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成
【摘 要】近年來,少兒教育受到了人們更多地關注,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也逐漸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于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還處在早期萌芽階段,存在著很多不明確的問題,尤其是博物館少兒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問題一直困擾著博物館的發(fā)展。為了正確引導少兒健康成長,明確博物館少兒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本文立足于博物館少兒教育研究的國內外狀況,運用歸納分析的方法,初步總結了國外博物館少兒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國內博物館少兒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后對博物館少兒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六點思考:加快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常態(tài)化轉變;建立有本土特色的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加大博物館少兒教育同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建立多樣化的博物館少兒教育形式;鼓勵知名博物館在各地區(qū)設立分館;建立專屬經驗交流平臺。
【關鍵詞】博物館 少兒教育 發(fā)展方向
一、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2007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維也納召開全體大會,大會通過了經修改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章程》。章程把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以教育、研究、欣賞為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睆亩x看教育被列在了博物館眾多目的中的第一位,美國迎接新世紀博物館委員會報告(1984)也指出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從大的方面來看,博物館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教育實施的,而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是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少兒教育的整體質量,甚至制衡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高度。
從理論層面上來看,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不僅有利于豐富我國的博物館學,還加大了博物館在我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的作用,而且對增強博物館兒童教育意識,促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博物館在20世紀90年代后雖然數(shù)量暴增,但是針對兒童的展覽和教育項目卻屈指可數(shù)。開展多種形式的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能夠很好地豐富我國的博物館學,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兒童教育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又以“應試教育”為主,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博物館寬松的文化氛圍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讓孩子能夠從最直觀的感性角度去體會我國文化的魅力,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鑒賞力、交流力和創(chuàng)造力。博物館應和學校、家庭緊密結合,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加大我國少兒教育的力度,促成我國少兒教育的新氣象,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社會教育網。
從實踐層面上來看,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對開發(fā)我國少兒潛力,積累博物館少兒教育經驗,推動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少兒時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若能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造出適合兒童智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必能很好地促進少兒智力的開發(fā)和教育經驗的積累。皮亞杰曾指出少兒教育的過程如果能伴隨著接觸實物、實際操作、參與互動等形式,就會有較高的學習情緒和成就感。博物館就是通過一系列現(xiàn)代教育形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兒童接觸實物和參與互動,從而使文化遺產和兒童的思維溝通起來。另外我國博物館兒童教育發(fā)展時間較短,很多東西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利用各種現(xiàn)代元素開展博物館兒童教育能夠很好地打破傳統(tǒng)博物館的經營模式,培養(yǎng)出更多的博物館未來觀眾群,從而促進我國博物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博物館少兒教育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外研究情況
當代國外博物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育的功能逐步增強,尤其是對青少年兒童的教育愈發(fā)受到關注,下面針對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個區(qū)域的不同情況分別介紹。
美國博物館教育相對歐洲國家起步較晚,但是卻后來者居上,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面向兒童開設博物館的國家,并成立兒童博物館協(xié)會為少兒教育服務。美國博物館教育理論最興盛的時期是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拉姆齊的《博物館教育工作》、利普里的《神圣的園林——博物館論文集》、維特林的《博物館:它的歷史及教育任務》等,這些研究成果都深刻討論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另外美國在該領域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論著和網站(《Childrens Museum》《Museum And Children》、兒童博物館網站)。有人曾說美國兒童是在汽車和博物館里長大的,可見美國博物館對兒童教育的意義。從側重點來看,美國少兒教育更傾向于實踐,提倡親自動手,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美國博物館舉辦的“研究請君自己觀察”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展覽設置了很多動手和動腦的活動讓觀眾參與進來。
