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獻平
山丹與焉支:青草就是夢想
文 / 楊獻平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tài)&R︶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絲綢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chǎn)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后來成為東方與西方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zhàn)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jīng)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構(gòu)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讓我們從閱讀的角度來領(lǐng)略﹃一帶一路﹄的美麗和力量。
大約20年前,進入絲綢之路回鶻道要沖,居延、居延海、合羅川,即阿拉善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我還是一個一文不名的小伙子,除了肉體,一無所有。后來我才知道,我所在的地方,曾經(jīng)是漠北游牧部族進出河西走廊、馬蹄長刀橫貫中央王朝邊疆的必經(jīng)之地。
在上古,巴丹吉林的名字叫流沙(周穆公乘八駿馳騁千里,“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就曾經(jīng)過流沙),它身上的河叫弱水河。我的周邊,便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蜂腰地帶,霍去病開辟的河西四郡,綿長的河西走廊,緊靠巍峨的祁連山。
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間境域??墒俏液荛L時間沒有機會四處漫游,把自己和荒涼的大漠戈壁以及風暴關(guān)在一起,在幽深如井的額濟納,在弱水河濤聲中,在風暴與沙塵圍困的鼎新綠洲,我只能把最好的青春用孤獨與迷茫拋在時間的巨大牙齒里,剩下的,就只是作為一個人,為了簡單的生存和繁復的生活,進行一場場搏斗。當這些基本完成,我才在公務的縫隙里,每年擠出一點時間,在河西乃至阿拉善高原漫游。沒有豪車華輦,也無同行知己,只能是一個人,帶上冥想去漫游。
“當你再也無話可說的時候,那就乘車兜它一圈。
大地上沒有標志,所以你不會到達?!?/p>
這是兩句有點奇怪的詩,充滿趣味和張力,但忘了作者名字。
從西向東的班車,在長刀一樣的河西走廊,船只一樣漂泊,一邊是巍峨祁連,一邊是荒涼戈壁,流沙在額濟納和阿拉善右旗披拂,積雪在峰頂打開登天之路。假寐醒來,遠遠看到焉支山,心情激動,忍不住想,這座混血甚至著名的祁連山余脈,不高的山至今充滿生機的山地草原,在我之前,肯定還有很多人去過,一些人注定不會留下名諱,而另一些人則借助詩歌與其他壯舉,廣為流傳。西漢的張騫、霍去病和公孫敖可能最先登上,后來是路博德、李陵和李廣利,當然還有竇固及班超家人。而詩人高適、王昌齡、李賀、岑參、李昂,還有作為王朝最后名臣、人杰的左宗棠和林則徐,大軍西行,或者遭貶邊疆,在他們的那個時代,這些人卓越得已經(jīng)預示了他們的盛名和不朽。
他們也和我多年前一樣,從中原或者京畿而來,路過焉支山,站在山下戈壁上,抬起腦袋,朝蜿蜒而上的焉支山望了望,然后,下榻官驛,或者繼續(xù)煙塵而西。他們當年站立的位置似乎就是現(xiàn)在的山丹縣城某處,或者是大佛寺后面不高的土山上。我想到他們飄然的長須,被風掀起的衣袂或征衣,胯下馬匹咴咴嘶鳴,前蹄直立。
我固執(zhí)地以為,高適、岑參、王昌齡和李賀一定登上過焉支山,他們的馬蹄斬斷青草,大風吹歪冠帽,也像我在某一個消失的夏天,滿懷歷史與家國,還有自己,在焉支山上遠眺和行走,思忖和懷想。那時候,焉支山上的洶涌如現(xiàn)在,積雪在高處照亮天庭,成群的駿馬叩打山脊,飛鹿在青松林中呦呦低叫,黑色或者白色的羊群四面包抄。
