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寒冰
山川佛土
數不清的清晨與黃昏,我沿著黃尾河在山間行走,不回頭。每次約一萬步,跨越兩座橋,一小時周游山川,走到原點。寂寞的鄉(xiāng)村生活,行走是鍛煉,是修行。邊走邊思,山中悟道,思想的碎片,如露,如電,如夢幻,如泡影。喧囂離我遠去,孤獨是進入真理的方便法門。
一直以為時間是一條直線,無始無終。生命永無歸程,轉瞬即逝,過去茫茫不可留兮,未來渺渺不可見兮,能把握的只有當下。然而,什么是當下?果真有當下?它在哪里?在哪一刻?那些發(fā)生的即屬于過去,那些沒有發(fā)生的皆屬于未來,即便在千百億倍放大鏡下觀察,也沒有正在發(fā)生這個過程,正在發(fā)生總是被無限地分割為已經發(fā)生和即將發(fā)生,沒有當下的剎那。過去和未來在不存在的針尖上平衡,時間的直線被分為過去和未來兩條射線。把握當下是無中生有,癡人說夢。在直線的光陰跑道上,生命是蒼涼、恐懼、虛無的。朱自清寫《匆匆》,溫情脈脈如心靈雞湯。其實,匆匆是一味毒藥,飲鴆止渴,見血封喉——哪里還來得及匆匆?哪里還有匆匆?
佛的偉大在于虛空中創(chuàng)造了輪回,時間不規(guī)則閉合?!爸T法空相”。一切都是虛空,虛空不是無,是無限,無住,無相。正是在虛空中,蕓蕓眾生看到了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六道輪回,變來變去。變鬼也罷,升天也罷,成畜生也罷,做人也罷,苦與樂的區(qū)別而已,總還有個前生,總還有個來世,總還有個有,總不至于無。
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實際天空地圓。在無涯的虛空里沿著地球往前走,終究能回到原點,回到故鄉(xiāng),一直走就走進輪回。
我曾無數次站在彩虹瀑布下仰望,青山和藍天做底色,麗水跳崖,白云崩落,決絕,奔放,撕裂,怒吼。我看到懸崖上,水云間,碎裂的瀑布如萬千銀燕掙扎著往上飛,往回飛?!跋敝飨蚝Q螅顺眳s渴望重回土地?!保ㄏ饺亍镀呃锵恪罚?。肉體匆匆奔向未來,靈魂卻總要回到過去。我不相信未來一定是好的,恐懼未來,拒絕未來,雖然我被裹挾著爭分奪秒地奔向未來。從三十多歲開始,我的靈魂執(zhí)意往回走,我迷戀過去,迷戀一切散發(fā)著舊時光氣息的事物。如果時間是閉合的曲線,我的靈魂和肉體總會重逢。早些年做記者時,我采訪過鄰鎮(zhèn)一個高山村落,群眾移民到鎮(zhèn)區(qū),從農耕時代進入現代生活,一步跨越五十年。而近年,我無意走進馬元,一個藏在云峰深處的老村子,一步回到五十年前。依稀類似的情景,截然不同的視角和心態(tài)。而今,馬元已被保護開發(fā),成為故鄉(xiāng)的縮影,鄉(xiāng)愁的符號,召喚著一個個失去故鄉(xiāng)的人回去。無數故鄉(xiāng)正在大面積淪陷、消失,鄉(xiāng)愁成為商業(yè)時代的民謠。我希望大山護佑,馬元能存活下來,成為一則村莊的傳奇,一個儲存鄉(xiāng)愁的玻璃容器。
行走的路上,經常想起一位故人。多年前,我從黎明走向清晨,晨曦就在眼前,迎面遇見一位退步的老者,我們面對面邊走邊說話。從黃昏走向暮色,身后燈火次第亮起,眼前新月淡如淚痕,我又迎面遇見他,從容地步步倒退,直至融進暗夜。他說,退步可以治療頸椎病。而在我眼中,退步者是一個隱喻。清晨他退進未來,黃昏他退回歷史。如今,他已退進了輪回,退回了大化。山城岳西,衙前河畔,晨曦暮色中,再無退步者,隱喻時代結束,所有人匆匆前行。
……
我行故我思,我思故我在。
不住,無常,山川是我的佛土,行走是我的宗教。同行者,一二子,三五飛鳥。沿途大千世界,蝸牛是苦行僧,刀螂是青衣護法,蝴蝶是飛天,甲殼蟲是沒落貴族,松鼠是佛的使者,山抹微云是居士聽禪,滿河石頭是羅漢布陣,老宅是光陰的客棧,墳塋里幽人細語。暗香撲鼻,花香?還是風香?
