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科技新聞中“科學性”缺失的原因探討

2017-08-02 20:27:44張譯允
科技傳播 2017年12期
關鍵詞:新聞價值缺失科學性

張譯允

摘 要 科技新聞作為科技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普通大眾獲取科技信息、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徑。但是近年來,我國的科技新聞常常出現“科技性”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價值取向把握不準不實、報道內容不深不專、報道角度不巧不透、報道效果不廣不新等方面。以媒體從業(yè)人員為分析主體發(fā)現,科技新聞“科學性”缺失的原因包括新聞價值的直接干擾、記者編輯缺乏科學素養(yǎng)、相關媒體從業(yè)人員自身的態(tài)度問題等。本文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層面探討造成科技新聞中“科學性”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 科技新聞;科學性;缺失;新聞價值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9-0019-03

“科技新聞”是指對科學技術方面的新成果、新發(fā)現、新動態(tài)的報道,是科學技術領域或自然界發(fā)生的、具有認識價值的事實[1]。一般情況下,科技新聞包括科技成果類新聞、科技人物類新聞和科技政策類新聞??萍夹侣勚械摹翱茖W性”,是指稿件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guī)律,即概念、定義、論點是否正確,論據是否充分,實驗材料、實驗數據、實驗結果是否可靠等[2]。

對于我國科技新聞“科學性”缺失的問題,一些研究者給出了各自的看法。吳平認為,我國科技新聞報道偏重于科技含量比較低的應用性科技,對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尖端科技,相關論述則報道率偏低。且科技含量較高的科技新聞多為編譯稿,援引發(fā)達國家的最近研究成果[3]。張瑋榮認為,目前,由于傳播者自身科學素質等因素的局限,導致科技新聞報道中存在價值取向把握不準不實、報道內容不深不專、報道角度不巧不透、報道效果不廣不新等方面的問題[4]。

一篇科技新聞是否具有科學性,直接關乎到其所傳播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現象是否真實可信、有理有據,否則將會在傳播“假科學”“偽科學”的過程中誤導受眾、降低媒體公信力。以媒體從業(yè)人員為分析主體,造成科技新聞中“科學性”的缺失有以下原因。

1 客觀原因

1.1 新聞價值的直接干擾

新聞學界對新聞價值五要素的劃分從目前來看,基本達成一致。新聞價值的五要素包括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5]。很明顯,新聞價值的要素中并沒有包含“科學性”這一準則,媒體從業(yè)人員在進行科技新聞的采編過程中,如何把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無法可依”,因此,科技類報道經常會出現要么受眾可受性低、晦澀難懂,要么人文性太強,科技含量太低等極端情況。此外,即使是兩者兼有的報道也有可能出現事實錯誤、與科學家及其團隊成果不符等尷尬情況。

2017年5月1日,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發(fā)表了一篇名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宣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fā)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jiān)測和治療效果評價?!雹匐S后羅永章教授親自辟謠稱:“‘一滴血檢測腫瘤的說法很不準確,確切地講,應該叫‘檢測腫瘤?!雹谘胍曅侣劰俜轿⒉┑倪@篇報道就屬于上面所談到的第三種情況:雖然運用故事化敘事,比較通俗易懂,也出現了很多科學性名詞和專業(yè)術語,但卻明顯與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成果不符,將可用于療效和病情監(jiān)測的方法解釋成了篩查檢測。

另外,從新聞話語的角度看,在互聯網傳播和新媒體如火如荼的今天,海量信息每分每秒都在更新,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媒體來說,能夠引發(fā)全民熱議的重大新聞,誰先報出來,誰就贏得了這場新聞賽跑的勝利。

而從科學話語的角度,新的科技成果的確認往往以科學家公開發(fā)表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為主要依據,有的成果也會及時更新在相關網站上,如我國的國家科技成果網。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這種通過官方對外公布的成果都是已經確認無誤的、真實可信的,記者通過此渠道獲得的信息往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但一項科技成果的問世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從其成果的敲定到論文的發(fā)表,這中間的間隔期是記者最想要把握的時間段,跑口記者會在這段時間里聯系科學家,提前進行采訪,錯誤和問題也往往出現在此類報道中。

1.2 記者科學素養(yǎng)不高

在新聞專業(yè)化的今天,科技新聞報道的跑口記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常識,如專業(yè)術語、一般研究方法、相關的概念、當代熱點科技問題等,此外還應有強大的傳播能力,因為記者對于傳播內容的選擇、對所得資料的理解程度和傳播方式,直接影響到受眾的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并左右著他們對該概念的理解、對該項科技成果的反饋乃至實際運用的效果。這就要求記者把獲得的原始材料充分消化理解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大眾。

