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 要】本篇論文主要論述了綠色農(nóng)產(chǎn)品花蕓豆褐斑病、根腐病的防治原則、癥狀和防治措施。
【關鍵詞】花蕓豆;根腐??;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rown spot and root rot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colored kidney bean; root rot; control measures
1 防治原則
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钡男吕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公害防治原則。
2 花蕓豆兩種病害及防治
2.1 花蕓豆褐斑病
2.1.1 癥狀
該病可發(fā)生于花蕓豆所有地上部位,以成長葉片為主。成長葉片發(fā)病初期,有許多小圓斑,以后擴大。病斑褐色至紫色,中央灰褐色,邊緣紫褐色。潮濕時病斑上產(chǎn)生大量灰白色霉狀物。多雨、高溫條件下,病斑小而密,后期很多病斑融合成片。每葉病斑數(shù)多,甚至布滿全葉。病葉漸黃,以至枯死。一般由外層葉先發(fā)病,漸向中層和內(nèi)層葉擴展。重病地快的病株外葉平癱于地,大部分鄒于死亡,中層葉片布滿褐斑,而內(nèi)層葉片多保持鮮嫩健康狀態(tài)。葉柄、花梗被侵染后,形成梭形,自長橢圓型病斑,種球被害后,變深褐色,瘦小也可出現(xiàn)先發(fā)病,也可出現(xiàn)褐色斑痕。
2.1.2 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增施磷肥,合理灌水防止田間積水,培育壯苗等措司施,可促進植株鍵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2.1.3 藥劑防治
發(fā)病處期,及時防治。用75%白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200倍液,藥劑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即可。
2.2 花蕓豆根腐病
2.2.1 癥狀
此病癥狀因致病菌種類不同而異,一般情況下,花蕓豆患病后,植株略矮小,中片褐綠色黃化,或呈黃褐卷曲干枯,或葉片無明顯癥狀但在炎熱天氣下植株葉片呈葡萄狀萎蔫,花蕓豆尾腐爛發(fā)生早,為害重。多數(shù)發(fā)生在直根上,先是根尾產(chǎn)生黑色腐爛,而后逐漸向上擴展,病部維管束變?yōu)辄S褐色,在多雨或潮濕土壤條件下,病部呈水漬狀軟腐,具有酸臭味,易撥起,爛根部常留在土壤中,根體腐爛多數(shù)發(fā)生于花蕓豆生育后期,有的從根的一側(cè)表面侵染,產(chǎn)生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凹陷病斑,而后向四周和根體內(nèi)部擴展,這種情況屬側(cè)腐,有的也可從根體上部侵染,逐漸向根體內(nèi)部蔓延,使塊根內(nèi)部組織腐爛,干燥時病部易失水而形成空洞,塊根外部鄒縮裂縫,病部有時可見白色稠密菌絲體,或土褐色菌絲體,這種情況屬于心腐。
2.2.2 農(nóng)業(yè)防治
用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通氣條件好、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的地塊為好,避免在下潮地、易集水地和瘠薄地種植。應實行以小麥、花蕓豆等作物輪作五年以上,避免重茬和迎茬。加強栽培管理措施,如深秋耕并施腐熟有機肥和增施磷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加塊根的抗病能力。開溝起壟實行溝灌,避免大水漫灌,減少病菌傳播,注意防治地下害蟲,避免一切機械損傷,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2.2.3 化學防治
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的0.3%的5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重量的0.3%的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拌種。藥劑拌種:發(fā)病初期,可用5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1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藥劑交替使用,隔10~15d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