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峰燕
在紹興古城都泗門內(nèi)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廣寧橋。它縱跨浙東古運河,是古代客商來往的必經(jīng)之地。相傳建橋前,過往行人在此擺渡過河,十分不便。有樂善好施的士紳籌資建橋,來往百姓廣受其惠,因而得名。據(jù)南宋《嘉泰會稽志》卷十一記載:“廣寧橋在長橋東,漕河至此頗廣,民居鮮少,獨士人數(shù)家在焉。”明人商廷試所撰《重修廣寧橋記》稱廣寧橋始建年代不詳,而重建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明代隆慶、萬歷年間曾經(jīng)重修。由此可見,廣寧橋自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廣寧橋是古代紹興城中地處“水陸之沖”的交通節(jié)點。商廷試《重修廣寧橋記》稱其:“在邑城最為沖要,南北數(shù)百尺,上聯(lián)八字橋,東西與長安、寶祐對峙而起,遂以雄壯甲于越中?!痹摌虻臉?gòu)造為單孔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七折邊石拱橋。七折邊拱橋是我國古代橋梁拱券由三折邊拱、五折邊拱演變?yōu)閳A拱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橋形,而廣寧橋拱券縱聯(lián)榫卯結(jié)構(gòu)則為古代半圓拱橋結(jié)構(gòu)中的先導(dǎo),經(jīng)紹圣重建和萬歷重修后一直沿用至今,是我國現(xiàn)存有確切紀年碑文記載的最早的七折邊拱橋之一。
廣寧橋橋體碩大,全長57.2米,寬5米,拱券矢高4.6米,凈跨5.7米。東西與長安橋、寶祐橋?qū)χ哦穑窃街凶顬樾蹓训臉蛄?。除了造型雄壯之外,廣寧橋還有不少特別之處。廣寧橋的橋基十分厚重,由7層石板疊砌而成,厚達1米有余。如此厚重的橋基,是國內(nèi)罕見的。據(jù)橋邊居住的老人回憶說,早年大旱的時候,橋底的河床暴露出來,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橋洞下面的河床上竟然也平鋪著大石板,其橋基之堅固由此可見一斑。古代客商乘舟從都泗門入城,不久就來到廣寧橋下,纖夫們從橋洞下的纖道上往來通行,與橋上行人如織交相輝映,形成了獨特的“立交”景觀,所以,廣寧橋又被人們稱為古代的立交橋。與一般圓洞石橋相比,廣寧橋的橋洞并非圓形,而是單孔七折邊拱券造型。如此造型,令人嘖嘖稱奇。這種橋形究竟是如何演變而來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廣寧橋的雕刻也十分精美,古代工匠們在橋拱的頂石上雕刻了“鯉魚躍龍門”“金龍伴玉兔”等6幅形神兼?zhèn)涞膱A形浮雕。另外,廣寧橋的24根望柱上也分別雕刻了覆蓮和石獅,可惜其中16只石獅毀于動蕩的年月,只留下底座。因而,即使是在千年后的今天,廣寧橋依然是一座比較特別的橋梁。
廣寧橋是紹興城內(nèi)最悠久、最獨特的橋梁之一。199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與紹興地區(qū)的光相橋、泗龍橋、太平橋、謝公橋等共12座古橋組成紹興古橋群,被一起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作為紹興古橋群的一員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它在我國橋梁建筑、歷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而被《中國古橋技術(shù)史》《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橋梁卷)等專業(yè)書籍著錄。
廣寧橋造型雄壯,雕刻精美,備受人們喜愛。佇立橋上,人們可以南望會稽山,西眺大善塔,欣賞“河梁風月”的絕佳風景。早在宋代,廣寧橋就是紹興的學士、官宦游覽風月和聚居交游的絕好去處。商廷試所撰《重修廣寧橋記》對此曾有描述:“廣寧之基址舊矣,宋時福邸于是地即也。為水晶宮行樂其間,朝出廣寧,暮歸長安,遂為貴游繁華之地。若韓處士抱德而隱時,曳杖納涼其上,萬疊遠青,一川漲綠,河梁風月之詠。今繁華之跡銷歇泯滅而不可追矣,而風月之景固在也?!贝颂幐[〖茨纤沃泻笃诟M踮w與芮的府邸,而韓處士則為南宋前期紹興士子領(lǐng)袖韓有功。據(jù)《嘉泰會稽志》記載,南宋紹興年間,越中文壇領(lǐng)袖韓有功常常在夏季的夜晚帶領(lǐng)門人弟子納涼橋上,談經(jīng)說史,抒發(fā)胸臆。多年以后,韓老先生辭世,門人朱襲封追懷風度,作詩懷念:“河梁風月故時秋,不見先生曳杖游。萬疊遠青愁對起,一川漲綠淚爭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晚年作詩《齋中雜興》回憶兩位老師韓有功和陸彥遠稱:“成童入鄉(xiāng)校,諸老襲函丈。堂堂韓有功,英概今可想。從父有彥遠,早以直自養(yǎng)。始終臨川學,力守非有黨。紛紛名佗師,有泚在其顙。二公生氣存,千載可畏仰?!北磉_了對老師的無限思慕之情。南宋后期,福王趙與芮的府邸就在廣寧橋附近。福王建造水晶宮行樂其間,朝出廣寧橋,暮歸長安橋,于是廣寧橋乃至附近的八字橋曾經(jīng)是游覽風月的佳處,也是官員權(quán)貴的交游之所。
明清時期,廣寧橋發(fā)展成為紹興城東一處商業(yè)繁榮之地。明代廣寧橋作為浙東運河上重要的碼頭而日益繁忙,每逢過節(jié),許多普通百姓也喜愛在此游玩、交易。為保障一方治安,官府在橋旁設(shè)置了巡警鋪,“以備不虞”。清代廣寧橋附近人煙更加稠密,詩人毛奇齡曾詠嘆“廣寧橋上坐萬人,項背軋札如魚鱗。廣寧橋下水波淺,大船小船波上轉(zhuǎn)”,展現(xiàn)了此地一片繁榮景象。清乾隆時會稽知縣曾在廣寧橋碼頭創(chuàng)建寄儲倉,便利了紹興城區(qū)的貨物流通。如今,廣寧橋與八字橋之間的倉弄就是當年寄儲倉的舊址所在。廣寧橋周圍依舊保留了明清以來的格局和風貌,浙東運河依舊靜靜地從橋下流淌。
廣寧橋也許是紹興城中最幸運的古橋,古人精湛的造橋技藝給予它雄壯的軀體,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見證了紹興古城千年的變遷,而眾多的文人雅士又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下了它當年的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