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摘要:王夫之文學著作頗豐,尤其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卓著。從古至今歷代學者對他的詩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詩歌美學思想、詩論批評、詩歌接受理論、詩歌本體論等方面。而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遺民詩人,他的詠史詩無不透露出一股深沉的興亡氣息,展示著那一段色彩悲郁的社會景觀,為我們了解那一段歷史以及對與他同處一類的遺民詩人整體性格認識有著巨大的意義。但歷代學者對他的詠史詩的研究極其匱乏甚至忽略這一題材。
關鍵詞:王夫之;詠史詩
一、歷史人物的刻畫
明代遺民的特殊身份讓王夫之的詠史詩歌創(chuàng)作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借史抒情??v觀他的詠史詩無不充滿了慷慨悲壯之音,詩中對故國的思念以及對新王朝的憎恨之情交織一起,通過塑造的歷史人物形象這一載體抒發(fā)出來,表現(xiàn)詩人祟高的民族氣節(jié)。
(一)忠貞賢臣
在王夫之的詠史詩中,有這樣一類歷史人物—忠貞賢臣,作者是花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的。仔細探尋發(fā)現(xiàn)詩人歌頌的這類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與詩人生活環(huán)境相似,通過追述他們以此來隱喻現(xiàn)實,借古諷今。
《詠史二十七首·其一》“箕子生傳洪范,劉歆死擊谷梁”[1]將箕子和劉歆進行對比,突出箕子的高尚品質(zhì)?;?,《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箕子者,紂親戚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奔q王淫虐,屢上書進諫無效,卻不忍離開商朝。商朝滅亡之后武王復請箕子輔助周朝,箕子說:“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保ā渡袝の⒆印罚?,不愿一侍兩國。作者對箕子這個人物形象的描繪,實質(zhì)上透露出他自己不愿向清廷的屢次招撫低頭,向清廷異族俯首稱臣,誓死做明朝漢族的忠臣。
《詠史二十七首·其七》“信陵飲酒近內(nèi),步兵泣路驅(qū)車。贏得不知別苦,難忘聊復愁予。”[2]這一首詠魏無忌和阮籍兩位歷史人物。信陵,指魏無忌?!妒酚洝の汗恿袀鳌份d:“秦數(shù)使反間,魏王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魏無忌功勛卓著,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他無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借酒消愁,沉迷女色?!安奖夫?qū)車”是阮籍對司馬氏政權的態(tài)度即明哲保身,但心中的大志無處施展,一腔熱血之情無處釋放,只能駕車獨辟蹊徑,窮盡路途而返,心中的迷茫悲哀之情躍然紙上?!摆A得不知別苦,難忘聊復愁予”正是這樣一種憂愁之情,寫出了兩位賢臣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國家危亡動蕩不安,而自己卻無可奈何,這也正是詩人自己面臨的一種窘境。
還有《詠史二十七·其八》“田豐死爭官渡,鴟夷不諫夫椒。夫到水窮山盡,難回墜石狂潮。”袁紹的謀臣田豐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卻得不到重用,反而遭到謀殺。隱隱的折射出明朝末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剛愎自用的性格,崇禎有抱負,兢兢業(yè)業(yè),但不會知人善用,在內(nèi)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下,國家走向滅亡。“鴟夷”可以指伍子胥或范蠡,都能竭盡心力輔佐君主,為詩人所崇仰?!拔吹剿F山盡,難回墜石狂潮?!弊髡咭运麄儊砑钭约海€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將不斷的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一顆忠貞愛國之心躍于紙上。
(二)儒士文人
王夫之在吟詠歷史人物時,還刻畫了一些歷史上著名的儒士文人。他們對文學的堅定態(tài)度,他們自身所煥發(fā)出的自強不息精神,從精神層面鼓勵著作者不斷前進。