但是由于我國新聞記者絕大多數畢業(yè)于文科類專業(yè),大學期間學習的多是新聞傳播理論和人文社科等文科性極強的課程,這樣的知識背景必然導致其理工科知識相對匱乏,科學素養(yǎng)相對薄弱。因此,很多時候不是記者不想報道準確,而是由于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缺乏而導致其無意識地用詞不精確、誤解原意;或是對相關信息甄別不準,根據自身模糊的經驗選擇相信,并予以報道。

我國的特殊情況則是目前我國傳媒的記者正處在新老交替的階段,在一線的記者大部分是近幾年剛參加工作的青年,他們的知識結構較老一輩合理,但浮躁的社會背景造就了知識的普遍淺薄。而且由于目前傳媒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有的媒體記者的流動率每年達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種情況對于維持較高水平的記者的科學素養(yǎng)很不利[6]。

1.3 稿件發(fā)布前未經過科學家或權威機構審核

將采訪后完成的稿件交予被采訪者審核,是科技新聞記者在新聞實踐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對于科技新聞來說,科學家在采訪過程中提供的每個觀點、說的每句話,都應保持百分之百的準確無誤,該項科技成果中的核心技術、相關概念、擬解決的問題、適用范圍等等,都必須是毫無偏差的。因此,通過將稿件發(fā)予科學家或相關的權威機構審核,能夠保證被采訪者的回答、某些重要的概念、數據等不被錯誤解讀或不當引用,掃除最基本的常識性錯誤。

而現實情況卻是,由于科學家和記者之間信息交流的貧乏和溝通的不暢,使這兩個主體往往呈現出相互不理解的狀態(tài)。記者為了趕時效,采訪通常一次完工,再加上發(fā)稿量的硬性要求和來自編輯催稿的壓力,很多情況下會直接將寫好的稿件發(fā)給對此科技成果的具體情況更不熟悉的編輯,導致隱藏其中的錯誤很難被發(fā)現。

2010年5月16日,中國新聞社的一篇報道稱,記者“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了解到,中國標準化委員會中國青少年衛(wèi)生健康指導中心最新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于因室內污染所引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中100萬是5歲以下幼兒。”然而就在報道發(fā)出的第二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明確否認曾經發(fā)布過這一數字。同時,文章中所提到的數據調查單位中國標準化委員會也表示,其下根本就沒有中國青少年衛(wèi)生健康指導中心這一機構。隨后,中國新聞社總編室于5月18日發(fā)表了“關于《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于室內污染》一稿的說明”,稱“該數據我公司未經核實,對于可能給讀者造成的誤解我公司深表歉意”。很明顯,這條新聞是記者憑借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聽到的有關消息捕風捉影,沒有在成稿后交予相關機構核實確認,造成了數據上的

錯誤。

2 主觀原因

2.1 相關媒體從業(yè)者自身的態(tài)度問題

作為科技新聞的傳播者,必不可少的就是嚴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但很多記者編輯自身缺乏社會責任感,沒有認識到科技新聞尤其是科技人物類新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認為關于科技人物的報道也如一般的科技新聞一樣,只要把所獲得的信息傳遞給大眾就完成了報道任務,沒有意識到科技人物是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的主體,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對于涉及生命的新聞應該慎之又慎、多方核實,對被報道者和讀者負責。否則,不嚴謹的態(tài)度很可能為媒體自身帶來重大危害。

2005年1月26日,《中華讀書報》刊發(fā)《2004年中國科學界的損失》一文,該文報道了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家鏞先生逝世的消息。在社會上引發(fā)廣泛批評后,2月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了致歉聲明,表示他們刊發(fā)的消息“未經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審核,發(fā)生了嚴重錯誤?!北M管如此,莫名“被死亡”的陳家鏞先生還是把光明日報社告上了法庭,并最終勝訴。

2.2 誤入利益集團設下的陷阱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不再僅僅是一個概念上的成就,而是可以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利益。比如某科研機構做出了一項具有發(fā)展意義和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他們就可以吸引投資,實現商業(yè)價值。為此,有些所謂的研究人員為了獲取利益,可能利用媒體進行炒作。另一方面,激烈的傳媒競爭往往使媒體在報道時對所獲得的科技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放低了要求,對那些聽起來能夠吸引受眾眼球的科技信息不假思索地進行傳播,以求能夠得到相關廣告商的青睞。這種媒體與商業(yè)相互需要的狀況,很可能正中某些利益集團的下懷。

