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凡
2016年,里約奧運賽場上的搏擊類比賽項目有五個:拳擊、柔道、擊劍、摔跤和跆拳道,其中,日本的柔道和韓國的跆拳道分別在1964年和2000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人們沒有看到中國武術的身影,上一次討論武術是否能夠加入奧運大家庭,還是在2013年,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將棒壘球、壁球和摔跤列為最終候選項目,武術、空手道等其他5個備選項目出局,武術進入2020年奧運會的努力再次受挫。
入奧坎坷路
中國人都希望看到武術能夠參加奧運會,這是傳統(tǒng)競技項目加冕的標志。進入奧運會,不僅標志著國際社會的認可,對推動一項運動的發(fā)展也有積極作用。
中國體育界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讓武術出現在奧運會上,就成為一種戰(zhàn)略。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成立,中國武術開始醞釀入奧;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年底,國際武聯正式提出將武術運動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很可惜,在2002年,國際奧委會第114次全體會議上,僅討論了關于壓縮常規(guī)項目的問題,而包括中國武術在內的新增項目不在討論范圍內——這樣,人們在2008年奧運正式比賽中看到武術的愿望,也徹底破滅了。
進入21世紀,國際奧委會對擴充項目不再積極,甚至還會取消一些不太受歡迎的項目,為奧運瘦身、減少預算,才是大趨勢。2005年,國際奧委會對世界普及率不高的項目進行投票,無法獲得一半贊同票的項目將被踢出奧運會,在這次投票中,棒球和壘球被掃地出門。到了2008年,新的《奧林匹克憲章》規(guī)定,一個運動大項要想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必須要在申請進入的那屆奧運會前7年確定,那么目前看來,這意味著至少到2024年,武術都不可能進入奧運會。
但是,國際奧委會也給了中國面子,在2005年8月,國際奧委會特批由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和國際武術聯合會主辦、中國武術協(xié)會承辦的“北京2008武術比賽”于北京奧運會期間在奧運比賽場館里舉行,打破了“主辦城市在奧運進行期間不能舉辦其他賽事”的規(guī)定,因此,在2008奧運期間人們還是看到了武術表演。
這種表演賽聊勝于無,其實,早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中國派出了一支100多人的代表團,成績卻不甚理想,可在比賽場外,中國武術隊的表演卻讓外國人印象深刻,飛叉、雙刀、查拳……武術隊每到一處表演,都引起巨大的轟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武術表演,沒有引起轟動,相反,甚至還有一些負面效應。當時,韓國媒體報道,“中國武術就是和舞蹈一樣”,他們使用了“表演賽”這個措辭。
北京時間2013年5月30日凌晨,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投票表決,將棒壘球、壁球和摔跤列為2020年夏奧會臨時大項的備選項目,而武術等其他5個候選項目出局,這又一次讓國人大失所望。但是,這一結果也算正常,在2008年,中國武術界甚至都沒有抓住展示的機會。
對中國武術界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表演賽,其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武術沒能展示出可以進入奧運會的面貌,實在讓人可惜,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像能進入奧運的樣子?也許我們可以從柔道和跆拳道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一二。
他山之石
1964年,日本柔道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是在此之前,日本已經為此做了很多工作。
柔道的現代化之路,和一個叫嘉納治五郎(1860年12月9日~1938年5月4日)的人分不開。次嘉納治五郎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在1900年前后辦的外語學校,對吸收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起了關鍵作用。但是,在今天的日本,嘉納治五郎的名字,主要作為現代柔道的創(chuàng)始人被記住。他從小聰明卻個矮虛弱,因而對武術特別有興趣。到東京上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期間,他找?guī)孜粠煾稻氝^傳統(tǒng)柔術,并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對方的體重與力氣,以致小個子都能夠把大漢背起來拋出去,換句話說是“柔能制剛”。
畢業(yè)以后,嘉納一方面開家塾照顧親戚朋友的孩子們,創(chuàng)立弘文館傳授英語,另一方面為普及現代柔道而設立講道館。嘉納治五郎博采眾家之長,對柔道的前身——柔術進行改良,并制定相關的制度規(guī)則,如段位晉升制度、柔道比賽的裁判規(guī)則等,把原來流派繁多的柔術統(tǒng)一成為柔道。同時,他還面向日本各界人士推廣柔道,擴大柔道在國內的影響力;推動柔道成為學校的必修課程之一,培養(yǎng)柔道的后繼力量等等。
