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函?宋濤
摘要:《好了歌》是《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詩詞,其譯本受人們普遍關(guān)注。在眾多的翻譯版本中,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與霍克斯的譯本最具研究價值和代表性。功能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yīng)采取的方法策略。本文主要從功能目的論三原則的角度分析《好了歌》的兩個英譯本。
關(guān)鍵詞:《好了歌》;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
一、原文簡介
曹雪芹,清代小說家,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都t樓夢》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shù)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逗昧烁琛肥恰都t樓夢》中經(jīng)典的詩詞。它出現(xiàn)在《紅樓夢》的第一回中。甄士隱家業(yè)破敗后,夫妻倆到鄉(xiāng)下田莊里生活。又趕上“水旱不收,鼠盜蜂起”,不得安身,只好變賣了田產(chǎn),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個卑鄙貪財?shù)娜耍阉麅H剩的一點銀子也半哄半賺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真正走投無路了。一天,他拄著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見一個“瘋癲落拓、麻履鶉衣”的跛足道人走過來,叨念出這首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二、理論綜述
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兩位著名的翻譯理論家費米爾和賴斯創(chuàng)立。目的論將“行為理論”引入翻譯理論中,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yīng)采取的方法策略。這就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目的原則。簡而言之,就是“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手段”。目的論的另外兩個原則是連貫原則,包括語篇內(nèi)連貫和語篇間連貫。語篇內(nèi)連貫也稱“連貫原則”,即“譯文在譯入語文化及交際情景中應(yīng)該有意義”。語篇間連貫又叫“忠實原則”,“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因此,該理論的三大原則即為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三、從功能目的論三原則分析《好了歌》兩個英譯本
功能目的論對詩詞的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詩詞的翻譯過程中要遵循功能目的論三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一)目的原則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一直以來都比較傾向于譯文與原文的對等,但費米爾和賴斯提出的功能目的三原則為翻譯界理論研究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英國的伊恩·梅森教授也曾指出,當面對一首詩的時候,他心中就有一個譯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詩詞翻譯的目的就是讓譯者準確地將原詩表達的內(nèi)容傳遞給讀者,讓讀者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從而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楊憲益和戴乃迭與霍克斯面對不同的讀者,他們的翻譯目的也就不同。
戴乃迭曾說,“我們似乎在為面目不清的人翻譯,我們?yōu)樗卸⒄Z的人翻譯”。所以,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翻譯版本也就沒有特定的譯文讀者,對于他們來說,翻譯的目的是讓更多外國人知道、了解中國的文化,其翻譯的重心也就在于對原文的忠實表達。而霍克斯譯本的讀者是西方讀者,他要把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小說介紹給西方讀者。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就必須考慮到西方讀者對于中國文化的接受能力。
在《好了歌》中,四節(jié)的第一句都是“世人都曉神仙好”,楊憲益的翻譯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這種表達非常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根據(jù)《新華字典》,“神”是“迷信的人稱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他們崇拜的人死后的所謂精靈”,“仙”是“神話中稱有特殊能力,可以長生不死的人”。而“immortals”在《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辭典》中的解釋為“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famous and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for a long time”。這兩種意思非常貼近,將“immortals”翻譯成“神仙”與中國人傳統(tǒng)思想中希望長生不老、流芳百世相照應(yīng)。而霍克斯將這句翻譯成了“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salvation”的英文解釋為“saving of a persons soul from sin and its consequences”,其宗教色彩非常濃,西方人一看就知道其包含基督教思想。
從目的原則來講,很難說出這兩種翻譯方法哪一種更加準確,因為這兩個譯本翻譯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兩種翻譯方法都是可行并且為人接受的。
(二)連貫原則
連貫原則即譯文必須符合語篇內(nèi)連貫的原則,至少對于譯文讀者來說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具體到詩詞上來說,由于一些特殊文化有其自身的淵源,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與表達也存在著差異,在翻譯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困難。在翻譯的時候,就必須仔細閱讀原文,充分了解原文的語言及文化特征,同時注意英漢結(jié)構(gòu)的差別,再現(xiàn)原詩風格。
從連貫性上講,兩個譯本都實現(xiàn)了語篇內(nèi)連貫,它們都為研究者和學習者提供了借鑒。劉士聰說過,“由于譯者主客觀因素的差異,《紅樓夢》兩個英譯本所表現(xiàn)出來的翻譯目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效果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一方面不可避免,一方面又是好現(xiàn)象,因為這位《紅樓夢》的翻譯研究提供了相互參照的文本和視角,必將推動《紅樓夢》研究是深入發(fā)展?!睆姆g目的及所達到的翻譯效果來看。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譯本和霍克斯的譯本都符合連貫原則。
(三)忠實原則
忠實原則就是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語篇間連貫。為了使讀者通過譯文了解到原文的風采與神韻,譯者必須真實有效地傳達原文內(nèi)容,因此忠實原則也是相當重要的。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與霍克斯在翻譯《好了歌》的過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忠實原則。
第一,“世人都曉神仙好”的翻譯中,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就比霍克斯的翻譯更加精確。“神仙”表達的是中國的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翻譯成“salvation”就充滿了西方色彩,與原文文化背景不同。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成“immortals”就更加準確。
第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將“終朝只恨聚無多”翻譯成“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而霍克斯的譯本為“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從語義上來說,霍克斯的翻譯更加貼近原文,“grumble”指“因?qū)μ幘?、待遇不滿或其他個人因素而憤憤不平地向他人訴苦或自言自語”,更能表達“恨”的情緒。
第三,原詩第三節(jié)中“君死又隨人去了”這一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霍克斯分別翻譯為“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和“But once youre dead,theyre off with another one”。從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原詩表達的是“活著的時候天天訴說的恩情,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主要是譴責了妻子的無情。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用的是“remarry”,是“再婚”的意思,含有合法的意味。而霍克斯翻譯的“off with another one”讓人很容易就能聯(lián)想到妻子的無情以及人世間的殘酷,更加貼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霍克斯的兩個翻譯版本在忠實原文上各有千秋。而我們在翻譯中也應(yīng)該盡可能忠實于原文,使詩詞的翻譯傳達原文的深層含義。
四、總結(jié)語
詩詞的翻譯有具大的挑戰(zhàn)性和艱巨性,譯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耐力去完成這項工作。在在詩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既是原文的讀者和詮釋者,也是譯文的作者和創(chuàng)造者。功能目的論三原則指導(dǎo)下的詩詞翻譯強調(diào)翻譯過程中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使譯文達到預(yù)期目的。在《好了歌》的翻譯中,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與霍克斯均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目的論三原則,獲得了很好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Nord,C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Hawkes,David譯.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Group,1973.
[2]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2.
[4]劉士聰.紅樓夢詩詞曲賦英譯比較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譯.A Dream of Red Mansion[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6]仲偉合,鐘鈺.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