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涵
不急時候,更有決策千里的智慧。
劉邦在廣武斗項羽,不慎中了一箭,將士們見他倒下了。忽聽一聲吼:“豎子射中吾腳趾!”軍心一寬,愈戰(zhàn)愈勇。其實,這一箭射中了他的胸口。人在犯急的時候,往往有靈感閃過?!敖褡阆鹿盟L,過蒙見窘,然敵則氣作,急則生智。”白居易在一篇詩序中如此定論,也不無道理。
細一嚼,這個邏輯好偏頗。若每個人都能利用所遇到的危機,將自己推到成功的頂峰,那這將是一個怎樣的世道???可惜,不存在沒有經(jīng)歷過失敗的人。說劉邦知人善任,倒是公認的;說他謀略高超,那可就玩笑了。一呼定軍心,只能說運氣吧。
曹操就沒這樣的好運。孫劉聯(lián)軍火燒赤壁,軍中又生瘟疫,縱有破釜沉舟之心,終是黔驢技窮,大敗北還。蔣介石也是同命之人。1938年,日軍南進,他扒開了黃河口,阻止日軍進攻。結(jié)果呢,沒能阻止日軍,倒淹了豫蘇皖等省89萬同胞。
急,猶如高山流水,可以滋潤禾苗,也可以踐踏莊稼。所以,當有度!做人也怕一邊倒。同時,也得看見“人是被逼死的”。心一急,腦子就跟著熱,還如何看得出路?《延乎答問錄》有一言:“須是靜,方看得出。所謂靜坐,只是打疊得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靜,有不刻意的意思,順其自然。儒釋道三家就此達成過共識:靜能生慧。
1961年,毛澤東批示郭沫若為岳陽樓題字。郭沫若很重視,寫了數(shù)百幅,選了三幅比較好的。毛澤東也是個造詣深厚的書法家,眼光獨到,竟選了郭沫若隨手寫在信封上的“岳陽樓”三個字。確實,“岳陽樓”這塊匾額,堪稱岳陽樓整個外觀的靈氣所聚。
莫言也說過,在最放松的狀態(tài)下,才能出名篇。他在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時,突然有一個小靈感,就信筆寫了一個短篇,結(jié)果長篇沒寫好,短篇卻成了精品。他認為能否寫出好作品,關(guān)鍵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是否放松。
很多時候,說是急,實際都未見其急。司馬光能想到砸缸救人,并非自己涉險,旁觀者靜,否則水從耳口鼻一灌進,還能思考嗎?收藏的一枚郵票上,繪著同時期的文彥博“灌水浮球”的故事,也為世人所稱頌,一個球而已,撈得上來是好,撈不上來也沒大礙。
歷史和時勢確實造就眾多奇才。周瑜善于用計,諸葛亮略用小謀,就令他一籌不展,沒生出智慧,倒吐了一口血。諸葛亮已重病纏身,仍心念北伐大業(yè),想盡法子激司馬懿出戰(zhàn),甚至送去了女人衣服,奈何人家就是不上當。司馬懿也有急的時候,不還是先中了“空城計”,又鬧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笑話。如他們那般號稱算無遺策的,臨危不照樣使不上計來?如《魯齋集》所言:“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p>
急,生智,也失智,就頻率而論,當后者居上。急中生智,是難得的奇跡,令人神往、欽佩;急中失智,是平常的畫面,最能折射出眾生的影子。而真正急過的人,唯愿一生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