在對外方面,嘉納治五郎將傳統(tǒng)技術與世界體育接軌,把原來單純的格斗技術升華到集“體育”“勝負”和“修心”為一體的柔道;派遣門人到世界各地開辦道館,將柔道推廣到世界范圍內;成立國際柔道聯盟,舉辦世界錦標賽,實現柔道的國際化。嘉納治五郎還利用自己作為亞洲最早的奧委會成員的身份,提高柔道的國際地位,加快了柔道入奧的進程。盡管他本人在1938年就去世了,但是卻已經把柔道規(guī)范化和國際化了。
在傳統(tǒng)社會,每一個國家的人們,都會琢磨出來一些類似武術的技擊術,日本有柔術,韓國有跆拳道。跆拳道始源于花郎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盡管和中國武術的歷史沒法比,但是跆拳道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同樣搶占了先機。
1955年,韓國將國內各種武技統(tǒng)一命名為跆拳道?,F代跆拳道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參加比賽為主要目的的競技跆拳道,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跆拳道。競技跆拳道在比賽中禁止用拳擊打對手頭面部,不能使用膝、肘的擊打動作,不能抱摔對手。另一種是被稱為武道的跆拳道,這種跆拳道被人們稱為大眾跆拳道、表演跆拳道等,這些實際上成為了民間的健身項目。
韓國對競技跆拳道進行了規(guī)范,不但劃分了級別,還制定了各種比賽的標準,1988年,跆拳道作為奧運會表演項目首次出現在漢城奧運會上,它已經展示了相當完備的競賽體系。到1994年,國際奧委會表決通過跆拳道成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武術到底缺什么
同是東亞地區(qū)的格斗技能,為什么柔道和跆拳道都已經成為奧運會正式的比賽項目,而中國武術卻始終無緣奧運賽場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武術看上去不是“體育”。
中國武術要進奧運會,首先得被“認為”是一項體育運動。但很多人認識武術更多的是從舞臺,從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所拍攝的影視劇作品所來,而非競技賽場上。近年來,為了推廣中國武術,中國武術界頻頻派出武術運動員出國表演,這當然提升了武術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久而久之,也給很多人留下了一個印象:武術是一種表演的藝術,而不是體育比賽。
武術比賽,采用的是打分的評比方式,也讓武術比賽缺少了一點搏擊比賽的對抗性和體育比賽的競技性。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奧運競技比賽中,成績是以科學量化的標準來檢驗,對比賽項目的規(guī)則細化到了具體的動作上,對哪些動作得分、哪些動作犯規(guī)等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像柔道比賽中,一方把對方控制住,使其在裁判宣布“壓技開始”后25秒鐘內不能擺脫控制,就可得分。
但武術流派之多,規(guī)則之復雜,難以標準化、量化,給武術運動進入奧運會制造了一個很大的障礙。雖然中國也出臺《武術競賽規(guī)則》,對武術競賽做了一些規(guī)定,但是距離奧運會要求的細化規(guī)則還有一定的距離。另外,武術的國際影響力雖然越來越大,但是還不夠廣泛,雖然據說有上億人練習太極拳,但也集中在較少的幾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武術一家獨大,世界普及程度不高,是其進入奧運會最大的障礙。因為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的項目設置有明確而嚴格的標準:一個項目要被列為奧運會項目,首要前提是必須在至少75個國家和地區(qū)廣泛開展。目前,武術雖然在一些國家地區(qū)開展得很好,但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練習武術的人還是太少。
未來在何方
中國武術要想進入奧運會,當務之急是讓它“現代”起來。最近幾年,中國在散打方面的推廣頗為成功。散打比賽,已經有一整套分級和競賽標準,只要是相同體重級別的選手,通過擂臺上的表現,最終可以分出勝負。散打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商業(yè)性,已經有一些商業(yè)機構投資舉辦比賽。在登封的塔溝武校,就有很多人在練習散打了。
散打是武術嗎?很多人可能會提出質疑。目前武術界采用的是兩分法,把武術分為“散打”和“套路”,所謂套路就是表演性武術,而散打則是競技性的,這種劃分的辦法,和跆拳道差不多。不同的是,“散打”就字面意思來說,不是很強調規(guī)則。這可能是一種無奈的現實選擇,在散打這面旗下,不管你練少林拳還是太極拳,都可以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比賽,這才是最重要的。
散打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恢復了武術的實戰(zhàn)傳統(tǒng),資深武術專家韓建中說:“1929年之后,武術就沒有打過實戰(zhàn)?,F在的武術打不出味道,是因為有太長時間沒打了。”但是,散打畢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只要完善比賽規(guī)則,進行有耐心的推廣,武術還是會慢慢“現代”起來。
當下的當務之急,就是多舉辦統(tǒng)一標準的比賽,推出一些真正的武術明星,只有這樣,才能慢慢打造出武術的現代體系,才能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目前來看,武術界對散打的接受度并不高,也許中國需要一個嘉納治五郎那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