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
自然成道。道即是路,是規(guī)律,是真理,是法則,是門;亦是技巧,方法和手段,分為常道,玄道;狹義之道,廣義之道。
道為電,心為電之傳,萬物皆為電之器。有電則顯,無電則隱。
人伐身,道伐心。伐身者,可縛,可傷,可囚。伐心者,不縛,不傷,不囚。然不縛者自縛,傷之不用刀,囚之不用牢籠。縛于身者,可釋,縛于心者,難釋,傷身者可醫(yī),傷于心者,難醫(yī)。囚之身者可釋,囚之不用牢籠,縛于身者,可釋,縛于心者,難釋,傷身者可醫(yī),傷于心者,難醫(yī)。囚于身者可釋,囚于心者難釋,故無瞑于強徒,常畏于弱道。道似無形,然其力無窮。道力之于萬物,常毀常成,常成常毀。其無形巨手,施物物生,傷物物毀,任意而為。然則人若器,器若具,具若律,律若義,義若理,理若天地,天地若道,道若自然。
知足有道,常足常有;不知足不知道,常貪常缺。魚樂于一池一溪,不羨一湖一河,是知足也。若以知足之道為天堂,物類皆有其天堂,是知足也,然則人卻鮮有,貪心不足耳。人唯之欲者利也。人皆為人之天堂,得其利;人皆為人之地獄,失其利。利為地獄之餌,貪心不足者必貪食其餌落入此。
道分上下。下道易成,上道難成;下道易為,上道難為;下道易識,上道難識;下道易損,上道難損;下道易敗,上道難?。幌碌酪渍?,上道難折,下道易腐,上道難腐。下道:口蜜之道,鉆營之道,私已之道,舍身喂利之道;上道,高尚之道,為仁之道,修身之道,固德之道。世人當以上道為里,下道為表。
無時無處不有道。道若深淵,道若淺灘道若明燈,道若幽暗。道粗,比天地粗;道細,比沙粒細;道隱,隱而不明;道顯,顯同光日。天有道,故陰晴晦明;地有道,載厚供出;人間有道,悲歡離合;螻蟻有道,秩序嚴然。便溺亦有道,倘無道,蛆蟲何以趨之,農(nóng)夫何以悅之?道生萬物,無尊無卑。
孔孟之道有用,老莊之道無用。誠如道也,有用則顯,無用則隱。有用為主,無用為輔。若人之晝作而夜息,相輔相成;又似車之引擎與車剎,二者不可或缺。
地之不鋤則荒,水之不治則泛,國之不法則亂,權(quán)之無度則妄。一人善以善化其國,舉國難善,是以人之救世而難救國,救國而難救民。善難救物,度可繩墨,有善緣,有善之根。善之緣者,人與;善之根者,天與。有物不成器,匠人鑿之,乃為器;有物已為器,災(zāi)人損之,不成器,有善緣者,慎之;有善根者惜之,終得善之果也。
水若清,器先潔。器若不凈水之難清。一潔一污,相累其累。是以清水盛于凈器,二俱美矣。沐浴更衣,潔之百數(shù),莫及心凈于一。教化坐靈,言之舌僵,莫及無言于一。
無行于無,有得于有;無找無親,有找有戚;無立無間不倒,有立有間易倒。無無根。有有根;無要則無年,有根則有年。無藏于虛,有藏于形。無不變,有常變;無無病病,有有病??;無心澹澹,有心喪喪。
道有價乎?可貸乎?值百萬金矣,值十萬城矣?道若可貸,則天亦可貸,無極亦可貸,然其貸者誰?道卻可以為功,可以為用;亦可養(yǎng)心,可育物,可畜人。
莫欺人,莫欺心,欺人者自欺,欺心者人欺;人人相欺則公信難立,誠實無著。上欺君,國假偽,以假亂真,國之不國。下欺人,父兄不和,友朋相寇,買賣相疑,忠怒難立。故君以不欺立國,民以不欺立人。
什器藏什物,雞藏雞,犬藏犬,瓜藏瓜,豆藏豆,蛇藏蛇;狼藏惡,羊藏善,善器藏善,惡器藏惡。有Jr--器,其名日心,心之器不可常,善變也,朝善夕惡,昨誠今欺;先虛后實,尚美且惡,熟知其極。是何器不可定紀,難以稱倫,毒之卻可善解,_-兇器乎,善器乎?
