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博文
在日前召開的2017光信息與光網絡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趙梓森表示,目前的海底光纜已承擔了90%的國際通信業(yè)務,是全球信息通信的主要載體,也正在成為我國光纖企業(yè)新的高利潤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長距離光纖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光纖傳輸可達到100G或400G,其中,國內研發(fā)出最大長度(245km)的雙層鎧銅管結構的海底光纜,同時,突破大長度海底光纜銅管氬弧焊連續(xù)制造的技術瓶頸,并且實現(xiàn)多型自然過渡。中國企業(yè)的海纜業(yè)務正在迅速崛起。
國際通信重要手段
海底光纜又稱海底通信電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以電信傳輸。
海底光纜系統(tǒng)主要用于連接光纜和Internet,它分為岸上設備和水下設備兩大部分。岸上設備將語音、圖像、數據等通信業(yè)務打包傳輸。水下設備負責通信信號的處理、發(fā)送和接收。海底光纜相比陸地光纜擁有許多的優(yōu)越性,首先鋪設不需要挖地道或用支架支撐,因此所需的投資較少,建設速度快;其次是除了登陸地段以外的部分,電纜大多在一定深度的海底,不受到自然環(huán)境破壞和人類生活的干擾。趙梓森認為,海底光纜的安全穩(wěn)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性都更強,保密性能更好,是當代國際通信的重要手段。
光企新利潤增長點
第一條海底光纜建立于1980年英國國內沿海,速度達到了140Mb/s,每10km擁有一個中繼器。
1988年美、法、英三國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正式開通(TAT-8)。
同年,美、日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也正式開通(HAW-4/TPC-3),該海纜傳輸光波長為1330nm,采用G.652光纖制造,通信速率達259Mb/s,中繼距離70km,這就是第一代海底光纜通信系統(tǒng)。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2010年第四代海底光纜通信系統(tǒng)出現(xiàn),與第一代相比,第四代海纜系統(tǒng)不僅光纖損耗有所降低,而且在光纖有效芯徑面積和速率制式方面都有較大提升。趙梓森表示,目前的海底光纜已承擔了90%的國際通信業(yè)務,是全球信息通信的主要載體,也是我國光纖企業(yè)新的高利潤增長點。
光纜制造要求高
海底光纜工程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復雜困難的大型工程,由于光纜太長(有幾百公里)體積太大,導致運輸非常不便利,所以早期是在船上一邊制造海纜一邊敷設,不過由于現(xiàn)在對光纜敷設的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工程師研究出新的方案敷設海纜,即在陸地沿海地區(qū)制造和盤繞海纜,之后通過船只將海纜盤運送到指定位置進行敷設。
趙梓森指出,海底光纜的設計必須保證光纖不受外力和環(huán)境影響,其最基本要求就是能適應深水壓力(5000米水壓不滲入)、磨損、耐腐蝕、耐海底生物攻擊等特性;海纜的構造上,要有合適的鎧裝層防護,以防止?jié)O輪拖網、船錨及鯊魚的傷害;光纜斷裂時,盡可能減少海水滲入光纜內的長度;能防止從外部滲透到光纜內的氫氣與防止內部產生的氫氣;具有一個低電阻的遠供電回路;能承受敷設與回收時的張力;使用壽命一般要求在25年以上。
海底光纜用途多
光纜具有許許多多的用途,趙梓森表示,利用光纜的光、聲、電的特性可以有效地進行多學科觀測,比如地震預測(海洋地震可預知海嘯提前幾十秒)、軍事(水下探測潛艇,大船等等)、河流、泥沙堆積、水生物生態(tài)等。
值得注意的是,傳感光纖在陸地上多用于科學觀測,但是由于海底環(huán)境較復雜,如果將傳感光纖直接暴露在水中,會被海水腐蝕,而且在深海中更換光纖又非常困難,趙梓森表示,因此利用海底光纜進行海底觀測無異于是最高效的觀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