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蘇建
【摘 要】近幾年地理高考命題越來越突出“能力立意”的原則,著重考查學生把握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和將地理原理運用于新情境的能力。本文僅從高考試題命題立意出發(fā),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能力培養(yǎng)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地理能力;翻轉課堂;問題導向;地理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8-0079-02
從近幾年地理高考試題的內容和結構來看,考查知識記憶的試題量逐步減少,考查知識運用的試題量不斷增加,地理技能的考查備受重視,高考命題逐步從“知識立意” 向“能力立意” 過渡,越來越突出“能力立意”這一原則。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能力立意”命題思路著重考查學生把握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和將地理原理運用于新情境的能力。
“能力立意”命題思路和新課改的理念給地理課堂教與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筆者將從高考試題命題立意出發(fā),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能力培養(yǎng)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教學觀念,翻轉課堂模式,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強調,“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出發(fā)”,“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力立意”的命題思路亦強調地理技能,關注知識運用的考查。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轉換教學觀念,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建構知識體系,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復習“流域的綜合治理”時,可以選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案例作為拓展,教材內容是按照“提出問題——說明危害——分析成因——探討治理措施”的模式設計。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區(qū)域存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其所產生的危害,并分析環(huán)境問題產生的自然和人文原因,由此提出綜合治理的措施。而成因分析則是這一課的重點內容。
在教學中,筆者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提供幾個區(qū)域,讓學生分組討論區(qū)域存在的環(huán)境問題,并分析問題成因及治理措施。教學過程概括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完成預習任務(問題導向作業(yè));整理收獲,提出困惑;課堂交流收獲,協(xié)作探究困惑;在教師的協(xié)作下完成思維建模。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強化學生交流(展示或動手操作)、評價、反思與修正,不斷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地理思維的認知建?!?W原則”(如圖1),構建分析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模式,即“where(地域分布)、when(發(fā)生時間)、what(具體表現(xiàn))、why(形成原因)、how(解決措施)”。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部分教學內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現(xiàn),以案例教學為導向,其本質是“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與思路,而非學習案例中的具體區(qū)域知識”。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在案例分析中學會推理、歸納,建構思維模式,形成解決同類問題的學習能力。
二、優(yōu)化教學過程,立足問題導向,培養(yǎng)地理思維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源于問題,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創(chuàng)新始于問題,而好的地理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載體。因而,地理課堂教學應盡快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構建“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塑造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
例如,在教學必修一“地球自轉”時,“晨昏線的判讀和應用”是這部分的難點,為此,筆者設計了一組遞進式的問題鏈(如表1所示)。
在教學中,筆者以教材為依托,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問題化,通過設置問題鏈,給學生提供具有一定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并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合情推理,自主探究。教學組織成分突出了“問題(啟疑)—猜想(導思)—結論(發(fā)現(xiàn))”的教學思路。問題導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訓練,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繪圖、歸納,讓學生學會與課本“對話”,與新情境“對話”,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三、豐富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培養(yǎng)地理實踐能力
有這樣一句教育諺語:告訴我,我忘記了;演示給我看,我記住了;讓我參與,我理解了。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最常見的方式是繪圖和實驗。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技能”方面也要求“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 因此,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最理想的方式是學生自主實驗。
例如,在教學必修1第二單元“大氣運動—熱力環(huán)流”時,教學內容涉及氣溫、氣壓、密度等諸多地理要素,是“大氣圈與天氣、氣候”教學的難點之一。并且,高一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的實驗活動:
實驗材料:方形玻璃缸一只、塑料薄膜、熱水一盆、冰塊一盆、香一束、火柴等。
實驗步驟:①學生分組。②各小組自主設計實驗方案。③合作完成實驗操作過程,觀察記錄實驗結果。④繪制熱力環(huán)流形成示意圖,分析熱力環(huán)流形成過程與原因。⑤總結歸納,繪制思維導圖。
當然,由于實驗方案設計的問題,或者實驗操作不當?shù)仍?,學生的實驗結果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必拘泥于實驗結果。對于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些生成性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加深對地理原理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實驗的價值最大化。
“能力立意”的命題原則,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我們的教學行為怎樣變化,其根本的目的不會變,即為學生的“學”搭建平臺,突出“學”的主體,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
(編輯:楊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