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星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建筑材料科學研究設計院, 廣西南寧 530022)
軟巖巷道圍巖變形力學響應特性分析
李新星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建筑材料科學研究設計院, 廣西南寧 530022)
通過對軟巖巷道圍巖變形力學響應特性分析確定了彈塑性區(qū)應力、彈塑性位移、破碎區(qū)應力與破碎區(qū)半徑的影響因素,并確定了與各因素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為巷道支護提供了依據。結果表明,巷道圍巖所受應力隨著埋深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圍巖產生的塑性范圍和破碎區(qū)也相應增大。在巷道形成初期,需要立馬對其進行支護處理,同時對圍巖進行封閉。支護能夠減小圍巖所受應力,減小其圍巖塑性范圍和破碎范圍的增加。在巷道圍巖受力增加的起始時期,其塑性范圍和和破碎范圍增長速度相對平衡,當圍巖受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圍巖發(fā)生變形,塑性范圍增長速度開始減緩,破碎范圍擴大速度則相對增加。
軟巖巷道;力學特性;塑性區(qū);破碎區(qū)
軟巖具有鮮明的巖石力學特性,其在一定應力狀態(tài)下塑性變形異常明顯。軟巖當中的巷道圍巖變形量明顯、變化速度快,且表現(xiàn)出較長的持續(xù)性。由于軟巖的這些特性,導致其圍巖穩(wěn)定性弱、巷道底板易發(fā)生底鼓等,對支護要求相應提高。對礦山安全生產帶來一系列挑戰(zhàn)。
圍巖變形是由于頂板巖層的撓曲運動而引起支承壓力重新分布所致。開采引起礦體上方頂板以一定的垮落角依次向采空區(qū)延伸,形成組合懸臂梁結構,懸露頂板及部分覆巖重量被轉移到實體煤上,斷裂巖梁在采空區(qū)內以冒落巖體為支點。黃艷利等根據井下礦壓監(jiān)測數(shù)據,對沿空留巷圍巖與充填體的分階段變形特征進行了分析[1-2]。趙勇等構建了軟弱圍巖隧道結構體系,并闡述了各個構件在該結構體系中的力學作用,建立了圍巖應力釋放的隧道結構體系理論模型[3-5]。朱慶華通過構建受采動影響下的軟巖巷道圍巖理論模型,并對其流變特性進行了分析,同時研究了巷道圍巖力學分布特性及影響圍巖穩(wěn)固性特征的因素[6-9]。左清軍等通過對不同掘進方法下隧道圍巖變形在時空分布上的特性,得出了圍巖徑向變形速率在時空上的分布規(guī)律[10]。
本文在巷道圍巖應力重新分布的基礎上,建立圍巖結構力學模型,根據彈塑性理論與強度準則得出塑性區(qū)與破碎區(qū)應力大小與半徑,并得出不同開采階段應力與半徑的變化情況,為礦山生產實際提供了有效參考。
軟巖巷道頂板下沉、兩側幫內位移和變形與底鼓是顯著的礦山壓力作用的結果[11-12]。某地下礦山現(xiàn)場實際測量結果表明,巷道地板發(fā)生的底鼓量約占巷道頂板、地板位移總量的2/3。其產生的機理主要是在高地應力的影響下,巷道地板巖石支撐能力不足,巖體吸水變形及受到剪切破壞。所以,針對圍巖變形力學響應特性進行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巷道開挖后,圍巖內發(fā)生應力重新分布,巷道周邊附近是應力集中帶,當巷道圍巖受力達到某一范圍時,其受力由內而外呈現(xiàn)明顯的破碎區(qū)以及塑性區(qū)和彈性區(qū)。圖1以圓形巷道作為示例。
圖1 巷道圍巖受力三區(qū)分布
塑性區(qū)巖體受力向內產生變形,在無支撐的情況下,將會導致巖體偏幫,繼而會形成新的塑性區(qū)。根據塑性區(qū)的影響范圍以及分布特性,制定相應的支護方案,是對地壓進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根據。
1.1 基本假設
(1)深部巷道、長度無限。埋藏深度Z不小于巷道等效半徑的20倍,圍巖自重對巷道受力產生的影響忽略不計,如圖2所示,與原問題的誤差不超過10%。在無限長的巷道長度里,圍巖的性質一致。采用平面應變問題的方法,可以取巷道的任一截面作為其代表研究。
(2)原巖應力各向等壓,見圖2。(3)圍巖為理想彈塑性體。
圖2 深埋巷道的力學特點
根據圍巖破壞機理及特征[13-14],對軟巖巷道圍巖結構進行簡化,結合假設條件,建立圍巖結構力學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軸對稱巷道的受力條件
