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說起滁州,許多人就會脫口吟誦出“環(huán)滁皆山也”的千古名句,豈不知環(huán)滁山水還皆文化呢。眾所周知,這里出了皇帝朱元璋,還有趙匡胤也在此發(fā)跡,于是此地就有了大宋、大明之龍興文化。當然這里還有中國改革發(fā)源地——小崗村“大包干”在內(nèi)的紅色革命文化。滁州大地浸潤著濃郁的文化雨露,山山水水因為沾了文化之氣而名聲在外。有人說,皖東之地沒高山,但皖東之地皆名山;有人說,皖東之地無秀水,而皖東之地卻有許許多多的名水。站在江淮向東望,無山水沒有名人在,無山水沒有大名堂,可以說,是名人文化揚了皖東滁州山之名,水之靈。
先不說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揚名海內(nèi)外的瑯琊山,也不說因秦觀名文而名氣很大的浮山堰,就說說那座再普通不過的關(guān)山,因為那里有個清流關(guān),又有趙宋皇帝發(fā)端之跡,而讓關(guān)山因著名人攻取關(guān)隘成名關(guān),又因著名關(guān)清流關(guān)讓關(guān)山而成為名山。
清流關(guān)坐落于滁州城西25公里處關(guān)山中段,素有“三古”遺址之稱,即古驛道、古戰(zhàn)場、古關(guān)隘。至今三古遺存仍清晰可見。據(jù)有關(guān)專家學者考證,清流關(guān)被評估為江淮之間僅存的一處保存完好的古道遺址,給予了“國內(nèi)罕見”的贊譽,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交通、商業(yè)、軍事等方面歷史變遷的重要古跡。
沖著此等評價,我們趕到了清流關(guān)。那天,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棄車于山坡之下,一行幾人登山而上。到得半山腰有村莊一座,家家石壘院墻,青瓦蓋頂,不見人跡,只聞雞犬之聲??爝^村時,突然有浩浩蕩蕩的羊群從后面涌來,有大綿羊,小山羊,黑白紅花,呼呼啦啦,帶起塵土飛揚。陽光從樹枝縫隙中照射下來,透過飛塵,給羊群蒙上斑斑駁駁的色彩。陡然想起《詩經(jīng)·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爾羊來思,其角濈濈?!薄盃柲羴硭?,何蓑何笠,或負其餱?!鼻懊鎺拙湔f羊群之眾,后邊幾句是說牧羊人的,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還背著干糧什么的。與此等景象極為恰切。而眼前羊群之大,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好一會兒才見羊群中段有一農(nóng)村婦女走來,遠遠的羊群后邊跟著位壯年男人。沒有《詩經(jīng)》所描述的穿戴,卻見那婦人背著個布兜兜,男人帶著狗拿著長長的鞭子,時不時吆喝幾聲。與男人交談才知,他們以放羊為生,二三百只,年收入上十萬元。兒子和村里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村里很少幾個老年人,像他們牧羊的也不多。羊要過前面的清流關(guān),到關(guān)那邊去放牧,早出晚歸,一整天呢。說著羊群擁擠到一起,細看在啃一塊塊石頭,好生讓人不解,男人說是婦人撒下的鹽粒子,羊吃了,渴了,才能更開胃地吃草。原來,放羊上也有諸多學問,不由肅然起敬。