歐洲博物館起步最早,它把展覽作為基本的教育活動,將現(xiàn)代的講座、科學實踐探究、夏令營等形式融入到傳統(tǒng)的講解、宣傳手冊等教育形式中。歐洲博物館的少兒教育力度是相當大的,像法國國有博物館對18歲以下的少年是免費開放的,意大利大部分的考古、藝術博物館對18歲以下的少年也是免費開放的。另外,歐洲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比較側重科普,提倡參與其中的動手型展覽。像德國科技類的博物館大都使用實物吸引顧客參與其中,其中德意志博物館還被稱為“按電鈕博物館”(因大力提倡觀眾參與而得名)。
日本具有近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出現(xiàn)時間是比較晚的,大致可以把時間定位到1951年日本《博物館法》出現(xiàn)之后,雖然之前也出現(xiàn)過,如國立教育博物館新館。但是這僅僅是在形式上模仿西方,不具備現(xiàn)代博物館的功能。日本博物館近年來也完善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館教育提高本國青少年的素質。日本博物館的特別之處在于通過對博物館資料的研究,來挖掘資料潛在的價值,把研究和教育統(tǒng)一起來。倉田公裕在《論博物館教育中》指出最好的博物館教育就是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學習,博物館的工作就是根據(jù)參與者的需要提供各種教育服務。
國外博物館的教育活動研究總體來看來起步較早、成果豐碩,普遍鼓勵青少年親自參與到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中。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國外的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具體到不同的國家各具特色,但是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二)國內研究情況
伴隨著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數(shù)量和教育實踐活動的快速增加,關于博物館少兒教育的研究也逐漸豐富起來,這些研究大體上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歸納。
理論層面的探索主要包含博物館教育功能本身的探討和博物館少兒教育同教育學、心理學的交叉分析。截止2016年12月這方面的文章共有93篇(僅限知網上收錄的文章),其中教育功能本身探討的有76篇,同教育學、心理學交叉分析的17篇。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探討大都涉及開展教育活動的原因、重要性、存在問題以及活動規(guī)律等,像嚴建強譯的《如何開展博物館教育》中指出博物館進行教育活動時要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和重點,盡可能地挖掘藏品具有的教育意義。博物館少兒教育同教育學、心理學交叉分析的出現(xiàn)是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實踐不斷深入的結果,很多學者認識到博物館少兒教育應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來看待,它同其他學科是不可分割的。像陳衛(wèi)平的《建構主義與博物館教育》對如何將教育學、心理學運用于博物館教育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博物館可以通過情境、對話、合作來完成博物館教育。
我國博物館兒童教育實踐研究相對較弱,直到21世紀才逐漸多了起來。很多博物館學者也漸漸意識到博物館少兒教育的重要意義,開始對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進行經驗的總結和出路的探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歸納為三類,一是吸收、引進國外博物館的經驗,像劉寧的《博物館的花樣巧心思——感受英國小學生的另一種“課堂”》通過介紹英國博物館的“問題箱”“運動場”“手工坊”等案例,提出博物館應該多花心思,運用各種形式來教育兒童。二是對國內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經驗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像武貞的《淺談博物館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以河北省博物館近年來開展的少兒教育活動為例》以河北省博物館舉辦的有關品德、能力和文化教育的活動為分析基礎,強調了博物館教育在這三個方面對兒童成長的巨大作用。三是對博物館兒童教育評估工作的探討,像王娟、史吉祥的《河南博物館觀眾滿意度調查報告》通過對河南博物院觀眾自然特征和參觀態(tài)度的調查,為博物館評估工作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論。
總的來說,國內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還處在萌芽起步階段,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我國目前的博物館少兒教育研究大都是孤立的,很少將博物館少兒教育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進行研究。(2)國內博物館少兒教育研究缺少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流程,很多研究都是就項目談項目,缺少縱深剖析,而且項目的策劃沒有一個科學規(guī)范的流程,博物館都是各自為戰(zhàn)。(3)博物館少兒教育的評估工作相對滯后,雖然有這方面的探索,但是沒有一個科學的評估體系,削弱了博物館少兒教育評估的權威性。(4)我國的博物館少兒教育缺少自己的特色,很多理論和實踐都是在單純的模仿西方,博物館少兒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不足。
三、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的發(fā)展方向
通過對國內外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研究狀況的總體把握,結合國外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優(yōu)秀經驗和國內博物館少兒教育的一些薄弱點,筆者對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幾點思考。
(一)加快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常態(tài)化轉變
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常態(tài)化是指長期持續(xù)地開展某種類型的少兒教育項目,這種長期持續(xù)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該類型教育項目的精煉創(chuàng)新。我國的很多少兒教育項目都是臨時客串型的,在舉辦一次后就銷聲匿跡,很難造就精品教育項目的出現(xiàn)。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常態(tài)化轉變不僅能夠加強人們對少兒教育的認識,使人們意識少兒教育其重要性,而且對促進該類型少兒教育項目的成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要做到博物館少兒教育項目的常態(tài)化,首先要系統(tǒng)的歸納少兒教育項目的類別,制定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jù)固定時間段內項目舉辦預期效果和最終效果的對比,不斷推陳出新、豐富項目內容,沉淀精品項目。其次要建立一支支撐博物館少兒教育項目常態(tài)化運作的人才隊伍。博物館要充分利用社會各個方面的人力資源,通過培訓、聘請、招募等形式建立一支理論素養(yǎng)高、業(yè)務素質強又愿意致力于少兒教育的隊伍。最后要完善少兒教育項目常態(tài)化運作的保障制度,像策劃、管理制度能很好地保證少兒教育常態(tài)化運作的秩序,評估、激勵制度能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幫助少兒教育項目不斷創(chuàng)新。
(二)建立有本土特色的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