《詠史二十七首·其四》“遷史直承堯典,紫陽曲學春秋。(堯典不為禹諱,鯀春秋為親者諱。)”司馬遷歷時十多年年撰寫完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繼承《尚書》直言其事之偉大史學精神,與朱熹在編寫《通鑒綱目》中采取避諱的手法是不予贊同的。詩人畢其一生心血撰寫了《讀通鑒論》,借引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載史實系統(tǒng)地評論自秦至五代之間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分析歷代成敗興亡,借古鑒今探求歷史發(fā)展進化規(guī)律,尋求漢族復興的大道。詩歌既隱射了明清之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之光,又積淀了一個當時心境極為痛苦與矛盾的詩人內(nèi)心最深邃反思,即在探索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尋求明王朝復興之路。
《詠史二十七首·其十》“元載饑寒掃跡,蘇秦車騎迎門?!薄霸d饑寒”《全唐詩話·卷二》記載元載在未發(fā)跡之前,是一名倒插門女婿,其妻勸他上京城求學。臨走時,其妻要求同行,并且附贈他一首詩:路掃饑寒跡,天衰志氣人。休零別離淚,攜手入西秦。這種在困境中仍然堅定自己的求學志向,不僅來源于外部力量的激勵,更重要的乘逆境而勇往直前的內(nèi)心勇氣為作者所折服。蘇秦,《史記·蘇秦列傳》載“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北報趙王,乃行過雒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fā)使送之甚眾……蘇秦之昆弟妻嫂側(cè)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這個故事為世人所知,揭露出的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人心的丑陋一面,蘇秦“懸梁刺股”也成為后世文人身處困境學習的榜樣。兩位歷史人物激勵著詩人雖面對國家滅亡的沉痛局面,但仍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將反清復明斗爭進行到底。
(三)昏君佞臣
在王夫之的詠史詩中不僅有忠貞賢臣、儒士文人的正面人物形象,借此抒發(fā)自己偉岸的情操,還有一類反面人物形象即昏君佞臣,借此表達心中鄙夷之情,以此襯出自己錚錚鐵骨的民族氣節(jié)。
《詠史二十七首·其十五》“借問邦昌偽相,何如任永淫妻?!睆埌畈?,《宋史·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載“適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偽位,僣號大楚,擬都金陵……昌曰:‘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將張邦昌在宋朝滅亡前后篡位稱帝和忠誠表愛國愛君之心卑鄙行為進行對比,給予了巨大的諷刺。聯(lián)系現(xiàn)實,詩人對于那些向清廷投降的漢臣卑躬屈膝的奴役行徑是可恥憎恨的,而自己絕不屈服于新朝,堅守自己偉大的人格節(jié)操。
《詠史二十七·其十四》“代契丹憎延廣,為司馬愛譙周?!笨坍嫊x武將景延廣和三國蜀臣譙周二人。景延廣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在作者《讀通鑒論·卷三十·五代下》寫道“景延廣抗不稱臣,挑契丹之怒,而石晉以亡,古今歸罪焉,流俗之論無當于是非,若此類者眾矣。”,詩人客觀表達其對景延廣的看法,與歷史中批評之聲相比,詩人還是對其持贊同之聲的。與譙周當政時力主后主劉禪投降晉朝,被封為陽城亭侯,以此贏得了司馬氏的喜愛,屢加賞賜。在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寫道:“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后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僭已哉……國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益,非取悅于民,取悅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睆倪@段記載看出王夫之對于譙周賣國投降的行為是十分憎恨的,兩人相比之下,個人的品節(jié)立馬顯現(xiàn)出來,傳達出王夫之的一種國家信仰那就是寧愿抗爭到底,也不愿屈辱的投降,寧死保住自己高尚的貞節(jié)。endprint
二、追述歷史事件
