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雯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特朗斯特羅姆,瑞典著名詩人,被譽為“20世紀最后一位詩歌巨匠”,于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最初轟動詩壇的作品是1954年發(fā)表的詩集《17首詩》,《果戈理》就是這部詩集中的作品之一。在這首詩中,特朗斯特羅姆以他卓越的才華敘寫了果戈理的一生。作為早期作品的代表,《果戈理》已顯示出詩人驚人的成熟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特色。本文以《果戈理》為例,從內容架構、表現(xiàn)技巧、語言魅力三個方面來解讀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突出的表現(xiàn)力。
關鍵詞:《果戈理》;內容架構;表現(xiàn)技巧;語言魅力;表現(xiàn)力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開一代詩風,其人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杰出的象征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大師。1954年,23歲的他發(fā)表了處女詩集《十七首詩》,轟動瑞典詩壇。之后接連出版了《途中的秘密》、《真理的障礙》等多部詩集,獲得眾多文學獎項。2011年,歷經了多次的提名之后,特朗斯特羅姆終于實至名歸地將諾貝爾文學獎攬入囊中。能夠一次次獲得黃袍加身般的榮耀,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自然有著眾多的閃光點,這些過人之處共同服務于、致力于傳達詩歌卓越的表現(xiàn)力,本文以特朗斯特羅姆的早期詩歌《果戈理》為例,①從內容架構、表現(xiàn)技巧、語言魅力三個典型的方面來解讀這種表現(xiàn)力。
一、內容架構完整,奠定詩歌的想象空間
談及本詩,可能很少有人會特別關注其內容敘述本身的價值,但在筆者看來,其內容架構的特色卻值得一提。作品描寫對象果戈理是俄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俄國象征主義文學流派的源頭、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特點融匯于幾個典型的生命階段,充分地體現(xiàn)在作者的描繪之中。
首先,詩的第一節(jié)描寫了果戈理初到彼得堡艱辛謀生的情形。1828年,果戈理中學畢業(yè),前往彼得堡,想在司法界謀得一官半職。1829~1831年,他先后在圣彼得堡親身體驗到小職員的貧苦生活。在此期間,他進行了一些詩歌、戲劇、小說的創(chuàng)作,結果都不是很理想,直到1836年發(fā)表《欽差大臣》才有了改觀。詩歌第一節(jié)中,詩人準確地形容出了果戈理初入文壇的這段艱辛經歷。李笠曾說,他在羅馬Villa Borgesa公園見過果戈理手持面具的全身雕像,“西裝破成狼群/臉像大理石碎片”兩句正是雕像上果戈理落魄滄桑的模樣。接下來“坐在信堆里,坐在譏笑與過失喧響的林中/呵,心如一張紙,飄過一個個冷淡的通道”則表現(xiàn)出果戈理收集文稿,不被賞識,備感曲折和迷失的人物形象。
詩歌的第二節(jié)進行了一小段插敘,是對果戈理美好的童年時光的描寫:“落日像只狐貍悄聲走入這片國土/突然點燃荒草/天空布滿了蹄子和角,天空下/馬車像陰影穿越我父親亮燈的莊園。”詩人用狐貍比喻落日之美,果戈理的童年正如這狐貍般橙紅的落日一樣,美好而遙遠。
詩歌第三節(jié)再次回到果戈理與彼得堡結緣后發(fā)生的事。筆者認為這部分是寫果戈理1841年帶著《死魂靈》重回俄國、回到彼得堡的情狀:“彼得堡和毀滅處在同一個緯度(你看見了斜塔里的美人?)/冰凍的街上,這身穿大衣的窮鬼/仍像海蜇一樣四下漂浮”。 1841年9月,果戈理回到俄國,托別林斯基走后門關系,才使《死魂靈》的手稿在彼得堡通過了審查。接下來的幾年,果戈理都是在爭論、疾病和貧困中度過的,他逐漸喪失了創(chuàng)作激情。最后甚至開始沉迷于東正教狂熱,同時深患著憂郁癥,并發(fā)表了《與友人書信選》。在這部作品里,他歌頌曾經被他譴責過的勢力,對自己以往發(fā)表的揭露官場腐敗和社會黑暗的作品表示懺悔。相比于初到彼得堡時還較為單純的曲折迷失,這段背棄初始追求的后期經歷更符合第三節(jié)中毀滅的意味和四下漂浮的窮困慘態(tài)。
