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多
摘要:“歷史是可以任意梳妝的小女孩”,隨著大眾文化的傳播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史學也逐漸由“娛樂”變?yōu)椤胺簥蕵贰?,而歷史本身,抑或是歷史學研究本身也在娛樂化過程中不斷被低俗、庸俗、媚俗,進而不斷被漠視、冷落甚至排斥。本文通過對大眾文化背景下史學娛樂化傾向表現(xiàn)形式的分析,剖析出大眾文化對史學娛樂化傾向形成的深刻影響,進而提出當代史學發(fā)展娛樂化的反思。
關鍵詞:歷史學;娛樂化;大眾文化;反思
一、同歸殊途:大眾文化背景下史學娛樂化傾向的表現(xiàn)
娛樂化是大眾文化的關鍵詞,是當今社會引人注目的文化現(xiàn)象,它產(chǎn)生于大眾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娛樂益增長的需求。
(一)史學的“戲說”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永遠不是嚴肅的,中國的歷史戲說,已經(jīng)說了幾千年。而且“古史今說”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魯迅的《故事新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此類,中華民族的“說書”藝術、野史“小說”更是源遠流長。司馬遷的《史記》多處采用生動的文學筆調(diào),刻畫細節(jié)、想象場景,卻依然位居正統(tǒng)“二十五史”之首,是“文”與“史”結合得極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闡釋視為洪水猛獸。
(二)史學的娛樂化解讀
與“戲說”史學相對應的是對史學的娛樂化解讀,這種娛樂化解讀與電視劇隨意添加“歷史人物”,硬造宮廷愛情故事的“戲說”史學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從劉心武“說紅樓”開始,走進央視《百家講壇》的紀連海、易中天等一批學術明星,在整個社會掀起了一陣陣熱潮。他們是以大眾歡迎的形式講解出來,為的是讓他講的故事更有意思、更有觀眾緣,這就是史學的娛樂化解讀。
二、來情去意:史學娛樂化傾向形成的原因
當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眾文化盛行的時代。正如波茲曼所說:“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tài)。不管是什么內(nèi)容,也不管釆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①。大眾文化是促成史學娛樂化傾向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如果沒有大眾文化的盛行,就沒有史學娛樂化傾向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大眾文化的商業(yè)性要求史學市場化
商品經(jīng)濟時代,史學作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持續(xù)低迷,究其原因就是對市場的研究不夠透徹、沒有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曾指出,“任何一種產(chǎn)品,它贏得的消費者越多,它在文化工廠現(xiàn)有的流程中被再生產(chǎn)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得到的經(jīng)濟回饋也就越高。”②史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同樣適用于上述原則,抓住受眾的眼球,史學就抓住了收視率、拷貝量和經(jīng)濟效益。
(二)大眾文化的娛樂性要求史學去嚴肅化
大眾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種游戲性的娛樂文化。當市場的發(fā)展把大眾文化變成一種商品的時候,娛樂性就成為了這個商品最大的賣點。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沒有運用娛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的史學作品往往難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吸引人們的眼球,娛樂手段的運用能夠通過簡單輕松的方式闡釋意義,消解嚴肅與崇高給人帶來的距離感,沖決了文化在傳統(tǒng)上高深的堤現(xiàn),使文化在普通百姓中間得以普及和延伸。
三、內(nèi)省責躬:史學娛樂化傾向的反思
將娛樂化無限地夸大與擴大,則會導致“泛娛樂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此,要辯證地對待史學娛樂化,要對史學娛樂化的程度有更為理性的認識。
(一)不能沖破史學真實性的底線
歷史失真,必然會使文明的生命力逐漸下降。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史實。史學的真實,是建立在“實事核心”的基礎之上。所有一切娛樂化手法的運用,全部是為了展現(xiàn)“核心實事”服務的,離開了“核心事實”,一切的娛樂化手法都將毫無意義。應以理性精神,嚴肅、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審慎地鑒別史實、歷史地評價古人、科學地闡發(fā)經(jīng)典,所有的結論都要用史實說話,持之有據(jù)、言之有理,絕不能想當然地憑空捏造杜撰。
(二)不應成為史學庸俗化的借口
娛樂化史學的通俗性是普通大眾接納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寓教于樂”。娛樂化史學不能僅僅只能為觀眾制造最淺顯的快樂,而忽視了教育、教化的職責與使命。在大眾文化盛行的當今社會,一旦新的技術手段打著娛樂化的旗號與商業(yè)因素相結合,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并且將娛樂化史學作為謀取利益的工具,誘導觀眾進入遠離現(xiàn)實的虛幻時空之中之時,因此,必須要重新審視史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必須放慢娛樂化創(chuàng)作的腳步,承擔起應有的擔當。
四、結語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國難娛樂化、國恥戲謔化,當歷史僅歸于娛樂,也就是歷史被虛無主義綁架之時,這直接瓦解著社會的價值底座、人們的精神信仰。因此,我們要特別警惕娛樂化給史學帶來的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規(guī)避因娛樂元素的使用失當和對娛樂精神的曲解所造成的史學的墮落與毀滅。
注釋:
①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頁。
② [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頁。
參考文獻:
[1]布洛赫著.張和聲譯.為歷史學辯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馬勇.中國歷史的側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3]湯因比著.曹未風等譯.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臧娜.當代文藝娛樂化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6]尤學工.史學可以娛樂化嗎[N].北京日報,2011-1-31(14).
[7]于琳琳.影視過度娛樂化的大眾文化分析[D].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8]邢恩源.中國歷史學對西方文化學理論的吸收[J].歷史研究,2009(1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