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仕勇
明朝皇帝似乎個個都是奇葩,不是殘暴變態(tài)就是昏庸荒唐,什么“道士皇帝”“蛐蛐皇帝”“木匠皇帝”……放眼看去,沒一個是正經(jīng)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環(huán)境太寬松。
明朝的政治環(huán)境寬松到了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弘治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要做周幽王、漢靈帝的前奏;正德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fēng)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凈”;后來的萬歷被言官罵怕了,干脆躲了起來……
當(dāng)著皇帝的面都敢往死里罵,在背后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的丑聞、緋聞的現(xiàn)象就見怪不怪了。比如朱元璋。朱元璋在民間的形象基本就是個超級殘暴的嗜血惡魔。究其原因是朱元璋大力反腐,清查了大批貪官污吏。有話語權(quán)的文官階層的利益被觸動了,朱元璋的反腐行動就被惡意描繪成殺功臣、搞文字獄之類的惡行了。明朝有很多這類野史,說朱元璋性格兇殘,稍不如意就要殺人施暴。說得多了,朱元璋殘暴的形象就被定型了。
另一個原因是,明朝滅亡以后,那些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在編修《明史》時,一方面大量采用明朝書商用來吸引讀者眼球的各種野史故事、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責(zé)任,著力證明不是大臣不給力而是皇帝“用人不識”“殘害忠良”“剛愎自用”,才導(dǎo)致明朝滅亡。
有意思的是,《明史》初稿把明朝皇帝丑化得不堪入目,竟然讓人讀都讀不下去,連清朝皇帝都Hold不住了。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讀了《明史》編修班子呈上的帝王本紀(jì)和列傳若干卷,非常不滿意,兩次語重心長地對編修班子的成員說:“著史之道,務(wù)必要秉公持平,不能持有私心而作偏頗之論。”
康熙還舉例子分析道:“《正德實錄》記載說,正德在午朝罷朝后,在御道收到了一卷匿名文簿,于是傳旨查問,百官全部跪倒在丹墀兩旁,因為天氣炎熱,竟然有好幾個人中暑暴斃,還有多人病倒。這件事太可疑了。想想看,打仗時,將士們都穿戴著厚重的盔甲,在烈日之下作戰(zhàn),可是只聽說過有戰(zhàn)死沙場的,從來沒聽說過有誰是在戰(zhàn)場上中暑暴斃的,又怎么可能在朝堂之上中暑死亡這么多人?”
對于明朝的滅亡,康熙的見解也比較客觀,認為明末朋黨紛爭,朝廷大臣置社稷于不顧才是主要原因,沒有一味把責(zé)任推到崇禎和崇禎身邊的太監(jiān)身上。
到康熙五十六年,康熙還對修史的官員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明朝有些帝王年紀(jì)很輕就死了,史論一概說他們生活不檢點、耽于酒色,身體垮了,才早早死了。這些全是書生之見!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即使是完美的皇帝,你們還是會雞蛋里挑骨頭、硬去指責(zé)他們做過見不得人的事。朕為他們辯白一下吧—天下事情紛繁復(fù)雜,皇帝勞心勞力,實是不勝勞憊,身體才垮掉的啊?!?/p>
從康熙的這些言論中不難看出,著力抹黑明朝皇帝的主力軍其實就是那些生活在明朝年間的無聊文人和纂修《明史》的清朝史官,至于說明朝皇帝個個是奇葩,都是套路罷了。
編 輯/安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