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云南“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探究
王 海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云南民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領域,洞經音樂可謂聲譽鵲起。云南通海,歷來被譽為‘禮樂名邦’,文化底蘊深厚,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代代相傳,風格優(yōu)美、樸實典雅的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就是其中之一。通海洞經音樂源于元代的儒家禮樂,歷經明清兩代的傳承發(fā)展,融儒釋道音樂風格為一體,既能表現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場面,也能表現優(yōu)雅婉轉的意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為民間演奏,其旋律優(yōu)雅動聽,音韻自然流暢。文章通過對云南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的闡述,來展現云南民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
云南;非物質文化;洞經音樂;妙善學;傳承發(fā)展
云南“妙善學”女子洞經班,產生于通海這個有著修遠、深厚洞經古樂歷史的土地上,她們樂班的誕生也透出了通海洞經古樂藝術的無窮魅力。2008年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云南目前擁有的眾多洞經隊伍中,通海的洞經風格獨樹一幟。
通海洞經古樂興起于元代,創(chuàng)立于明朝初年,興盛于明末至清朝,到了清末的咸豐、同治年間,已有許多洞經古樂班活躍在通海[1]。由于洞經古樂在通海流傳的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許多曲牌和演奏風格曾流傳到了云南各地。在云南有著很高的人文品位。
據史料記載,明萬歷年間,當時的大音韻學家和樂理學家葛中選離任回到通海,隱居于河西溶湖之畔潛心完成了《泰律》[2]這部專論樂理和音韻的巨著。他搜集散落于民間的南曲北音,使古樂藝術在民間得以傳播。隨后,通海的歷代文人樂家不斷把通海古樂移植到洞經里,并吸收祭孔音樂和道家經曲,把儒釋道三教熔于一爐,再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作,使得通海洞經古樂集禮儀、經卷、音樂、教化于一身,并且蘊含了西北、江南的音樂曲牌、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成為一種具有北方音津、江南韻味和民族古調的特色音樂。清代以后,各地凡中等富庶階層,特別是有功名的進士、舉人大多均為“會首”。人文雅士、普通人家子弟,也都以進入洞經會為榮。
通海各地的洞經班會活動日期,大多選在一些大型廟會時,而且過去的廟會在一年之中常舉辦。從春節(jié)的初一到四月,各村寨都不同形式舉行具有本地特色的廟會,如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太平齋會”;正月初六至初八的“迎冷神”;正月十六至二十六的“大佛會”;二月初二至初七的“龍?zhí)ь^”;三月初十至二十的“三義會”;四月初八的“浴佛會”;四月十三至十七的“財神會”[3]等等。洞經樂班的出現雖然只是在廟會的開頭和結尾,但洞經樂班的出現則是非常莊嚴的,因此,也備受民眾百姓的青睞,故每有洞經樂班演奏,民眾的參與面都非常之廣。
“妙善學”女子洞經班組建成立于1943年。當時的18位妙齡少女為了學習演奏洞經古樂,沖破封建的束縛,立志終身不嫁,最終能予登臺演奏,一時傳為美談。這18名修貞姑娘組成的“妙善學”女子洞經會,于1947年在三元宮談演洞經后,遂將洞經談演活動帶到民間禮佛活動中,使之完整承傳。她們的談演活動隨民間禮佛活動的盛行而常年不斷,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4]。由于歷史的原因,歲月消蝕了她們應有的青春和古樂藝術,如今健在的女子樂人僅剩4人。為傳承洞經古樂,近年來招收了一些熱愛洞經古樂的女子參加學習演奏,樂班人員計18人。
2001年9月,“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應邀參加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5位遲暮老人蹣跚著登上北京劇院的舞臺,表演結束后,人們不約而同起立,報以長時間熱烈掌聲和由衷的敬意。之后的“妙善學”女子洞經班又在歷屆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獲得佳績。2016年“妙善學”女子洞經班受邀赴香港參加“舞動華夏”大型公益歌舞樂文化藝術交流展演,再獲金獎,不僅展現了“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的風采,更重要的是弘揚和傳播了通海獨具特色的禮樂文化(圖1)。
圖1 “妙善學”女子洞經班演奏《禮樂滿堂紅》
洞經音樂是集誦(經文)、唱(經曲)、奏(曲牌)、禮(請圣、拜誥)、儀(排班、請簽)為一體的音樂文化活動,洞經古樂在祭孔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道樂、佛樂及其他民間音樂的相關成分,具有典雅、舒坦的古樂風范。通海洞經古樂由元朝北方蒙古族帶來的西北民間音樂、明朝初年江南移民帶來的“江南絲竹”與本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曲目豐富、底蘊深厚,有別其他地方洞經古樂風格,獨具特色。
通海的洞經音樂有豐富的詞牌、章調,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廣納博采傳統(tǒng)音樂文化,構成了相對獨立且完整的音樂體系。該音樂體系由經曲、曲牌兩種曲調組成,均為曲牌體形式,以四句結構為主,為五聲調式,其中以宮、羽、徽調式為多,高調式次之,使其既有宮廷音樂的莊嚴、喜慶厚重,又有民間曲調的活潑、輕快抒情,還有宗教音樂之肅穆空靈氛圍,使聞者可感樂靈,可體民風。按主要類型可分為:宮廷音樂型,其特點是曲調端莊肅穆,典雅優(yōu)美,這類曲牌多由古代慶典、朝賀、祭祀時演奏的曲子演變而來;江南絲竹型,這類曲牌在通海流行最多,它的特點是曲調婉轉纏綿、音色甜潤、旋律雅致;戲曲音樂型,這類曲牌的特點是既有北曲的豪放高亢,又兼南曲之雅致,節(jié)奏強烈,多為有曲無詞,常用于洞經音樂中的開頭結尾及儀式的伴奏中;民間音樂型,這類曲牌的特點是活潑,在談演中靈活多變,輕快自然,有鮮明的地方鄉(xiāng)土氣息,既可用于演奏,也可填詞演唱,不拘一格。這些曲牌,既可獨立使用,又能相互結合組成套曲。