1.2 邊界假設條件
1.2.1 彈性區(qū)
外部邊界:r-∞,σr=σθ=p0(巖體原始應力)
內部邊界(和塑性區(qū)交界的面):
r=Rp(塑性區(qū)半徑)
式中,σer、σeθ代表彈性區(qū)徑向、切向方向上的應力; A、B是積分常數(shù)。
1.2.2 塑性區(qū)
外部邊界(彈性區(qū)與塑性區(qū)相交的界面):
式中,e、p代表彈性區(qū)和塑性區(qū)的值。
內部邊界:
1.3 公式推導
1.3.1 彈塑性區(qū)應力
為了找出對圍巖變形影響較大的因素,將基本方程結合邊界條件,當r=R,σ=0,σ=0rθ=σc,剛好和單軸抗壓強度相等,而且σr,σθ和P0沒有關系,只與強度準則有關。從彈性應力解和塑性區(qū)邊界條件得出:
由式(2)、式(3)式可得:彈塑性區(qū)應力與巷道半徑,底板巖體的內摩擦角,底板巖體的平均粘結力有關。彈塑性位移與底板巖體的內摩擦角,巷道半徑,原巖壓力,泊松比,彈性模量,內聚力有關。破碎區(qū)應力與殘余變形階段的內摩擦力和摩擦角,巷道半徑有關。破碎區(qū)半徑與殘余變形階段的內摩擦力和摩擦角,巷道半徑,支護反力,泊松比,原巖壓力,彈性模量,擴容系數(shù)有關。
1.3.2 彈塑性位移
巷道圍巖的彈塑性位移,是支護主要解決的問題。彈塑性區(qū)域巖體形狀的改變將導致其發(fā)生位移變化,彈性區(qū)形狀的改變可以按照內邊界半徑為Rp的厚壁圓筒進行假設。
根據公式(2)、(3),可計算出彈塑性邊界的位移為:
式中,σr(p)是彈塑性邊界上的徑向應力。根據塑性區(qū)體積不變的假設,有:
由此可以推導出巷道周邊的位移公式:
1.3.3 破碎區(qū)應力
在圍巖破碎區(qū),假定擴容系數(shù)為ξ,并假設圍巖中內摩擦角不變,仍然滿足庫侖強度準則,則:
式中,c?、φ?為巖體在殘余變形階段的內摩擦力和摩擦角。
在無支護條件下,破碎區(qū)應力計算公式見式(8)~式(9),破碎區(qū)半徑計算公式見式(10)。
有支護反力R1時,破碎區(qū)應力計算公式見式(11),破碎區(qū)半徑計算公式見式(12)。
隨著不斷開挖,地應力逐漸增大,根據上文推導所得公式作出的塑性區(qū)半徑及破碎區(qū)半徑與地應力的關系如圖4~圖5所示。
圖5 破碎區(qū)半徑變化
從圖4和圖5得出,隨著圍巖所受應力逐漸增大,巷道圍巖慢慢開始發(fā)生變形以致破壞,塑性區(qū)增長速度減緩,破碎區(qū)增長速度有所增加,由此能夠得出圍巖破碎區(qū)的增大是導致深部軟巖巷道圍巖發(fā)生變形破壞的主要因素。
某地下礦山巷道圍巖是紫紅色頁巖,巷道形態(tài)設計為三心拱,等效半徑R0=4.8m,其圍巖性質為各向同性且等質,同時圍巖受到靜水產生的壓力, P0=8.32MPa,根據礦山原始地質數(shù)據以及巖石室內試驗測得數(shù)據得到頁巖相關的力學參數(shù)及物理參數(shù):c=14.09MPa,φ=38.870,υ=0.22,E=9.47 GPa,c?=0.015,ξ=2.8。
由公式(3)可得:Rp=4m;根據公式(12)可得: Rs=2.17m。由此可知,巷道圍巖塑性區(qū)寬度大約為4m,破碎區(qū)寬度為2.17m。
由塑性區(qū)和破碎區(qū)應力推導公式可以得出:巷道圍巖所受應力隨著埋深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圍巖產生的塑性范圍和破碎區(qū)也相應增大,在巷道圍巖受力增加的起始時期,其塑性范圍和和破碎范圍增長速度相對平衡,當圍巖受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圍巖發(fā)生變形,塑性范圍增長速度開始減緩,破碎范圍擴大速度則相對增加。
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圍巖應力也相應加大。巷道圍巖彈性區(qū)應力的增長梯度與靜水壓力的增長幅度相等或兩者呈現(xiàn)線形關系;巷道圍巖塑性區(qū)應力的增長梯度與靜水壓力的增長幅度呈現(xiàn)近似的線形關系;巷道圍巖破碎區(qū)的巖體處于殘余應變階段,剪脹應力和擴容膨脹應力的增長速度較快,這就要求在開巷后必須充分釋放圍巖的變形能,永久支護也必須安排在巷道圍巖變形穩(wěn)定后進行。