羊群過后,才發(fā)現(xiàn)腳下就是那條古道,彎彎曲曲,沿山坡蜿蜒而上,尚不見頂。駱先生說,古道遺存有五六里路。歷代留下的原始鋪路石整齊有序,古之獨輪車,雙輪車,載重而行,車轍深深,坡道長長。駱先生是滁州文化通,對家鄉(xiāng)古物風情甚是鐘情酷愛,閑暇之時,大多在外考察著述,說起清流關(guān),更是滔滔不絕。他說,古清流關(guān)為華東地區(qū)古代陸路南北交通必經(jīng)之道,號稱九省通衢,別無他途,其南來北往的繁忙景象可以想見。古道自南唐開鑿修建,清流關(guān)為重要驛站,建有古街,店鋪坊棧,綿延數(shù)里,郵卒腳夫,客商官員,絡(luò)繹不絕。為通行流暢,關(guān)口處特立碑警示:“賤避貴,幼避長,輕避重,緩避急”,足見關(guān)道之重。
據(jù)史料記載,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在此設(shè)關(guān),“以御北師”。因其時地屬清流縣,故名清流關(guān)。南唐御的“北師”為后周大將趙匡胤之師,他受周世宗柴榮指派,率軍攻打南唐的江北重鎮(zhèn)滁州,以達到攔截南唐后援進而破其壽州的目的。趙匡胤與南唐守將皇甫暉、姚鳳激戰(zhàn)于清流關(guān)下,始終不能得手。后采納謀士趙普建議,求當?shù)貙W究帶路,率軍“銜枚熄火”,趁夜繞過清流關(guān),“出其不意”地成功偷襲南唐守將大本營,奪下清流關(guān),大敗南唐守軍,從此奠定了趙匡胤在后周的地位,繼而“黃袍加身”,成就了北宋基業(yè)。滁州也就成了宋太祖的發(fā)端之地,大宋朝的祥瑞之地。宋仁宗時在滁州還敕建了端命殿,以彰顯祖宗美德,旌示后人。只是端命殿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僅有遺址尚在。
其實不僅趙匡胤發(fā)跡于此,就是朱元璋也與清流關(guān)不無關(guān)系。那時朱元璋投義軍郭子興為親兵,就在此活動發(fā)展。后又至定遠收得驢牌寨地方兵3000人,破元軍于定遠東橫澗山,降元軍2萬人,然后過清流關(guān)占滁州,以此為根據(jù)地,后攻破和州,收服巢湖水師,再奪取采石天險,進取南京,改名應(yīng)天府,建立大明王朝。
至此不難看出,皖東不僅是大明王朝龍興之地,也是此前大宋龍興之地,而且都與滁州不大起眼的關(guān)山有關(guān),與清流關(guān)有關(guān),這山怎能不名,這關(guān)又怎能不名呢?如此古驛道、古戰(zhàn)場、古關(guān)隘,自然會為后人所稱頌。至今清流關(guān)周圍遺存著眾多與此有關(guān)的村名地名,常山寨、將軍嶺、大柳驛、廣武衛(wèi)等等,不一而足。明代陳璉《清流關(guān)》詩云:“憶自南唐始開鑿,據(jù)守形勢真險惡”,可見其險峻之一斑。
如今的關(guān)口依然可尋往昔的蹤跡,關(guān)東有古營遺址,亦有古井瞪著干枯的大眼睛,還有祠、寺、殿等古建基石殘件散落各處,而高高的關(guān)墻與山脊融為一體,又綿延消失在樹叢之中。駱躍泉先生好像走進了寶藏之地,說明代此處不僅有關(guān)洞,還有關(guān)閣,附屬有關(guān)公祠、關(guān)山寺、元君殿。關(guān)洞東門有“古清流關(guān)”,西門有“金陵鎖鑰”,楷書大字,高高嵌在門額上。清代此關(guān)建得更為雄偉,關(guān)墻改為大塊長方形磚砌成,關(guān)樓飛檐翹角,上下兩層,其他建筑又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包公祠、大佛殿、娘娘殿、無梁殿、滴水庵和白水庵等??谷諔?zhàn)爭時期,侵華日軍一把火燒了清流關(guān)所有建筑。“文革”期間又拆毀關(guān)圈?,F(xiàn)存的關(guān)隘也只有關(guān)洞基座殘存,以及門框槽溝等等,還有幾塊高大的石碑,漫漶的文字已難辨認,唯有關(guān)西邊山崖上墜下的巨大石塊,清晰的石紋如同千年古樹肌理,透視著生命的蓬勃跡象。山道空空,走在那樣的古關(guān)洞下,前后靜心看去,心里是千軍萬馬的涌動,眼里依然有撲面而來的震撼。