王夫之的詠史詩中還追述了許多的歷史事件,最典型的就是追述秦王朝暴虐事件和歷史中處于換代之際事件。這些與作者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極其相似,通過追述一方面表達內(nèi)心沉痛哀傷之情,另一方面也將內(nèi)心對清廷的痛恨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
(一)秦朝暴虐事件
《生查子詠史六首·其一》“長平十萬人,一夜秦坑殺。魚死獨流中,不祭乘時獺。死坑未是愁,惟有生坑惡。眢井埋蟾蜍,欲跳三只腳?!遍L平之戰(zhàn),歷史著名戰(zhàn)爭。在《四庫全書·史部·傳記·十七史百將傳·卷二》“……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由于趙國大將趙括的紙上談兵,致使數(shù)十萬大軍全被秦軍坑殺,殘忍至極?!矮H祭”,《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魚兒寧愿死在污獨的水里,也不愿為為祭祀時的獺魚,寧死不生的意愿己經(jīng)很顯豁了。作者似乎在說寧被坑殺也不愿受辱,“死坑未是愁,惟有生坑惡。”雖被坑殺,但是卻為國家而死,總比活著偷生在他族統(tǒng)治之下忍辱負重要好。聯(lián)系詩人本身,亡國破家之后,滿清朝殘忍的對待百姓,揚州十日屠殺的暴虐行為讓詩人不寒而栗,更是對生活在這樣一種暴行黑暗的統(tǒng)治下的極大不滿,其心中憤激之語,噴涌而出,痛恨自己卻無可奈何。
(二)朝代換際事件
詩人處在明清換代之際,所以對于朝代變更的歷史尤為關注,對處在朝代更替的廷臣態(tài)度也賦予自己的看法。
《詠史二十七首·其十三》“曹魏登壇舜禹,蕭梁塔朝瞿曇。酸得不禁太苦,悟來妙在無慚?!薄度龂尽ぞ矶の牡奂o》裴松之注載:“辛未,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shù)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瀆。”曹魏代漢,是無法阻擋的歷史發(fā)展趨勢,詩人感到痛惜的是這一幫漢臣直接投降,屢勸曹丕來禪位,對漢朝廷的感情太脆弱,對國家的興亡持著無關乎于己的態(tài)度。這其中的現(xiàn)實寓意也就非常明顯了,聯(lián)想現(xiàn)實那些主動向清廷滿族投降的漢族廷臣是憎惡的,沒有民族氣節(jié),茍且偷生,諂媚清廷,“悟來妙在無慚”沒有一點羞恥感。
《生查子詠史·其四》“靑衣抱玉觴,獨向蒼天哭。天有無情時,歷亂雙鶴撲。杜騁啼不休,商陸子難熟。流淚一千年,血跡西臺續(xù)?!薄缎略贰ち袀鞯谝话偃恕る[逸》篇記載:“謝翱……倜儻有大節(jié)……及宋亡,天祥被執(zhí)以死,翱悲不自禁。適浙東,登嚴子陵釣臺,設天祥主,酬酒畢,號而慟者三,乃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極暮來歸兮。關塞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南宋末年,世局動蕩不安,元朝不斷侵入南宋,宋王朝瀕臨滅亡,主和投降的人越來越多,而謝翱哭祭西臺緬懷抗元名將文天祥,以此來表明自己絕不投降的決心。王夫之通過敘述南宋末年謝翱登子陵釣臺,懷緬文天祥,以此傳達出詩人將如先賢一樣繼續(xù)抗爭下去,忠貞于自己的故國。
三、結(jié)論
王夫之作為明遺民的一位典型代表,其矢志不渝的高貴精神品格,尤為人所稱道。他的詠史詩無不表達著一種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悲的感受,通過以上淺析,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詠史詩內(nèi)容涉及十分廣泛??梢哉f每一類型的詠史詩都代表了王夫之的一種心境,作為故國的遺臣,他的內(nèi)心是痛苦的;作為一名抗爭的戰(zhàn)士,無數(shù)次的失敗讓他心灰意冷,只能歸隱山林,著書以此來表達對故國的思念。讀他的詠史詩確能從其中體會到他心理的矛盾,他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不斷激勵后世英雄奮斗。但由于筆者限于才力,對王夫之的詠史詩也只是稍作分析而已,其拓展面還很寬,筆者也將繼續(xù)探究下去。
參考文獻:
[1](清)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3頁.
[2](清)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4頁。
[3](清)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605頁。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