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泉
在毛澤東發(fā)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5周年之際,重溫毛澤東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不難看出,他們都要求高度重視加強和改進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這些講話,為實現(xiàn)中國夢時期的文藝批評,指明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赝祟悗浊甑奈乃嚢l(fā)展史,文藝的繁榮往往與文藝批評的興盛相伴同行。延安時期文藝的繁榮,與當時文藝理論的引導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面對習近平總書記重筑時代文藝高峰的殷切希望,所有文藝工作者都肩負著崇高而艱巨的責任和使命。文藝批評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文藝批評的隱遁和衰落,不僅損害了批評的自身形象,也助長了文藝散漫化的發(fā)展,削弱了文藝的精神擔當。所以,為實現(xiàn)為文藝高峰服務的崇高使命感、責任感,必須重樹文藝批評。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藝批評才能走出資本捆綁、市場誘惑的危機,走在時代精神的前列,成為中國文藝繁榮的引導力量。批評家主體的成長是助推文藝繁榮的重要支撐。批評的活躍和興盛是批評家外在表現(xiàn)的話語形式。我國文藝的歷史表明,凡是批評的興盛無不伴隨著創(chuàng)作的繁榮,而批評的落伍無一不是批評家主體的匱乏和衰微所致。想想劉勰,想想魯迅,想想茅盾,我們今天不乏匠心獨具的批評匠,有許多人在“高原”上蜂擁,但很少人在“高峰”上攀登。大批評家、大師級批評家寥若星辰。所以,國家的批評擔當、民族的批評擔當、走向世界的批評擔當我們只能愧之以對。面對這樣的危局,批評家的靈魂再造和境界升華就顯得刻不容緩和責任重大,只有一大批批評主體的快速成長和登峰造極,才能讓創(chuàng)作與批評同時散發(fā)出它們摧殘的光芒。批判的武器離不開對武器的批判。特別是面對習總書記“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為人民創(chuàng)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這些偉大命題,原始的老槍法很難推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所以,批評武器的修煉,就成為中國批評家完成批評使命的重要功課。好在是,古今中外批評的十八般武藝無所不有,為我們的批評家鍛造自己的拿手武器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武庫。汲取中華民族幾千年豐富的批評營養(yǎng),借鑒人類創(chuàng)造的批評方法的優(yōu)秀成果,密切結合中國特色的文藝實踐,形成批評家獨具個性的批評特色與風格,成為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的磨刀石和助燃劑,成為文藝鑒賞的播火者和領路人。中國文藝作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時代精神的旗幟,人民奮進的號角,就能以更高的品位,更強的感染力,照亮中國,照亮世界。營造良好的批評氛圍是實現(xiàn)批評價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證。批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隨著世俗生活的發(fā)展批評的艱難性表現(xiàn)得顯而易見。要讓批評家無憂慮、有尊嚴、高效率地進行批評,就必須營造良好的批評氛圍。對于批評家來說,必須以科學嚴謹?shù)穆殬I(yè)操守來開展批評,既要能“我注六經(jīng)”,又要能“六經(jīng)注我”,把對作品的科學評判和對作品潛在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與作品碰撞的“聚變”和“裂變”效應。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既要經(jīng)得起批評,要有“硬貨”;又要容得下批評,要有“胸懷”;還要融得進批評,實現(xiàn)“增值”,把批評轉化成提高自己創(chuàng)作水平的助推劑,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升華和飛躍。對于鑒賞者來說,要積極主動地謀求與批評家的審美共鳴,既遵從自身的審美感受,又吸收消化批評家的意見和引導,使鑒賞既反作用于創(chuàng)作與批評,又增強自身的美感。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既要充分尊重批評家的勞動,又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用制度來保障批評家獨立自主地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批評活動,使批評家“更加有效地引導創(chuàng)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從而獲取自己的物質享受、精神榮耀,實現(xiàn)批評家的存在價值。責任編輯:侯波 薛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