樂誠寺
想寫一寫樂誠寺的念頭由來已久,卻遲遲未能動筆。原因有二:一來寺廟里的事,凡人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花非花,月非月,似明白又不明白,不好多說;二來身在公門,與出家人走近了,怕人閑話信仰不堅,雖然古時文人政客們佛門中朋友多,蘇東坡喜歡往寺廟里跑,留下不少關于寺廟的詩文,與和尚友善,和佛印的友誼堪稱千古佳話,寺廟就是文人的客棧。
即使如此,思來想去,還是要寫一寫,也有幾個可以說的理由。其一,這幾年我在黃尾工作,樂誠寺有一半座落在黃尾境內,我去樂誠寺多一些,有工作方面的原因,冬天防火,夏季防汛,平時履行宗教管理職責,文人墨客來了,富商大賈來了,我也陪著去禮佛,總之,做的事或有利于安定團結,或有利于地方發(fā)展,不怕指責。其二,樂誠寺的常懷師傅是苦修的高僧,曾斷指供佛,又赤腳修行,一雙赤腳踩過雨雪冰霜,走過萬水千山,別號赤腳大仙,經歷頗多傳奇,在閩粵一帶被信徒尊為活佛。難得的是老僧說家常話,我喜歡聽。我們探討修行,常懷師傅說: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多為老百姓造福,就是最好的修行,就是最大的功德。我深以為然,常懷在山上管好出家人的事,度化眾生,我在鎮(zhèn)上管好在家人的事,服務眾生。蒼山古鎮(zhèn),我們守土有責,各司其職,殊途同歸,止于至善。其三,樂誠寺的齋飯好吃,我每次都能吃兩碗。我吃了寺廟里的齋飯,精神抖擻地回到紅塵,正心誠意地做人,不知疲倦地做事。
樂誠寺坐落在蓮花山上,千米高峰,風景獨好。晚霞,皓月,繁星,禪雪,堪稱四絕。
我是人間派到佛國的使者,曾一次次悄悄站在大雄寶殿前諦聽佛音。手扶欄桿,極目遠眺,落日熔金,霞光籠罩,空中祥云護法,四圍群山叩首,佛在大殿里端坐,僧人晚課,暮鐘響起,我看見自己慢慢融入一片微紅的蒼茫,融入輪回。
皓月升起,群山沉落,庭前花開,蟲鳴唧唧,我和常懷師傅靜坐禪室,品茶論道,是上好的翠蘭茶,在佛前供奉過的茶,三沖之后,終于品出了禪味。人如蜉蝣寄天地,禪是大月走虛空。
曾于一個微醺的夏夜,忽發(fā)幽思,與兩三友人驅車,從人間出發(fā),沿山路盤旋而上,穿過沿途的村莊與墳地,穿過風與花香,穿過流泉與天籟,直奔樂誠寺。星光連著燈火,在窗外綿延、彌漫。下車,眼前大寺巍峨,不見山,不見村,不見天地,分不清天上人間,頭頂,足下,遠方,眼前,茫茫一片皆閃爍,大千世界盡琉璃?!毒S摩詰經》中說道:“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蔽L依稀,星光蕩漾,忽見兩顆星從無常中來,直奔我眼前。定神細看,原來是伊的眼。
大雪過后,天仍未放晴,天地白茫茫。我陪揚州的客人驅車上樂誠寺看雪,有時車馱著我們走,有時我們推著車走。沿途每一棟房子都戴著絮帽,憨厚可愛,每一株植物都冰清玉潔,儀態(tài)萬方。紅嘴喜鵲撲棱棱地飛過,雪花簌簌地落,青絲白發(fā),只在一瞬。松鼠在樹上游走,引起陣陣雪崩。臨近樂誠寺,雪壓翠竹,在路上形成了一道道拱門,車在其中緩慢地穿行,如爬行動物穿過冰川紀。雪霧茫茫,到了樂誠寺,卻不見寺前的古松,不見山門,不見廟宇,摸索著前進,佛國終于漸漸模糊地呈現,常懷師傅赤腳站在冰雪中迎接我們,如阿彌陀佛。八十多歲的演尼師太亦赤腳行走,一片枯葉在雪地上飛。
花搖萬壑輕歌月,云過千峰無語禪。黃尾是我的福地,樂誠寺是我的凈土。每當人生疲倦心煩意亂的時候,去樂誠寺走一走,吃一頓齋飯,喝一杯禪茶,看一看閑云孤月,聽一聽晨鐘暮鼓,心就安靜下來。心靜則凈,靜以修身,凈以養(yǎng)德。
