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趙鵬
在城市越來越擁擠的今天,行人與機動車之間互相搶道已經(jīng)不再是什么新鮮事,由此產(chǎn)生的悲劇和糾紛也時有發(fā)生。最近,媒體曝出了這樣一起案件,引發(fā)了網(wǎng)友廣泛的爭議。
據(jù)報道,7月8日早上5點22分,山東臨沂一出租車從后方闖入正在機動車道上列隊鍛煉的“晨跑團”,造成一死兩傷;警方宣稱涉事司機董某“操作不當與晨跑團發(fā)生碰撞,現(xiàn)已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對于這樣的事實,站在司機以及被害人立場上的人們都提出了質(zhì)疑——警方依據(jù)什么判斷司機是“操作不當”而不是“故意為之”?既然是“操作不當”,就不是故意的,為什么還要刑事拘留司機?作為社會一般人,“晨跑團” 成員應當明知非機動車以及行人不能在機動車道上列隊跑步,但卻故意為之,難道不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除了肇事司機外,還有其他人應當對死傷者負責嗎?
跑上機動車道的晨跑團是否該“自負其責”
“晨跑團”搶占機動車道鍛煉,這種做法顯然違反道路交通相關(guān)法律規(guī)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下一個問題可能會讓人覺得為難:作為成年人,晨跑團的所有人都應當明知占用機動車道鍛煉是危險的,但卻仍然自愿進行上述活動,這是不是一種“自陷風險”的表現(xiàn)?如果就此遇到了危險,能否適用刑法上的“自陷風險”原理,讓被害人自己承擔責任,或者至少承擔一部分責任?
答案是否定的。在刑法上的確有被害人“自陷風險”的理論觀點,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下,自愿陷入風險的被害人應當自己承擔由此而來的危害后果,不需要其他人承擔責任。但是這種“自我答責”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被害人明知風險存在并對風險的全部信息有所認知,二是這種風險沒有被其他任何人所支配。本案中,作為“晨跑團”成員的被害人固然對出現(xiàn)車禍的風險有所認識,但這種風險始終被肇事司機董某支配著,這導致上述第二個條件不存在。
還有一個可能用來免除駕駛員的責任的法律原則是信賴原則。
所謂信賴原則是指當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時,如果可以信賴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夠采取相應的適當行為,由于被害人或第三人不適當?shù)男袨槎鴮е陆Y(jié)果發(fā)生的,行為人對此不承擔過失責任的原則。但需要注意的是,信賴原則的核心在于“信賴”二字,信賴的合理正當與否,應當結(jié)合案發(fā)時的具體情況,用一般的正常人的判斷標準和社會價值觀念來判斷,如果用以上標準非常明顯地不能信賴其會按規(guī)則行事的時候,就應當采取其他措施,不能適用信賴原則。
從視頻來看,本案的事故發(fā)生于7月份的早上5點22分,光線充足,且出租車的車速并不快,當時路況并不復雜,“晨跑團”的人數(shù)較多、目標較清晰,所以在當時的客觀情況下,出租車司機完全能夠判斷前方系一隊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人,并無法信賴其會按照交通規(guī)則行事。在這種情況下,出租車司機很難對“晨跑團”產(chǎn)生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信任,故無法適用信賴原則免除其責任。
“操作不當”在法律上意味著什么
汽車把人撞死撞傷的,肇事司機在當時的主觀想法在案件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司機因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而沒有盡到注意義務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其可能成立交通肇事罪;司機故意將某人撞死撞傷的,可能成立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司機不計后果隨意沖撞行人造成死傷的,則可能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上面這四個罪名在司法實踐中都有相應的判例。
可是問題在于,主觀想法是很難被人知道的,警方依據(jù)什么判斷司機撞人時的心態(tài)呢?難道就憑司機自己的供述嗎?當然不是。因為判斷主觀想法不僅要考量行為人自身的解釋是否具有合理性,還要綜合其他證據(jù)判斷其是否具有可信性。比如,司機與被害人之間是否相識、有無過節(jié),司機在撞人過程中是加速還是減速、有無踩剎車等等細節(jié)都可以從其他證據(jù)中獲得,它們都能用來衡量司機關(guān)于主觀想法的供述有多大程度的可信性。
本案的具體細節(jié)沒有披露,我們不好妄加揣測,不過從警方公布的肇事司機董某“操作不當”這一點看,警方已經(jīng)排除了故意為之的可能性。這意味著董某在本案中的過錯可能僅僅是過失。
過失肇事也會被刑拘嗎
臨沂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二大隊發(fā)布的情況通報中稱,目前董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現(xiàn)已被刑事拘留。于是可能又會有人提出:如果董某僅僅是過失,那對其刑事拘留有必要性嗎?畢竟刑拘是一項完全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對一個人采取這種措施還是要慎重些吧。
從目的上講,刑事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的目的有二,一是保證訴訟順利進行,二是隔離具有人身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使其暫時不能再次危害社會。從這一角度分析,本案嫌疑人董某造成一死兩傷,不能排除其有畏罪潛逃的可能性,因此對董某刑事拘留有利于偵查機關(guān)開展進一步工作,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
其實,對董某采取刑事拘留的措施還有另外一重意義。本案已產(chǎn)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因此對董某采取拘留措施也可以將董某與其他人員隔離開,將其置于司法機關(guān)的控制下,這對保障董某的人身安全也有積極的意義。
車與行人的交通事故都要司機擔責嗎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并非只要出現(xiàn)了交通事故,需要承擔責任的都是司機一方——對于責任的承擔,行政法和刑法都要考慮司機在事故過程中的責任大小,只不過在這一問題上,法律對機動車駕駛者的要求遠遠高于對行人的要求。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司機和行人的“注意成本”和“疏忽代價”明顯不對等——在非完全封閉的機動車路段,駕駛?cè)藷o論從駕駛經(jīng)驗還是從避讓能力上都比行人擁有更大的優(yōu)勢,況且駕駛?cè)耸韬龃笠鈱е萝囕v碰撞到行人時,其本人的人身安全可能沒有什么危險,但行人疏忽大意導致被車輛碰撞時,其很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了盡量減少這樣的悲劇發(fā)生,法律要求機動車駕駛?cè)嗽隈{車過程中盡可能地注意避讓行人,不論對方是否違法在先。很多地方對于道路安全的規(guī)定中,也都有類似“非機動車、行人遇有障礙借用機動車道時,機動車應當主動避讓”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