最后一節(jié)進入全詩的高潮:“這里,纏身的饑餓,讓他像過去一樣/沉入牲口的笑聲/但牲口早已遷往樹線以上的地帶”,果戈理在封齋期守齋,身體每況愈下,最后在莫斯科辭世,年僅四十三歲?!皹渚€”即生命之線,而“樹線以上的遠方”喻指死亡和超越?!叭巳簱u晃的桌子/看,外面,黑暗正烙著一條靈魂的銀河/登上你的火馬車吧,離開這個國家!”這里的馬車與第二節(jié)的馬車呼應,如果“馬車”第一次出現(xiàn)指的是果戈理離開家鄉(xiāng)的話,那這一次則代表了詩人希冀果戈理超越現(xiàn)實,在天堂里繼續(xù)追尋自由的吶喊。
全詩描繪了果戈理童年、到彼得堡、再回彼得堡直至辭世的完整經歷,其中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詩人敘述順序的安排:將童年放在第二節(jié)來寫而非按照時間順序開篇即言。這樣的插入能讓讀者對于果戈理在彼得堡的慘淡經歷有一個情感緩沖,曲折中更富藝術魅力。
果戈理的各個人生片段巧妙地拼接在一起,類似于電影中將不同畫面剪輯在一起的蒙太奇手法。再加以敘述順序打亂的點綴,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蒙太奇應有的敘事功能和表現(xiàn)功能②,即充分敘述并表現(xiàn)出了果戈理個人色彩極強的一生。如此完整渾厚的內容架構,為讀者開展廣泛的自由想象奠定了基礎。
二、表現(xiàn)技巧高超,營造詩歌的美學氛圍
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是:“他以凝練、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xiàn)實?!逼渲刑岬降男蜗蠛鸵暯堑镊攘梢詺w結為有著隱喻、深度的意象的使用。雖然意象與隱喻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深入其內里又可窺見一絲關聯(lián)。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具有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影子,不僅在形式上,更在精神上秉承了它的審美特性和藝術訴求。這種表現(xiàn)技巧往往能夠挑戰(zhàn)讀者的審美期待,打破讀者的慣習審美定勢,刷新讀者固有的審美聯(lián)想,使其獲得新穎別致的美感體驗?!豆昀怼芬辉娋褪堑湫捅憩F(xiàn)。
詩中的典范之處有許多,例如:“西裝破成狼群/臉像大理石碎片”,像狼群一樣四處張口的西裝、像大理石碎片一樣飽經茉莉的面龐,在這凝練的意象之下隱喻著果戈理的生存環(huán)境之艱難;“這身穿大衣的窮鬼/仍像海蜇一樣四下漂浮”,這種大衣我們在過去的蘇俄電影里見過,形狀有點像喇叭,走路時,它的下半截就會像海蜇一樣一收一張。這是特朗斯特羅姆隱喻獨具慧眼的地方,以含蓄且極具現(xiàn)實感的意象為承載體,將果戈理的窮酸形象和漂浮之態(tài)一筆描繪了出來。像這樣杰出的意象使用,在全詩中比比皆是。詩人在意象的構寫中,把日常生活世界與理性抽象世界之間的隱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融合起來,讀者運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對其加以具體化或重構,則詩的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實現(xiàn),③如此一來,就為詩歌營造出了令人無限徜徉的美學氛圍。
三、語言魅力突出,書寫詩歌的風格旨趣
從《果戈理》表現(xiàn)出的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的語言魅力,主要表現(xiàn)在語詞凝練簡約和極富繪畫音樂美感兩部分。