種石頭
松花居右側有塊不足一畝的長方形空地。種花還是種菜?是個問題。事關大局,我和母親爭執(zhí)很久,最終相互妥協(xié),從此兩分天下。母親在北面地塊種瓜種豆,又摳出一小塊扎圈養(yǎng)雞。所有收成歸家庭公社,一部分內供全家享用,一部分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支援友好鄰居。母親靠瓜菜政治,內安子民,外交友鄰,深受愛戴。南面地塊自由主義泛濫,我在其上種樹栽花,國色天香與小家碧玉比鄰,奇花異草與家花野草共生,黃楊、映山紅、白杜鵑、香榧、石榴、桂花、金雀花、雞爪槭、紅楓、銀杏、枸骨冬青、芍藥、蘭、松、鳳尾竹、凌霄、鳶尾、紫薇、六月雪、月季、玫瑰、石斛、八角……一片花花世界,經常招蜂惹蝶,私家園林變成了公共花園。偶爾,南苑的花樹順著根竄到北園亦能茁壯成長,北園的瓜菜飛籽到南苑亦能落地生根。
以上的話,算是個引子。松花居如果僅僅種些花草瓜菜,算不得神奇,我亦不好意思顯擺,畢竟世上花癡多如一地雞毛,菜農多如恒河沙數。這小小南苑北園,實則藏著三個大千世界?;ú輼淠荆隙构?,高低錯落,春華秋實,是一大千世界。蟋蟀、蟈蟈、鐵牛、蝸牛、青蟲、七星瓢蟲、螢火蟲、蝴蝶、蜻蜓……蕓蕓眾生又構成了另一大千世界,誦經的圣徒唱出高山流水,燃燈的使者點亮滿天繁星,起舞的圣女化作翩然飛天。
第三個大千世界又在哪里呢?夜覽《維摩詰經》,讀到“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忽然開悟。這一悟不得了,禪宗六祖慧能說過,一開悟眾生就是佛。我大歡喜,走出書房,來到園中,斯時明月高懸,暗香涌動。我現學現用,以足指按地,月光恍惚起來,眼前情景大異——松下傳來鶴鳴,繼而鶴影飄飄,繼而玉兔從黃楊下竄出來,紅豆杉下天狗嘯月,鳳尾竹下金蟾望月,桂樹下巨貝哈氣,蘭草中流出蛇,狐在林中閃,獾在草叢鉆,蛙在花下叫,鳥在樹上啄,魚在地上飛……一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云集南苑北園,如開法會,盡得度化。
月夜里被我度化的,是一個個長有美麗圖案的石頭,或大或小,或丑或俊,或問道蒼松下,或坐禪花影間。那些鶴啊、狐啊、蟾蜍啊、玉兔啊,一切珍禽異獸,無量眾生,皆是石中的花紋,月下的幻影。六道輪回,它們潛入石頭中,賦予石頭以靈性,又轉世到我眼中,幻化出一個個美麗的生命。今夜,是我度化了它們,還是它們度化了我?還是我們相互度化?愿石頭在我度化下獲得剎那的生命,愿我在石頭度化下獲得永恒的寧靜。
這數以百計極富靈性的石頭,皆是我從黃尾河中一個個尋來,種于樹蔭下、花叢中,日復一日,草木在長,它們也在長,長出了苔痕綠,長出了拈花笑,春去秋來,草木枯榮,它們面對虛空,參透無常,恒定如菩薩。
每到汛期,黃尾河大水走泥,大浪奔石,無數粗糲的、猙獰的石頭在洪水中相互撞擊、擠壓、摩擦,千軍萬馬無情廝殺,震天吼叫,一次次碎裂,一次次毀滅,一次次重生。大水退去,留下滿河奇形怪狀的石頭,鋒芒褪盡,圓融沉靜,那是大山涅槃留下的舍利啊。我在河中或靜坐遠望,或低頭尋找,滿河石頭如羅漢布陣,哪一個是我的前世,哪一個是我的來生?
雪花竹影
石磙長雜草
稻床長大樹
大路無人走
房子無人住
夫妻難團圓
父子不相顧
十里路上一桌客
五里路上一盞燈
……
雪花庵老道說出這些話,在笑水灘一帶引起恐慌,村民競相奔告,猜測話里的兆頭——這不是要犯人瘟么?十里路上只能請一桌客了,人不是快要光了么?