與清流關(guān)所在關(guān)山一脈相承的還有瑯琊山和神山,瑯琊山名氣太大再往后擺一擺,還是先把神山好好說一說。因為神山久為佛道相爭之地,所以這里既有神之靈,又有仙之氣。同樣的,神山雖為神山,卻高不過海拔二三百米,正因為文化的浸潤,讓它與瑯琊山、清流關(guān)所在之關(guān)山一樣地神乎其神。唐時滁州刺史韋應(yīng)物曾作《寄全椒山中道士》,其詩句“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及“昨夜郡齋冷,忽念山中客”,道出了與全椒山中道士相談甚歡的情誼。韋應(yīng)物一生留有詩篇500多首,而有關(guān)滁州的約130首,其中最有名的為《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睔W陽修曾就此提出質(zhì)疑:“滁州城西乃豐山,無西澗,獨城北有一澗,水極淺,不勝舟,又江潮不到,豈詩人務(wù)在佳句,而實無此景耶?”同為一地之官,歐陽修因為名文而讓滁州揚名,那韋應(yīng)物詩雖名氣不小,但對滁州而言,端的比不了名文之名,而詩中西澗之名,又讓歐陽修質(zhì)疑了一下,不知端的何處為西澗了。其實韋詩之西澗是否指全椒“澗底束荊薪”之“澗”,倒未可知。反正是韋應(yīng)物對全椒山水寄予了極大情趣。也因為韋應(yīng)物的來臨,讓全椒山水盡顯神山神水之氣。至今,神山寺氣宇恢宏,蔚為大觀。當年神山寺旁還建有韋公祠,記載著刺史與神山道士神游山水的故事,今已不存。
神山之神還神在后來另一個人物,那就是全椒人士吳敬梓,其傳世之著《儒林外史》,讓中華文化的天空陡升起一顆燦爛明星。魯迅對其評價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庇幸簧裆讲蝗缬幸簧袢耍瑓蔷磋骶褪侨芬淮笊袢?。這神人有了名著,給中華大地,也給皖東之地帶來了諸多風光。胡適就說,在安徽,要說文化之縣其一是桐城,第二就數(shù)全椒了。不過桐城是一大群散文大家,而全椒則一個吳敬梓,一人抵上數(shù)百家,足見其強,此后幾句不是胡適的話,只為作者戲說也。
全椒建起了吳敬梓紀念館,又恢復了其故居的模樣,前后相距不遠,只在襄河兩岸。兩處建筑都是仿明清風格,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回廊環(huán)曲,氣勢不凡。兩處都有吳敬梓或坐或立的雕像,清癯俊逸,目光如炬,倒也生動形象。紀念館里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儒林外史》,以及吳敬梓其他著作,還有大量國內(nèi)外對《儒林外史》的評價和研究成果。故居即為探花第,是其曾祖父吳國對為紀念自己的功名所建。背依走馬崗,坐北朝南,內(nèi)有探花樓,賜書樓,樓臺館閣,水亭花榭,建造別具匠心。不過原建筑早在吳敬梓手上物是人非,改作他姓,再后來就整個兒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供游人賞玩的則是近年在舊址上復建的。
