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城市文脈,不能“一罰了之”
上海市中心巨鹿路上一幢掛牌的“優(yōu)秀歷史保護建筑”被業(yè)主拆毀后,改建為鋼筋現(xiàn)代建筑的事件,引發(fā)了社會關注。澎湃新聞網刊文稱,這次“保護建筑被拆毀事件”凸顯了歷史建筑的保護短板。老房子從開始被拆到如今全面曝光,至少有幾個月時間,其間也經歷過城管上門查勘、責令停工、立案等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但還是沒有保下來。很多歷史保護建筑被掛上了銅牌、被貼上了政府網站。但是,現(xiàn)實當中,這些歷史建筑有沒有被破壞、改動,有關部門并未掌握一手信息。《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明確規(guī)定,擅自拆除優(yōu)秀歷史建筑的,責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恢復原狀,并可以處該優(yōu)秀歷史建筑重置價三到五倍的罰款。巨鹿路888號的老洋房能不能“恢復原狀”?這考驗執(zhí)法剛性。這次執(zhí)法應成為一個標桿,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痛不癢罰個仨瓜倆棗就過關。
對免過路費的“農產品”可實行負面清單制
6月22日,從重慶開往四川洪雅的8輛滿載藤椒的貨車,卡在了收費站。收費站和椒農,就藤椒是否適用“綠色通道”車輛通行費減免政策,僵持11個小時。最終,3000多元過路費沒談攏,但1萬多斤藤椒變質損壞,損失6萬多元。近年來,在全國有些公路收費站,類似爭議時有發(fā)生。新京報發(fā)表評論稱,就該事件看,依照2010年11月多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緊急通知》,其列舉的蔬菜名錄中未明確提到藤椒。另一方面,藤椒是既“鮮”且“活”的農產品。依照2009年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通知》,它在“新鮮蔬菜”條目之內。這兩個規(guī)定并不矛盾,只是涉事收費站是按“列舉法”辦事而已。目前,針對哪些農產品屬于“鮮活農產品”,實施的還是正面清單式管理。這導致未列入名錄的大量農產品能否走“綠色通道”,得看執(zhí)行者的人為裁量。針對這種問題,有必要改設負面清單制,即明確哪些農產品不在“該免”的范疇,清單之外的其他農產品無需再一一甄別。做好這一惠及農民“菜籃子”“錢袋子”的善舉。
萬物共享是照出資本過剩的一面鏡子
共享經濟正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雨傘,各種共享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似乎一切物品都可以共享。隨之而來的,則是對共享經濟的質疑。南方都市報刊文表示,將房屋閑置資源分發(fā)并提供差異化體驗的Airbnb讓“拼房”重新定義了出游方式,將車輛的位置資源優(yōu)化重構的滴滴讓“拼車”用到極致,這些都是利用了存量資源進行共享從而實現(xiàn)資源重構和體驗刷新。而現(xiàn)在,共享經濟更多的就是一個類似信仰一般的存在,或者可以說是噱頭。萬物共享,是照出資本過剩的一面鏡子。實際上,是不是共享經濟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個真正的好項目,是即使撕下了“共享”這層皮也是依然有價值的,反之亦然。投資圈的概念炒作已逐漸失控,“共享”不過是剛好在風口上的其中一個概念,而這樣的狀況有多危險,并不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