比如2002年十大假新聞之一“微波爐是恐怖殺手”,通過一篇報紙短文講述了一個聳人聽聞的“科學”道理,隨后被全國600多家媒體轉載,造成我國微波爐產業(yè)陷入困境。其實謠言起于美國的一家跨國公司,我們的媒體被人家當槍使了[6]。

2.3 為引發(fā)轟動故意夸大或捏造科技成果

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各類新聞中突出重圍,引發(fā)全民的關注和討論,從而打響其媒體的知名度,成為了當今媒體為之不懈努力的目標。但對于科技新聞來說,具有轟動效應的重大科技成果并不是處處有、時時有。于是某些科技新聞記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將原本重要性略低、不具備歷史性突破的科技成果故意進行曲解或夸大,更有甚者主觀臆造出根本不存在的最新科技成果,捏造出驚世駭俗的文章。

2008年9月11日,《武漢晚報》一篇名為《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的新聞引爆全國輿論。該新聞稱,天興洲大橋正橋全長4 657米,其中正線鋼梁跨越長江1 092米,高速列車過橋不踩剎車,繼續(xù)保持高時速,可突破厄勒海峽大橋160公里/小時,刷新世界紀錄。這篇駭人聽聞的文章隨即引發(fā)爭議,第二天,四川新聞網刊發(fā)題為《“時速5588公里的火車”讓媒體蒙羞》的文章,并按照《武漢晚報》給出的信息在文中進行了一番精確的演算,最終得出了這趟列車的速度是超音速飛機的5倍多,可被稱為“超超音速列車”,令讀者嘩然。11月5日,《武漢晚報》再次刊發(fā)《時速200公里!火車兩分鐘跨越長江》的后繼報道,里面提到過橋時間“不用兩分鐘”,算是一種變相更正。

3 結論

其實,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層面造成的科技新聞中“科學性”的缺失,相關媒體從業(yè)者都應該負有直接的責任。要想避免不科學的科技新聞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要時時牢記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牢牢地把社會責任放在優(yōu)先位置,不斷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端正對待科技新聞報道的態(tài)度,在科技新聞的科學性和新聞價值發(fā)生沖突時,應首先考慮其科學性,堅持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操守,不受金錢、利益的蠱惑,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不僅拒絕做不科學的科技新聞的傳播者,而且還要勇敢承擔起媒體揭露黑暗、挖掘真相的職責,對那些誤報、亂報、假報科技新聞的媒體進行揭露和抨擊,為廣大群眾謀福利。

注釋

①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刊發(fā)的原稿件鏈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02650382669698.

②羅永章教授新浪微博已注銷,相關言論可見報道:http://news.ifeng.com/a/20170504/51044113_0.shtml.

參考文獻

[1]劉建明.科技新聞理論與寫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126.

[2]許文深,陳俊.論科技期刊責任編輯與同行專家審稿[J].編輯學報,2002,14(2):101-102.

[3]吳平.論科技新聞報道中的問題與對策[J].暨南大學,2006.

[4]張瑋榮.也談科技新聞報道的科學性[J].甘肅科技,2010,26(24):102-104.

[5]王慶起.關于新聞價值各要素劃分的再思考[J].編輯之友,2014(1):54-56.

[6]陳力丹.論傳媒對科學的誤讀[J].新聞界,2003(4):9-10.

猜你喜歡
新聞價值缺失科學性
醫(y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醫(y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醫(yī)學論文科學性的標準
說話寫句要注意科學性
豪車交通事故報道中媒體刻板心理及對策分析
今傳媒(2016年12期)2017-01-09 08:29:19
當前中國公民意識缺失研究——以社會監(jiān)督為例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
策展新聞視角下的中美新聞APP比較研究
新聞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53:55
淺談大眾傳媒社會責任的缺失
人民監(jiān)督員的監(jiān)督效力探析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tài)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香港| 晋城| 花莲市| 鲁山县| 望谟县| 阿拉尔市| 晋城| 万宁市| 图们市| 贺州市| 泗洪县| 丹棱县| 山东| 瑞昌市| 衡山县| 贡嘎县| 六盘水市| 鄯善县| 都兰县| 岳普湖县| 罗甸县| 平利县| 泸溪县| 青岛市| 涿鹿县| 仁寿县| 神农架林区| 鲁山县| 邮箱| 桃江县| 娄烦县| 桂林市| 鄱阳县| 额济纳旗| 丹江口市| 甘孜| 浏阳市| 扶沟县| 贵港市| 柘城县|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