老道說話向來靈驗。剛打走日本人那陣子,老道常說,一個葫蘆兩個瓢,葫蘆瓢打葫蘆瓢。很快,國民黨和共產黨就打起來了。那時沒天氣預報,老道就是晴雨表。大天晴,人們只要看見老道往庵里搬柴火,就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跑回家收稻谷。稻谷進屋,風雨來襲。
大伙兒怕了,跑到竹影庵里問老道,出事了往哪逃命?老道指著心口說:哪里都去不得,要跑就對心窩跑。人們聽懂了——諸惡莫作,福田在心,多做善事,菩薩保佑。
笑水灘在岳西縣黃尾鎮(zhèn)嚴家村一個山彎彎里,山重水復,轉過鎖口的懸崖,幾十戶人家粘貼在陡峭的山坡上,小河之水天上來,竄出山頭密林,在百丈危巖上曲折奔瀉,遇巨石當關,白水擊石,嘿嘿呵呵,猶如人笑,很遠就能聽到,因而得名笑水。其實,笑水之側,并無灘地,但山間地無三尺平,在水之湄,放得下一張屁股,就算沙灘與平地了。笑水灘陽面山坡上,有片竹林,竹林左側有壟梯田,雪花庵舊址就在竹影之下,水田中央。
講話靈驗的老道是本地人,俗家名鄭邦壽,字焰然,生于光緒十三年,圓寂于一九五三年。據笑水灘耆老舒生銀、儲誠明等人回憶,鄭邦壽大個子,面相好,腿有殘疾,雖然出家,卻一生未剃度,頭頂先盤著根大辮子,后來結成一個黑蒲團貼在腦后。庵里明明供奉的是菩薩,住持卻偏偏叫老道。老道圓寂前禁食凈身七日,叮囑身邊人說:我修行一生,有望成仙,只怕坐缸下井之時,有一陰人(女人)來擾。果然,下葬之時,老道端坐地缸,木炭墊身下,檀香圍到下巴頦,天缸尚未合上,有村婦楊氏跳下井坑,欲送茶米到缸內。正在井內料理的舒生民怒目圓睜,一聲大吼——你下來做什么!楊氏頓感頭痛,慌忙爬出井坑,落下終生頭疼的毛病。后人皆說如果不是楊氏陰差陽錯在那一刻下井,老道就會成仙。老道離世第二年,山洪暴發(fā),沖掉了笑水崖上當關巨石,從此笑水不笑。四十多年后,老道被人起缸供奉,轟動一時,此事另文再述。
老道離世后,他的預言像生死戒律,約束著浮蕩人心,恪守天道,皈依善念。光陰一晃,世道變遷,一個甲子過去,笑水灘一帶并沒有發(fā)生瘟疫,反而人丁興旺。但人們更加相信老道的話了,今天的情形不正合老道的預言么?田地里改種了茶葉和茭白,沒人種稻子了,稻床上長了大樹,石磙上長滿了青苔。年輕男人都出門打工去了,夫妻父子,一年難見幾回面。新修的水泥路,只見車子跑,少見行人走,一幢幢樓房依山而建,可大多時候人去樓空鐵鎖把門?;閱氏矐c,想請一桌客都湊不起幾個人。五里路上一盞燈,路燈都安到了家門口呢!
雪花庵黃墻戴黑瓦,兩進帶兩廂,毀于“文革”“掃四舊”,房子拆了,木頭菩薩被砸爛劈開當柴火,佛在火中涅槃。抓革命促生產,庵基上種了莊稼,就近水稻田里挖池子漚肥,建庵的碑記被砌在池子地下。2016年冬日,我重訪雪花庵舊址,眼前荒草萋萋,唯竹林蒼翠,竹影恍惚。
雪花庵的名字好聽,雪化了,庵沒了,一切仿佛都沒有發(fā)生過。我問雪花庵建于何時,儲誠明老人說不知道,但建造雪花庵的老和尚的墳就在不遠處山上,是他家先人的鄰居,每年清明節(jié)上墳,他都順便給老和尚燒紙敬香。我們撥開叢林荊棘,找到那墳塋。墓碑上碑文部分已經風化。碑中間是:□□竹影庵葉春榮老道人之墓。左側刻有兩行字,一行風化,一行尚可辨認,因念人生百年□□特立小碑聊□□。落款是清同治六年仲夏月谷旦榮住庵預立。原來雪花庵叫竹影庵,庵主也不叫和尚叫老道人。那一日,葉春榮老道人想起人生百年飄忽,要找一找存在感,便為自己預立了一方墓碑。
至于竹影庵后來為什么叫雪花庵,恐怕這世上無人知曉了。雪花竹影,皆虛幻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