每個博物館都不可能是一致的,都有展現(xiàn)其本土特色的地方,這些地方恰恰為博物館創(chuàng)新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博物館少兒教育也要緊緊盯住這些地方,逐步建立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博物館少兒教育品牌活動。現(xiàn)階段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研究很多都是單純的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或者是國內教育形式的相互模仿,這種狀況使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呈現(xiàn)出單調乏味的色彩,很難獲得長久持續(xù)的發(fā)展。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處在早期階段,模仿西方雖然不可避免,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模仿毫無創(chuàng)新最終只能走向滅亡。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文物古跡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博物館少兒教育要緊緊把握這一點,盡最大可能將外國先進的教育經驗融入到我國的本土文化之中,用本地區(qū)特有的文化資源去滋養(yǎng)博物館少兒教育的發(fā)展,為其源源不斷地輸入血液。我國有不少博物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像南海博物館結合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祭祖敬老的風俗,舉辦了“我們的節(jié)日·重陽”之“愛與孝”賀卡DIY活動,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兒童的參與積極性,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傳遞了我國“百善孝為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育。
(三)加大博物館少兒教育同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
博物館少兒教育屬于社會教育的外延,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學科存在著很多的交叉重疊之處,尤其是教育學和心理學。充分利用這兩個學科的相關知識對博物館少兒教育的縱深化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無論何種類型的少兒教育,如果不尊重少兒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預先制定的教育效果。少兒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不同的年齡段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智特征。因此在進行博物館少兒教育時,必須從少兒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出發(fā),按照教育的相關規(guī)律實施教育活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少兒的心理需求和學習興趣。目前很多博物館認識到了這一點,探索出了很多有意義的博物館少兒教育活動,像南海博物館根據(jù)兒童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心理特征,在中秋節(jié)利用嫦娥奔月的童話故事舉辦了“我們的節(jié)日”之“童夢中秋”月餅DIY活動。活動中用嫦娥、玉兔和吳剛之間的對話引發(fā)少兒的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加深了少兒對我國中秋節(jié)文化的理解。
(四)建立多樣化的博物館少兒教育形式
博物館少兒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是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科技進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兒童對未知事情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不會長期滿足于一種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希望通過不一樣的形式探索新的內容。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內容關系到少兒成長的各個方面,它直接影響著少兒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很難做到利用單一的形式傳達不一樣的內容。再加上近年來信息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原先很多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利用現(xiàn)代科技武裝博物館少兒教育已經成為不可轉變的趨勢。當然博物館少兒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也并不是只講求場面的絢麗和色彩的花哨,必須要考慮到少兒教育需要遵循的規(guī)律,至于如何做到博物館少兒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周婧景在《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兒童展覽與教育項目的視角》提出了幾個大的方向,一是加快長期固展向定期改陳的轉變,這是為適應兒童求異心理作出的調整。二是從封閉空間走向露天庭院,這是在利用大自然為兒童創(chuàng)造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三是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這點是針對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內容和時代發(fā)展提出的。博物館少兒教育要想取得長足的發(fā)展,必須走出去和社會各種機構合作,從不同的方面豐富完善博物館少兒教育的內容。
(五)建立專屬經驗交流平臺
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處于探索階段,很多東西都不成熟,需要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和交流,不斷完善理論體系,逐漸豐富實踐內容。建立專屬的經驗交流平臺,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收納國內外博物館少兒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優(yōu)化我國博物館少兒教育理論體系提供豐富的原始材料支撐,而且在具體的博物館少兒教育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可以進行直接的在線經驗交流,解答教育活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為從事博物館少兒教育工作的人們提供一個經驗取鑒和互補的公共平臺。另外在信息化充斥生活的今天,建立專屬經驗交流平臺,也是博物館少兒教育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要求?,F(xiàn)今,國外已經出現(xiàn)了很多類似的經驗交流平臺,像美國博物館教育圓桌組織,它是最早的博物館教育專業(yè)組織,而且出版有自己專門的刊物——《實踐模式》。美國兒童博物館協(xié)會成立于1973年,致力于全球兒童利益的服務,為處于各個階段的會員提供信息和技術幫助。我國可以借鑒這些平臺構建的經驗,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經驗交流平臺,以便更好地服務博物館少兒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藤奇霞.兒童博物館教育模式與經營管理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杜瑩.探究性學習與博物館少兒美育[J].中國博物館,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