吳家為地方世族,曾有“一時名公巨卿多出斯門”之稱。吳敬梓也是少就有名,“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才識過人”,只是“性耽揮霍”,放蕩豁達。他在所作《移家賦》及序中對自己作了痛快剖析,讀來凄婉而又爽氣。自喻“素不習治生”,而又“傾酒歌呼窮日夜”,加之族人有“奪產(chǎn)之變”,致使家道中落,“灶冷囊無錢”,以致以書易米。一時為“鄉(xiāng)里傳為弟子戒”,只好移居南京。到了秦淮河畔,依然是“戶冷霄澄”,“雀作嘉賓”,但念及崔洪、潘尼之趣,又有蘇子刺股、孫康借雪之志,于是激發(fā)了“天不予梓也,而獨文梓焉”,觀世態(tài)炎涼,知科舉之弊,恨官場無情,于是憤而著書,才有了世上“足稱諷刺之書”,也才有了全椒神山秀水之神。
與清流關(guān)之關(guān)山一脈相承的神山,因為有了吳敬梓,有了他的一本名著《儒林外史》便天下?lián)P名,文氣而又神氣。而與清流關(guān)之關(guān)山一脈相承的另一座山瑯琊山則是以一文而名揚天下,比之神山關(guān)山都似乎更富有文氣,也更具神氣呢。這文就是《醉翁亭記》,這人就是歐陽修,“環(huán)滁皆山也”,不光揚了瑯琊山之名,也揚了皖東滁州山水之名。
吳敬梓因由富變貧,世態(tài)炎涼,憤而作諷刺之書。歐陽修是因高官遭貶至滁州太守憂而寫文。憂憤出詩人,憂憤亦出名著名文。如同貧苦鬧革命,窮則思變,用另一種方式展現(xiàn)人生一樣。而恰恰一憤一憂,讓名著與名文與滁州緊密相連,以名著名文揚名皖東大地,揚名滁州人文風貌。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亦可換而言之,文不在多,有氣則名;書不在多,有神則行。書神在于與世有補,文氣則要緊接地氣。寫瑯琊山者,文人騷客,世世代代多了去了。歐太守之前,就有唐代李幼卿、韋應(yīng)物、李紳、李德裕,還有北宋初期的王禹偁等等,全都到滁州任過官并作過大量詩文,而如歐陽修《醉翁亭記》相比,似乎都差那么一股氣,那就是地氣。無論歐陽修記文之前之后,各種謳歌滁州山水的詩文無不佳句迭現(xiàn),但較之歐文就少了些動人心扉的地氣。無地氣則無神氣,因而也就難以存有名氣。就是歐陽修自己,在滁州的幾年里,寫此地山水詩文同樣不少,如《醉翁亭記》接地氣的也是不多。就說那篇《豐樂亭記》吧,不可謂不佳,但卻是歌功頌德的多,討好皇上的多,而接地氣的少,與民同憂樂的少?!凹八问芴烀ト顺龆暮R??!薄鞍倌曛g,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是因為“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哪有《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憂樂之真情,也沒將內(nèi)心苦楚而顯于文。此時的太守幾年下來,憂民憂己,聊無虛情,唯有內(nèi)心之焦灼不寧。眾人“燕酣之樂”,而自己則“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是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唯有太守“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故真情見也。無真情則文不貴,不入心則不動人。歐翁憂而為文,文名大揚,山水亦依其名文而揚。