關(guān)于這些,他們的詩歌是最好的證明。干凈奇絕的詩歌總是與地域發(fā)生刀子和骨頭一般的聯(lián)系。多年前,我讀他們的詩歌,總覺得在雄闊之外,還有一些錐心刺骨的憂傷,激越的情緒和胸懷只是一種輪廓,而內(nèi)里的,似乎貫穿了某種人世甚至人類內(nèi)心的悲愴。如果不是這種貫穿和共鳴,那些漢字如何能得以銘刻?在紙張以及現(xiàn)在的屏幕上,在人心和靈魂當中,是美的嘯鳴。
和妻子在山丹縣城下車,山丹縣城就像是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不多的汽車帶起塵土,簡陋的商店面目陳舊。我早就知道,張掖、山丹和武威分別有三尊大佛,張掖的那尊臥,山丹的這尊坐,武威的那尊站。我想,這佛也是經(jīng)由敦煌內(nèi)遷的,是佛教東進的標志,也是佛在不同信仰者內(nèi)心流變的軌跡。
山丹的夜晚,我覺得了大面積的安靜。開始的風和塵土撲打窗欞,外面的聲音在子夜之后若有若無。半夜,我醒來,在詩人的書房,翻出一些詩歌。再次想到李賀、王昌齡和岑參、高適,我發(fā)現(xiàn),這個時代的詩歌氣象是狹窄的,說的是一個我,不是萬我,是欲望的沉渣浮起來,精神乃至靈魂的光澤沉下去。放下那些詩歌,我還想到下午仰視的佛,它那種神情與姿態(tài),是大苦難后大解脫,大徹悟后大慈悲。詩歌,還有現(xiàn)實的人,其實都需要這樣一種境界,只是,沒有人那樣去做罷了?;鄹c悟性,誰都不缺,只是塵世可觸可摸的感官享受把我們蒙蔽了。
到次日凌晨,我再次睡下來,感到一種毫無掛礙的輕松與坦然,還有一種忘掉自己及身處何處的自我放置感。清晨醒來,下樓,風是冷的,像雪。我知道,在河西走廊每一個地方,再炎熱的季節(jié),清晨也是涼的。走出小區(qū)的時候,我抬眼向南看了看,是焉支山,焉支山上是祁連,祁連背后是青海,它的頭頂是蒼天。白晝的山丹也是異常嘈雜的,人們似乎都去吃牛肉面,寬的、細的,加肉的,加雞蛋的,蔥花和少許的碎牛肉塊兒,還有不清不白的湯,充耳都是長短不一的吸食聲,鋪天蓋地,此起彼伏。
詩人找了車輛,出縣城,道路變窄,兩邊的民居大都是土色的,有些磚石結(jié)構(gòu)。大人們在路邊行走或在地里勞作,孩子們背著書包上學。有一些羊,散落在村莊四周,有一些牛馬驢子,在草灘上迎接朝陽。向上行走的時候,我看到了類似綠洲的村莊,在一道流水的山坡左右,被樹木和雜草圍繞。再向上,人家越來越少,大麥成片,雖然八月了,但穗兒還青青,灰雀成群藏身,聽到車聲,呼啦啦飛到另外一片大麥地里。太陽照耀的高坡陡峭而植被豐茂,下面的人居,就像是隱居者,穿紅衣包紅頭巾的婦女,遠道回家的時髦女孩子和蹲在門檻外抽煙的老人。清風吹著,燕子低飛,盛開的野花從來就不獨自寂寞。
我對詩人說,這里是最好的隱居之地了,城市不遠不近,美景就在眼前,再向南的焉支山草原簡直就是一個天造地設的疆場,難怪烏孫、月氏、匈奴、東胡、鮮卑、黨項和蒙古人都喜歡在這里游牧成群,并發(fā)展壯大,西伐西域,南越秦嶺。其中,匈奴把這道雪山改名為祁連,其意為“蒼天”。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從賀蘭山過居延,穿越弱水河和流沙地帶,奇襲焉支山,使得整個河西走廊盡入西漢版圖。
在此后的數(shù)十年,匈奴將其主要兵力用于對河西走廊及新疆天山南北與漢軍的爭奪,但在公元前87年的漢匈漠北之戰(zhàn)后,內(nèi)亂外敗的匈奴徹底失去了重返焉支山的可能,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附身漢廷,慢慢失去蒼狼性情,北匈奴郅支單于孤軍西遷,最終只剩下三千余人。盡管如此,那只蒼狼還是在中亞及蔥嶺一帶橫行多年,最終被陳湯、甘延壽“矯詔”,起三十六國之兵,擊殺于郅支城。
到足夠的海拔,從車窗看,焉支山竟然如此廣袤,起伏的山包果真如乳房,雖高低大小不同,但都異常堅挺,此一顆,彼一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兩只,絕對沒有孤單的。路邊的青草高有一尺,繞過田地,與山丘上的同類成為一個整體。到一片闊大的油菜地邊,我們驚呼起來,這黃色的花朵,單獨者是孤憐的,似不得不叫人心疼的弱女子,它們連在一起,那就是一片黃金海洋了。風吹來,一波一波,猶如漣漪。天空似乎摩挲著頭頂,藍得讓我想到最幸福的死亡。我走上一邊的山包,眼睛之下,青色與黃色壁壘分明,它們都在洶涌,在鋪展,在無際。我想,這其實是大地之詩,是死難在焉支山上軍士們最燦爛和廣闊的靈魂方陣。