由巖石力學理論和對現(xiàn)場巷道圍巖位移的觀測結果可知,在巷道圍巖應力加大的初期階段,破碎區(qū)的增長速率與塑性區(qū)的增長速率均衡,但隨著巷道圍巖應力的進一步加大,巷道圍巖變形破壞,塑性區(qū)的增長速率下降,而破碎區(qū)的增長速率相對提高。可以看出,深井軟巖巷道圍巖變形的主要原因是圍巖破碎區(qū)的增大。因此,在選擇支護形式時,必須能限制圍巖破碎區(qū)的擴展,考慮支護體既有一定的柔性,而且其強度和剛度又與圍巖相匹配。
(1)通過公式推導與分析確定了彈塑性區(qū)應力、彈塑性位移、破碎區(qū)應力與破碎區(qū)半徑的影響因素,并確定了與各因素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為巷道支護提供了依據。
(2)巷道圍巖所受應力隨著埋深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圍巖產生的塑性范圍和破碎區(qū)也相應增大。在巷道形成初期,需要立馬對其進行支護處理,同時對圍巖進行封閉,以防膨脹性圍巖發(fā)生分化。支護能夠減小圍巖所受應力,減小其圍巖塑性范圍和破碎范圍的增加。
(3)在巷道圍巖受力增加的起始時期,其塑性范圍和和破碎范圍增長速度相對平衡,當圍巖受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圍巖發(fā)生變形,塑性范圍增長速度開始減緩,破碎范圍擴大速度則相對增加。
[1]黃艷利,張吉雄,巨 峰.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術及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9,29(5):515-520.
[2]康紅普,牛多龍,張 鎮(zhèn),等.深部沿空留巷圍巖變形特征與支護技術[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10):1977-1987.
[3]趙 勇,劉建友,田四明,等.深埋隧道軟弱圍巖支護體系受力特征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30(8): 1663-1670.
[4]趙旭峰,王春苗,孔祥利,等.深部軟巖隧道施工性態(tài)時空效應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2):404-409.
[5]李英杰,張頂立,宋義敏,等.軟弱破碎深埋隧道圍巖漸進性破壞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1(6):1138-1147.
[6]高明中,王新豐,李 彥.顧橋礦深部巷道圍巖變形破壞特征及穩(wěn)定性控制技術[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4):26-33.
[7]劉泉聲,盧興利.煤礦深部巷道破裂圍巖非線性大變形及支護對策研究[J].巖土力學,2010(10):3273-3279.
[8]張學臣,李大勇,陳士海,等.跨采巷道的圍巖穩(wěn)定性預測與控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8(03):361-365.
[9]高文華,朱建群,張志敏,等.軟質巖石地基承載力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5):953-959.
[10]張廣超,何富連.深井高應力軟巖巷道圍巖變形破壞機制及控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5,32(04):571-577.
[11]高召寧,孟祥瑞.深井高應力軟巖巷道圍巖變形破壞及支護對策[J].中國煤炭,2007(01):8-11.
[12]趙 飛,楊雙鎖,李 平,等.深部高應力軟巖巷道底鼓控制技術研究[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5(2):104-107.
[13]趙國貞,馬占國,孫 凱,等.小煤柱沿空掘巷圍巖變形控制機理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0,27(04):517-521.
[14]余偉健,王衛(wèi)軍,黃文忠,等.高應力軟巖巷道變形與破壞機制及返修控制技術[J].煤炭學報,2014,39(04):614-623.
2017-04-26)
李新星(1985-),男,江西鷹潭人,工程師,主要從事開采工藝理論及技術,Email:csuqy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