首先,作為著名的短詩大師,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語詞精湛、凝煉。譯者李笠談及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的語言,曾說:“他的語言很純凈,不是那種口語化、俚語化的寫作。語言都水晶化了?!雹堋豆昀怼分袨槲覀冋宫F(xiàn)的所有圖景都是字斟句酌的結果,如:“看,外面,黑暗正烙著一條靈魂的銀河”,一個“烙”字就將黑暗對靈魂的深刻作用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諸如此類將復雜的意象以精確、巧妙的方式嵌合在一起的手段,簡直可以用古典戲劇的原則來形容:沒有可以輕易刪掉的部分。同時,《果戈理》的語句還有效地融合了日本俳句的藝術精華。全詩沒有一句超過20字,俳句的短小、意在言外、跳躍性強與濃烈抒情性等特質都在此得到了最佳的匯聚,多元性的藝術元素呈現(xiàn)出東西方色彩結合的詩歌旨趣。
另一方面,《果戈理》往往通過精銳、純凈的語言,為我們帶來如樂如畫的審美體驗。詩歌許多語言都極富色彩感與音樂氣息:林中喧響的譏笑與過失、像只狐貍悄聲走入的落日、像陰影穿越我父親亮燈的莊園的馬車、像海蜇一樣四下漂浮的身穿大衣的窮鬼、牲口的笑聲、登上火馬車的人等等,或是有流暢多變的音樂節(jié)奏美感、或是有繪畫的畫面視覺美感,或是在微妙的對應和轉換之下二者兼?zhèn)?,詩人在這首詩中真正做到了將語言浸染上繪畫和音樂的色彩。在象征主義詩學流派中,有人說,“象征主義者都信奉的一條原則,就是讓詩歌等同于音樂,而不是像法國18世紀中葉的時尚那樣,讓詩歌等同于雕塑或繪畫。”⑤也有人單單對將詩化為繪畫情有獨鐘,如天才詩人蘭波。但在《果戈理》中,特朗斯特羅姆將二者并用,不愧為世界一流的象征主義大師,鑄造了詩歌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旨趣。
四、結語
特朗斯特羅姆從步入詩壇開始就顯示出驚人的成熟和非凡的才華,《果戈理》作為詩集《詩十七首》的作品之一,完全可以被視為特朗斯特羅姆的代表作,后來的作品在此之上對主題和視閾的擴展,但始終保持并發(fā)揚著這種詩歌的表現(xiàn)力。本詩以果戈理的人生軌跡為基本線索,無論是在內容架構下奠定的想象空間、在表現(xiàn)技巧中營造的審美氛圍,還是由語言魅力流露出的風格旨趣,都是詩歌表現(xiàn)的一個側面,都可以歸結于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創(chuàng)作驚人的表現(xiàn)力。如此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歌,給了現(xiàn)代詩歌世界諸多有益的借鑒,特朗斯特羅姆其人更是世界詩歌、世界文學的不朽典范。
注釋:
①考慮到直譯本較為貼近作者原著原意,本文直接引用的《果戈理》詩句出自:《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李笠譯,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后文引用個別詩句茲不再述。
②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120-135頁。
③周來祥:《走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8月,第9頁。
④李笠:《譯者李笠:他的語言已經水晶化了》,《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10月17日,第57頁。
⑤查爾斯·查德維克:《象征主義》,周發(fā)祥譯,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第6頁。
參考文獻:
[1]特朗斯特羅姆.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M].李笠,譯.??冢耗虾3霭婀荆?001.
[2]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
[3]特朗斯特羅姆.特蘭斯特羅默詩選[M].董繼平,譯.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周來祥.走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J].貴州社會科學,2011,08.
[5]李笠.譯者李笠:他的語言已經水晶化了[N].中國新聞周刊,2010,10.
[6]查爾斯·查德維克.象征主義[M].周發(fā)祥,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