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毛維安
1有次收作業(yè),打開QQ對話框,發(fā)現(xiàn)一個同班同學剛剛更新了簽名:“努力是最不值得炫耀的東西?!?/p>
我盯著這句話看了好久,覺得眼前的這十二個字真是打了朋友圈里好些個熟人的臉。
這姑娘在我隔壁宿舍,正準備考研,平時交流不算多,也就是去她們宿舍玩的時候才聊上兩句,倒是常常在圖書館碰面。她性格直爽,愛說話,但印象中總是坐在那里獨自看書或者寫作業(yè)。她的努力很沉默,沒有絲毫炫耀的意味,平時也不算太活躍,但每當想起她來,總是滿懷著肯定。
你朋友圈里一定也有一些人,滿屏正能量,一張自拍配一句自我勉勵的話,笑得十分美。
并不是對于他人的自我勉勵進行苛責,而是時常見到許多人背書打卡之后,忽然就消失了蹤影,或是曬了三天圖書館的座位和考級卷子之后,忽然回到了原狀。
努力本來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是年輕人應該有的狀態(tài)。無奈漸漸有了表演的成分,意味就單薄起來。
這幾年的摸爬滾打讓我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少說多做。給自己一個完整的交代,給別人一個驚艷的結果,成就感遠大于無數(shù)次長篇贅述后的自我感動。
2評價他人之前,我自我檢討。我自己以前也沒好到哪里去,總是在一件事情還沒做好時就急著把一些小挫折和小情緒和盤托出,仿佛遭受了天大的為難,結尾還給自己一個升華總結:“沒關系的,我是努力的,努力的人最幸運!”
現(xiàn)在想想,那個小姑娘真是太沉不住氣了。
這個世界講究效率和結果,有時候會顯得有些冷酷無情。一件事情的結果足夠驚艷,別人才有興趣去追究過程的細枝末節(jié)。一開始就鼓吹得天花亂墜,很難保證結果的驚艷配得上過程的張揚。
努力這個概念太虛、太抽象了,描摹不出一個具體的方法論。但是一味地炫耀和放大,卻與實際付出不相匹配,就會顯得廉價起來。
3想起有個學妹曾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已經過了那種泡圖書館一定要發(fā)條朋友圈紀念一下的講究“儀式感”的年紀。
她說,“來圖書館看書的前兩天,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就情不自禁地想要‘炫耀一下。但是,當來圖書館成了習慣,根本就不好意思發(fā)朋友圈了”。
我笑,這就像每天去食堂吃早餐的同學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的,但是基本不吃早餐的同學偶爾去了一次食堂,才會發(fā)個朋友圈說“我今天竟然去食堂吃早餐了耶”。
過程通常是沉悶、平凡的,日復一日,可能毫不起眼。偶爾自我鼓勵就好,沒必要當作天大的事情自我感動。有時候,被我們過度提及的“努力”二字往往門檻很低,并不是我有你沒有的奢侈品。
今天看見朋友發(fā)朋友圈說,自己正在一個爬坡期。我很喜歡這樣的比喻,帶著一些阻力前進的時刻,恰好是讓人勞累又清醒的。大家都有各自的選擇,在自己認定的那條路上匍匐向前,就是令人欣慰的。
索性就帶著自己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吧。和自己比,一點一點地向前進,慢慢地雕刻自己。畢竟,比昨天的自己變得更好,是一件多么讓人上癮的事情啊!
那些未曾到來的、正在日益清晰的、從心底升騰起來的渴望,以及那種始終雄心勃勃的進取狀態(tài),才是一個人不加炫耀卻能格外耀眼的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