演奏樂器具備了鐘磬鼓鑼,絲竹管弦的音型、音色特點,所演奏出的音樂旋律及風格,既有大漠秋風蕭瑟、雄渾高亢的韻致,又有江南典雅清越、委婉纏綿的情調。
“妙善學”女子洞經會在繼承通海歷代樂人演奏的基礎上,充分地展示出女子演奏音樂所獨有的特征。禮儀時嚴肅中帶熱情,虔誠中帶慈善,給人以親切感,演唱時激昂中透清脆,舒緩中顯甜潤,給人以新鮮感;演奏時表現出纖巧、細膩、纏綿而縈回的整體風格,給人以柔和質感。
要讓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達到崇高的境界。談演者就必須具備道德情操好、文化素質高、音樂修養(yǎng)深和經濟實力強這4個條件。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到今天,老一輩的談演者大多已經逝世,尚在人世的都已年過古稀,已力不從心。原來的18位修貞女,目前僅有幾位活在人間,已不能出門活動。平時雖能帶領著一些中年以上的婦女學徒為群眾和游客談演,但她們都已是80歲左右的高齡,且都體弱多病。而近年吸收的學徒因從藝時間尚短,還不能獨立談演,亟待加強和提高這些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談演技巧,并繼續(xù)招收和培養(yǎng)年輕的接班人。另外,日常生活的經濟問題也在困擾著“妙善學”女子洞經會。本來從文化修養(yǎng)上符合上述條件的年青人就不多,即使有,也大都靜不下心來學習洞經談演,他們要為衣、食、住等生活經濟奔忙。所以現在亟待解決通海洞經古樂的傳承和保護問題,讓其高雅特色的文化藝術繼續(xù)傳承發(fā)展下去,否則,通海洞經古樂瀕臨消亡。
筆者認為云南“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文化遺產。在傳統(tǒng)音樂文化迅速流逝的今天,我們應亟待加快“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傳承與保護的腳步,再次深入田野調查搜集挖掘更多傳統(tǒng)音樂文化資源和樂器、樂曲資源,擴大通海洞經音樂的社會影響,加強對外宣傳。通過建立通海洞經古樂傳習館和培訓班,召集一批年輕洞經古樂愛好者加入到保護和傳承中來,同時將傳統(tǒng)音樂引入校園,擴大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面,引導和培養(yǎng)更多潛在傳承人,并積極爭取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支持與幫助,才能減緩或阻止傳統(tǒng)音樂的消失,讓“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古韻流芳。
[1]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二卷)[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2012.
[2]何云.葛中選和他的泰律[J].芒種,2012(7):135-136.
[3]張興榮.云南洞經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安明,黃富.禮樂的叛逆與傳承:云南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會調查[J].民族藝術研究,2001(6):41-47.
A Probe into the “Miaoshanxue” Women’s Dongjing Music in Yunnan
WANG Hai
(Yunnan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Kunming Yunnan,650032,China)
Dongjing music,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in Yunnan, is very famous in the world.Tonghai, Yunnan,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nation of the etiquette and music" with deep cultural heritage and many excellent culture inheriting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mong which is the simple and elegant "Miaoshanxue" with beautiful style. The Dongjing music in Tonghai is origin from the Confucian ritual in Yuan dynasty, and has integrated the music style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ogether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an not only express the magnificent and splendid scenes, but also the elegant and tactful mood; it can be performed both in the formal occasion and the folk areas by its elegant melody and natural and smooth voi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in Yunnan ethnic group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Miaoshanxue" women's Dongjing music in Tonghai Yunhan.
Yunnan; intangible cultural; Dongjing music; Miaoshanxu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J607
A
王海(1978-),男,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研究、計算機非遺數字化研究、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群眾文化、計算機網絡與軟硬件技術。E- mail:779269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