如今瑯琊山已天下聞名,醉翁亭與豐樂亭亦已游人如織。不僅是“滁人游也”,而且是中國和世界游人游也。游豐樂亭不僅在于景致,還要知歷史之脈搏,“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皇甫、姚鳳于滁東門外,遂以平滁?!比缓蟆吧咭酝辶麝P(guān)”。這就把清流關(guān)之名與瑯琊山之名相連續(xù)起來,更名了歷史人文之深厚。然后觀瑯琊山“讓泉”、“有亭翼然”、“山水之間”,以及“二賢堂”、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等景致,游于景,思其文,優(yōu)哉游哉,不亦樂乎。除了“二賢堂”紀念歐翁與王禹偁外,其他多種風景都與歐文意蘊相合,邊游邊吟,讀物生情,甚是有趣。景區(qū)內(nèi)還有瑯琊寺與無梁殿等等,也跟滁州龍興之地不無關(guān)系,大大張揚著皖東文化山水神靈之氣。
在皖東,在滁州,如清流關(guān)之關(guān)山,以及山脈相連的神山、瑯琊山,無不因為沾了文氣或皇家之氣而文氣哄哄,神氣活現(xiàn)。就是鳳陽韭山,狼巷迷谷,還有明光的大橫山,女山湖,浮山堰,等等,等等,可以說每片山水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都有比山水更有說頭的人文故事。正是那栩栩如生的文化涵養(yǎng),讓滁州山水更有了靈性和魅力。到滁州必看山水,到滁州必知山水,腹有詩書氣自華,山水有了文化自引人,看了滁州山和水,游人自然更增內(nèi)涵和氣質(zhì)。
再看看鳳陽的韭山洞和狼巷迷谷吧。韭山洞因韭山而得名。韭山位于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處。古稱九山,因多產(chǎn)韭而又名韭山,而且老百姓還有俗話戲謔:“吃了韭山韭,活到九十九?!鄙襟w同樣不高,屬喀斯特地貌,因而又有了韭山洞。朱元璋曾在此山此洞中率眾起事,又是龍興之地,又是民間祈福之地,韭山和韭山洞名氣自是非同一般。山已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洞經(jīng)開發(fā)愈發(fā)富有氣韻。洞內(nèi)有石筍、石柱、石花、石幔,又有山巒、河道、澗水,嵯峨變化,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專家評其為“深、大、奇、險、古”,譽為“江北第一洞”。因為洪武皇帝在此龍興之故,洞內(nèi)辟有“虎踞龍盤”一景,將藏兵洞、演兵場、議事臺說得神乎其神,倒也形勝引人。
狼巷迷谷也是鳳陽又一大迷人風景。韭山洞是地下溶巖性奇特景象,狼巷迷谷則是地面上的溶巖性自然奇景。所謂巷與谷,在巖溶學上就是可溶性巖石之溶溝。無論是地下溶洞,還是地面巷谷,皆因山體多為喀斯特地貌而成。如此巷谷在淮河沿岸還有多處,但如鳳陽狼巷迷谷如此之大規(guī)模,如此奇特之景象卻是獨有。如同韭山洞內(nèi)千奇百怪一樣,狼巷迷谷內(nèi)也是怪石林立,幽谷深邃,野趣橫生。開發(fā)者暢想出各大景點奇趣,讓游人浮想聯(lián)翩:谷中黃山,取黃山精華而現(xiàn)此地;摩腹巷、瘦人谷,令大肚者收腹吸氣,哈呼不已;暈頭轉(zhuǎn)向、歪門邪道,使游者提心吊膽,不勝驚奇。那天石、狼牙巷、千層巖,更為人稱道,嘆為觀止。在龍興之地有如此自然景致,也讓人頓感山水人文確是會相映生輝。