道之于萬物若電之于電器,道行于物中,道令于人。電之器者有萬萬,燈為電之光,爐為電之熱,機為電之動。有電則萬器皆活,生動豐彩;無電則萬器皆死,無可用之,故有道則萬物皆活,天地順應(yīng),日月星辰亦可運行。
心為君,形為仆,手為具。心之所指,形惟命是從。心動則形動,手亦動。心行則足行,心之所使神之流露。刀、槍、劍、彈本非兇器,取其心也,心兇皆兇,心善俱善。故修心之于前,修身于后;養(yǎng)心為上,養(yǎng)身為下;心若不正,何以身正?心若不良,豈有良為?是以文尊武卑。
多之不多,少之不少;大之不大,小之不小,怨之不怨,喜之不喜可謂滌人。滌人者,內(nèi)清而外白,心超越本殼,能容難容。貪多嫌少,抱大放小,無怨怨人,非言亦言,是謂饕人,饕人者亦名非足,妄吞象,未盡尾而死。
心有心路,足有足印。心路常修,常養(yǎng)、常清、常除、則心路通暢、順達。如常行之路,常行常補常拓方可常寬成坦途。若讓心路通暢行之有三:一曰除;二曰養(yǎng);三曰無,除者,除貪也,此貪不除,如土石塞于道難通。二曰養(yǎng),常養(yǎng)常新,常養(yǎng)常寬,常養(yǎng)常平,養(yǎng)者,補也,且養(yǎng)且補,即通達無阻。三曰無;去阻去滯是為無。
心為物之像,非物為心之像,有心無心皆有物。有云:有心無心皆無物;又云:有心則有物,無心則無物;或又日:有心無心皆有物;心由物生,趨利避害為心之所向。物本無利害。心擇也。以已之見為尊,彼之見為卑,人之詬病,古來有之,有道不識,心不比心久矣。
利由欲生,欲生可欲。利之轉(zhuǎn)化及相對守衡,此為利之勢。實為能量之守衡與轉(zhuǎn)換。人持之我利,及他人之利而來,稱彼利,即非我利,也非彼利,因其非私,為公之利,熟以公,乃天地,宇宙,萬物。
無知可大知,有知可惑,寡欲者大智,多欲者大迷。魚隨水性,人跟其勢,不知為知之母,知為不知之徒。以不知得有知,以有知問不知,知不知,乃為知。多欲則多心,多心則多貪,多貪則多失,多失則多敗。人常陷于其害而不知其所害,是因其所迷而莫辯,不迷自明,明則清??芍粗?,未知可知。物若皆可知,然何為未知?可知為未知之物,未知為可知之問,知有一,未知亦有一,常知不知。
人不畏道,故無道;人不明德,故德缺;大德召彰,鮮有人見。非為不能見,是為不愿見,向德需背念,以見為不見。大德濤濤,可浮可飄。眾人可潔,亦有不愿潔。大德肅肅,少有人順,非不能順,是為不愿順,順之則違其心,心好所好,唯道能救,唯德能高,缺之可補,補則全,唯道是缺,唯德可補,唯人可容,故日:大道若缺,大人難容。人者有缺,為者有補,有缺有補,載道厚德。
以道家之損(減法“-”),減去社會人倫之弊??;以約家(基督教)之益(加法“+”)增進人類文明及先進。以儒家之中庸為守衡,以釋家之慈悲為精神救拯。綜合東、西方文化之精華,以成為未來地球村之主流文化,其圖表如下:
道家文化 約家文化
(坤)- 0 +(乾)
釋家文化 儒家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
(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學(xué)藝術(shù)家聯(lián)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