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怨恨”的劇情設計模式
葉郎曾說“凡是對現(xiàn)實的生活(政治風度等等)表示一種帶有否定性的情感都屬于怨”。[1]在東北淪陷時期,金劍嘯和李喬的戲劇都做到了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表達了自己對山河破碎的極度不滿和深深的怨念。兩人設計的劇情往往都是善良有道德的人在暗無天日的社會下苦苦掙扎,最后希望破滅,家破人亡。我們姑且把這種劇情稱之為“怨恨的劇情。”在李喬的《黑白線》中,由于老何的蒙騙,士敏一家人面臨著生活的絕境。在《下等人》中,方志平本來是個有志青年,卻被胡二爺和美林騙的一無所有。老何與胡二爺?shù)热藗旌?,但卻沒有任何的方法來懲治他們。這種“好人沒好報”的劇情設計,是李喬對社會和人性深刻觀察的結果,這種怨恨的指向,往往是劇中的人。與之相比,金劍嘯的作品所“怨恨”的對象,往往是“這年頭”。他的《黃昏》和《母與子》都描寫了底層群眾的困苦生活,諷刺了上層顯貴,但我們卻并沒有在他的戲劇中找到這些壞人的身影。在金劍嘯的劇作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壞人”。那怨恨的指向,就是日本人所謂的“王道樂土”。
雖然同樣以“愛國主義”為戲劇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但是金劍嘯更關注的是呼吁反抗。李喬則更關注于戲劇對于東北真實生活的反應,這種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殖民統(tǒng)治影響,但絕非完全取決于此。李春燕認為“李喬的戲劇作品多產生于東北淪陷中后期,他們沒有得到黨的直接領導,而日偽對文藝的反動統(tǒng)治又日益增強……多采取隱蔽的形式和隱晦曲折的手法來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傾向?!盵2]不可否認,日本的鎮(zhèn)壓確實會對劇作家的心態(tài)產生極大的壓力。此外,對于東北民眾的不同態(tài)度,也是影響兩人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重要原因。
對于“怨恨”劇情的不同處理,金劍嘯以其高昂的斗志表達了對獨立、自由、主權的訴求,體現(xiàn)了他對于東北深深的關切心理,以及對如何進行革命和反抗的擔憂。李喬則多角度的對于東北民眾的自身問題進行了深沉的思考,雖然在格調上稍差一點,但是這也增加了其作品的戲劇沖突,對于東北的鄉(xiāng)土情形做出了更加客觀的還原,促進了東北戲劇的發(fā)展。
二、典型性角色與意像性的角色設置
在戲劇作品中,戲劇角色起到了表達作品主題和構建戲劇情節(jié)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比兩人不同的角色塑造,也可以窺見兩人的不同曖昧心理在李喬的戲劇中多為典型性角色,而金劍嘯的作品中多為意象類角色。
金劍嘯筆下多為意象性角色,其意義在于表達作者的理想與觀念,因此金劍嘯作品中的角色往往是只有身份,沒有背景,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這種過度的情感宣泄實際上體現(xiàn)了他存在一定的個人英雄主義。對于文藝抗戰(zhàn)的認識還有待提高。而李喬是通過典型性角色的哀嘆完善了東北話劇的角色搭配,使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舞臺上搭配有序,明暗有度。我們既要肯定金劍嘯的時代精神,也要肯定李喬的文學意義。
尤其是這樣的角色設置最終再體現(xiàn)在臺詞上,臺詞是戲劇表演過程中唯一的語言形式,角色的特點和劇情的推動全在臺詞上,劇作家的思想感情,也通過臺詞的進程表現(xiàn)出來。在日偽當局嚴密的監(jiān)視和對作品的層層排查下,有人像金劍嘯一樣直言不諱,也有人像李喬一樣委曲求全。李喬的臺詞在隱喻中多有表達出殖民話語,這是外界與自身的雙重原因導致的,一方面,生存的壓力和日偽的威逼是產生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李喬對于東北人民的懷疑和困惑,也是促使其后期在思想上偏向日本“先進”一面的重要因素。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
而質問式的臺詞則是金劍嘯的一大特點,通過這種質問的方式號召人民反抗,這是金劍嘯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的初衷,他堅持戲劇文藝抗戰(zhàn)。當時東北的一眾作家都團結與他的身邊,也多是因為這份精神。他疑惑的只是如何進行更有效的抗爭罷了,所以他在戲劇中只提出問題,卻未解決問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雖然閱歷豐富,但是還沒有在思想上形成對于中國革命的足夠了解,而且他此時的寫作水平,想講述一個更加精彩的故事也是力不從心的。
三、總結
東北淪陷時期,金劍嘯和李喬兩位劇作家的曖昧心理實際上是一眾劇作家的縮影,金劍嘯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同時也代表了一眾堅持文藝抗戰(zhàn)的東北作家,他們對人民滿懷著深切的同情,沉重打擊了日本的殖民國策。在作品里表現(xiàn)了強烈的反抗意愿,但是其作品的文學水平并不高,寫作技巧也相當有限。在肯定這種心態(tài)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因此對于其作品做出不相當?shù)脑u價。這些是左翼文學過度視文學為工具的心態(tài)所造成的必然結果。而對于李喬、爵青、古丁等人,他們困惑于東北人民的苦難與落后,為難于日本的先進屬性和殖民實質,這使得他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更加的困惑模糊,從而催生出戲劇水平更佳的作品。在漫長的黑暗中,他們既看不見又找不到光明,心中郁結著難以言說的種種無奈。在各方面壓力下,要求所有劇作家都嚴格的“愛國抗日”也是不切實際的。不論是金劍嘯的“怒吼”還是李喬的“嘆息”。都為東北戲劇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對于當時的東北,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1.
[2]李春燕.東北淪陷時期文學新論[J].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于躍(1995–),吉林大學文學院(暨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