比之韭山和狼巷迷谷,明光的大橫山和女山湖文化味兒更加濃厚。大橫山上不光有朱元璋屯兵的城池,還有古柴王城遺址。沒有柴王也就沒有趙匡胤,當然也就沒有大宋天下了。那柴王古城遺址至今在深山里隱身不露,給大橫山增添了永遠的神秘色彩。大橫山里還有兩處元代佛塔,南塔叫小寶塔,七層無剎,磚石結(jié)構(gòu),建于自然巨石之上。北塔為興慈寶塔,現(xiàn)在兩層,塔上盲窗交織,紋飾精美,想當年此處該是何等香火興旺。那日,我們一行幾人,沿小道而上,走進了密林之中,又陷入野草叢生的洼地,后遵循著上海游人留下的路條,才尋覓到佛塔所處之地,也算是佛緣深厚。找到了佛塔又找到了大橫山下還有更為奇特的紅峽谷,綠色濃郁的山林之中,突然冒出一大片赤色地貌,而且組合出千姿百態(tài)的形體,有徐徐爬行的烏龜,晚歸的牧牛,生動活潑的水鳥,形形色色,活脫脫一個山野紅色動物園。
女山湖是女山、女山湖、女山湖鎮(zhèn)三者一體的特殊組合。山為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遠遠望去如剛出浴的少女,豐潤秀美。女山湖水面廣闊,風光旖旎。女山湖鎮(zhèn)原名舊縣鎮(zhèn),南北朝時南朝曾在此設(shè)縣,故名舊縣。鎮(zhèn)上有南朝梁武帝蕭衍敕建的嘉裕院,雖幾經(jīng)毀掉重建,但香火依然旺盛。鎮(zhèn)上還有古戲臺、火神廟、城隍廟、范公祠等古跡,昭示著此地文化之古老厚重?,F(xiàn)舊縣鎮(zhèn)改名為女山湖鎮(zhèn),與自然融為一體,山水人文更為生氣勃勃。
在明光,還有一處盡顯自然文化風采的地方,那就是黃寨草場。明洪武年間那里為朱元璋皇家牧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良種馬匹在此繁育,為保家衛(wèi)國張揚著龍興之地的風采。上世紀六十年代,黃寨草場依然是國家萬匹軍馬養(yǎng)殖基地,以后又成為安徽省中國秦川種牛繁育基地。草場遼闊無際,遠處有綿延起伏的山巒相伴,又有躍龍湖伸到草場腹地。有躍龍湖,自然就有躍龍崗,那是因為朱元璋出生于此而稱躍龍崗的,其湖名也許是因為有了躍龍崗而名,不得而知?;始业牟輬鼍驮诤槲浠实鄢錾牡胤?,所以黃寨草場,大概是取那個皇家的“皇”而稱“黃”也。不管怎么說,皇家之氣為此地山水爭光不少。如今皇家軍馬場成了黃牛的天下,漫坡漫崗里散放著無數(shù)頭膘肥體壯的黃牛,搖頭晃腦于紅花綠草之中。草場又有無數(shù)只白鷺在此與黃牛為伍,或飛翔于天空水面,或停佇于黃牛之背。遠處也有群馬在游動吃草,不知與軍馬還是否有緣。
浮山堰地處明光最北端,隔淮河與蚌埠五河相峙,是淮河上的第三峽。浮山又稱臨淮山。據(jù)《太平寰宇記》載:“山下是穴,淮水泛濫時,其穴即高;水減低時,其穴即低。其山似浮,故名浮山,一名臨淮山?!币蛐蝿蒿@要,歷來為皇家必爭之地。最出名的一次是梁武帝命筑堰堵水淹灌壽陽,那次征調(diào)民工數(shù)十萬,壘土填石,伐木沉鐵,死傷軍民無數(shù),最后堰成又潰,其聲如雷,沿淮村落及20萬軍民盡皆漂入大海。浮山古有靈巖寺,山水邊建有古街區(qū),遙想當年,車船絡(luò)繹,市井喧囂,何等熱鬧。如今寺已不存,唯有殘碑寺基,摩崖石刻,水邊空穴。有山民好浮山文史,收集古典文物,又自費出版《浮山史乘》。浮山生民富足,崇尚文化,期待靈巖寺再起浮山之巔,以現(xiàn)當年香火。
走遍滁州大地,盡觀皖東古今,山水因人文而榮耀,人文又以山水所滋養(yǎng),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是也。不同的是此處山水均無大勢,獨那人文卻特富個性。其人文之特性又與貧苦相伴生,不甘困苦,敢為人先,孕育出一方特有的斗爭文化。當然不是說“文革”之斗爭,不是七斗八斗之斗爭,而是與苦難命運相斗爭,與黑暗勢力相斗爭,斗則進,不斗則退,結(jié)果斗出一片新天地,也使此方不那么出眾的山山水水飽含了豐厚的文化滋養(yǎng),變得愈加山清水秀,神色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