下山時,轉(zhuǎn)到另一邊,驀然發(fā)現(xiàn)幾座墳塋,被野草包圍,隆起的土堆前豎著一面石碑,寫著逝者的名諱。我驚詫了一下,心里有種悲涼,回身,又想到,安葬和長眠在焉支山上也是幸福的,草是最親切的圍擁者,是伙伴,是小精靈,靈魂借助它成長,肉體是最豐富的肥料。
向南,翻過去就是青海,雪山深谷,變幻不定的雨雪和無數(shù)條展開的歧路,是絕好的敗退求生之地;向北,則可穿過巴丹吉林沙漠,直奔居延,可直指賀蘭山,也可直奔燕然山,到阿爾泰山甚至更深遠的高原。當年,漢匈最后一場大戰(zhàn)就是在今天的蒙古國激烈進行的?!妒酚?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的戰(zhàn)馬不僅來自東胡、烏孫和大月氏,還來自焉支山,山丹馬矮小,但耐力極強。成吉思汗當年軍隊橫掃歐亞大陸,其中也有山丹馬的功績。
到馬場場部停車,這是一座小鎮(zhèn),一條街道之外,是散落的民居,還有不怎么豪華的辦公樓。街上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聚在一起下棋,抽煙,有的蹲在樹陰下漫無目的地觀看。下車走到半坡,看到一只被拴在鐵棍子上的母羊,還有幾只小羊羔,圍著媽媽轉(zhuǎn)。到山頂,看到更多這樣的山,從此處到遠處,不規(guī)則但有錯列的美感。迎面遇見兩個采蘑菇回來的婦女,胳膊里挎著芨芨草編織的籃子,里面放滿潔白的小蘑菇。妻子買了一些。詩人朋友說,這蘑菇是純天然的,只有這焉支山有。我知道,這蘑菇其實是從牲畜糞便處生出來的,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草本植物。
坐在山頂上,我覺得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把自己放置在青草上,感覺自己也是青草了。天空在撫摸鼻尖,出口氣好像就是云彩。要是有只蒼鷹落下來,最好是大雕,我就可以騎上去。要不然,有一枚鷹羽像天書一樣悠然而下,在焉支山,這對我肯定是一種恩賜和啟示。
青草之間,有些碎石子,紅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其中有些螞蟻,黑甲蟲,還有蚰蜒,我俯身看它們忙,覺得昆蟲世界也如人群一般,所忙所累,不過是生存,不過是吃食甚至感官上的滿足。我還想,這青草之下,泥土之中,肯定藏有那些人的鮮血和骨頭,還有靈魂和持續(xù)至今的哀歌。大地上,幾乎每一處都有死難,也有愛情和繁衍,還有仇恨和權(quán)力,殺戮與溫情。焉支山也不例外,它至今最壯烈的戰(zhàn)爭似乎就是漢匈河西之戰(zhàn),還有馬步芳馬步青在河西走廊殘殺西路軍。
從山頂向下,我一步一回頭,對那些山,似乎覺得,這一次之后,恐怕一生也難以見到了。
焉支山只能是焉支山,換了另外一處,氛圍、底蘊就會大打折扣。到小鎮(zhèn),在一家飯館吃飯,是牦牛犢子肉,很大,很紅,很筋道,我吃了一小塊。我十六歲前,是絕對的素食主義者,到外面讀書和工作后,才逐漸淪為肉食主義者。我覺得,吃牦牛犢子的肉心里有愧,不得勁兒,吃下去后,好像肚子里有個牛犢子在哞哞叫或者亂踢。
返回路上,一切如往,只是焉支山越來越暗淡,黑夜從草尖上升起,途經(jīng)油菜花地時,像拉了一面寬闊的紗帳,花朵們在黃昏之間,就像是神靈們的洞房,依舊明亮著,芳香著,自在著。
村莊亮起燈光,這一盞那一盞,破開黑夜,招惹的蚊蟲成群結(jié)隊。到山丹縣城,燈光驟然增多,有不少的飯店,食客飽滿。到詩人家里,喝茶,又喝酒。半斤酒后,我有點發(fā)暈,閉上眼睛,感覺自己還在焉支山上,幾次笑出聲來。妻子問我是不是喝多了,我嗯了一聲,很快進入睡眠。
不知何時,我做夢,夢見一片遼闊草場,有一些騎馬持刀的人,一東一西對壘,后來是馬蹄和戰(zhàn)刀、旗幟和嘶喊,后來是鮮血、殘陽。緊接著,是一群身穿絲綢的女子,腰掛芨芨草籃子的女子,在風吹草低的山坡采“花黃”或者蘑菇,有些人蹲在牛羊后胯下擠弄奶水,雪白如箭,打在臉上,胸前,還有草地上。凌晨,我被渴醒,喝水的時候,總覺得有一種聲音在耳邊反復響起:焉支焉支,焉支焉支……焉支焉支,像孩子的呻喚,又像智者的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