaning of“Jia”(假)highlight“false”.
the common word;“Wei”(偽);“Jia”(假);replacement
H131
A
〔責(zé)任編輯 馮喜梅〕
2016-12-05
邢素素(1992-),女,山東淄博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和詞匯;劉紅妮(1976-),女,山西運(yùn)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和詞匯。
1674-0882(2017)01-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