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自隋之清共存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對歷朝歷代的政治等皆有重要的影響。其中,唐朝的科舉制度又是處在科舉制度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研究唐朝的科舉制度對了解唐朝社會和后世科舉的演變具有重要的作用?!短拼婆e制度研究》對唐代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是研究唐代科舉制度具有代表性的學(xué)術(shù)專著,該書從科舉制的產(chǎn)生、各項基本制度、進士科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科舉與唐代社會的關(guān)系和科舉發(fā)展的趨勢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全面總結(jié)。閱讀此書可以看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本書布局合理,條理清晰。本書共分為十五章,按照內(nèi)容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第一章,論述了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它是從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察舉制度發(fā)展而來的。它的產(chǎn)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第二部分是自第二章一直到第十四章,就唐代科舉制度中一些主要問題及其相關(guān)問題進行了論述,主要包括科舉在唐代選官制度中的地位,???,制舉,科目選,學(xué)校與科舉,進士科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科舉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座主門生關(guān)系的形成,請托行卷的盛行,科舉中的權(quán)貴子弟問題,門蔭的衰落和進士家族,唐后期應(yīng)舉及第范圍的擴大,科舉與社會等級再編制等問題。其中作者對??疲婆e,科目選,進士科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科舉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進行了重點的論述,其它諸如學(xué)校與科舉,座主門生關(guān)系的形成等與科舉相關(guān)的部分也進行了相關(guān)論述。在這一部分,論述的問題有主有次,詳略得宜。第三部分為本書的最后一章,作者論述了科舉發(fā)展的總趨勢:諸科逐步衰落,逐步集中到進士科;錄取標準逐步集中到經(jīng)義;分等錄取,起家越來越高;分層錄取,擴大錄取名額??梢钥闯銎鋬?nèi)容涉及面廣,但主次分明,條理清晰。
2.對過去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探討。尤其是本書第五章對于科目選的研究論述。張國剛認為這是對過往唐代科舉薄弱方面的研究。過去一直把科目選視為科舉制的一部分,作者也說了“唐朝除了科舉,還有科目選,如不仔細考辨,很容易將二者混為一談”。作者通過對《通典》卷十五《選舉三·歷代制下》、文宗大和元年十月、中書門下奏疏、《冊府元龜》卷六三九《貢舉部·總序》和《通典》卷十五中的相關(guān)記載論證了科目選和吏部科目雖然有著相通之處,但也有著嚴格的區(qū)別。舉凡吏部主持的科目,諸如宏詞、拔萃、平判入等以及后來設(shè)立的三禮、三傳、三史等,皆可稱之為吏部科目。而平判入等是從選人所試判中評出佳者登于科第。選人是通過正常的銓選程序參加試判的,因此不能稱之為科目選。只有不到應(yīng)選年限,提前申請試文、試判的宏詞、拔萃,以及唐朝后期設(shè)立的有官有出身人按科目選例到吏部赴選的三禮、三傳、三史、五經(jīng)、九經(jīng)、開元禮等科目,才可以稱之為科目選??颇窟x和科舉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科目選是由吏部主持的,是選官制度的一部分,而科舉則是由禮部主持的,是出身資格的考試。三禮、三傳等科則既是吏部的科目選,同時也是禮部的貢舉科目。只有有出身、有官者才能赴科目選,白身人只能參加科舉??颇窟x的設(shè)立則讓那些格限未至者可以通過試判或試文而得以不拘選限而授職。這樣,朝廷用循資格以待平常之士,以科目選來吸引和選拔才能之士,從而滿足國家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其后論述了唐朝后期科目選的情況以及科目選在唐后期官吏升遷中的作用,作為科目選的主要科目博學(xué)宏詞科和拔萃科,以及作為吏部科目之一的平判入等,在唐朝后期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更有著特殊的意義。
同時,第四章的第四節(jié)薦舉和自舉中關(guān)于自舉的研究,王承文認為其具有填補學(xué)術(shù)空白的意義,唐代制舉中存在薦舉和自舉兩途。但“自舉”問題長期為人所忽視。玄宗時,自舉才不斷被提了出來,希望從民間選拔出一些卓越的政治人才,但在整個唐代,制科舉中自舉始終是處于一種陪襯的地位。
3.注重研究唐代科舉制的變化及其背后的意義。比如,進士科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的變化。唐前期衡量進士策文好壞的標準,主要不是看文章的內(nèi)容,而是看文章的詞華。而唐后期衡量文章的好壞的標準,則和唐朝前期相反,主要是看內(nèi)容,而不是看詞華。這種變化反映了唐朝國勢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變并反映到當時對人才選拔標準的變化上??婆e在選舉中地位的變化,科舉在唐初,只是士大夫獲得出身資格即做官資格的幾種途徑之一,到乾符二年進士科穩(wěn)定地成為高級官吏的主要來源,地主士大夫入仕的唯一正途。這種變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一個科舉出身的官吏不斷取代門蔭入仕的功臣貴戚子弟的過程,也是官僚隊伍學(xué)識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而伴隨著這個過程的則是唐初功臣貴戚集團的衰落和建立在租佃制基礎(chǔ)上的一般地主經(jīng)濟的發(fā)展。
4.本書史料辨析方面的能力以及豐富的史料。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前提,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史料會有在流傳過程中造成的錯誤,又或者是不同史料對同一問題不同的記載。本書作者在論述一下問題時展現(xiàn)了其史料辨析方面的能力。如:作者認為按韋陟為禮部侍郎在天寶元年,開元二十六年至天寶元年不可能有“三十年來”,概“十”為衍字,應(yīng)為“三年無及第者”。在分析史料“自今已后,諸色人中習(xí)三禮者,前資及出身人依科目例,吏部考試。白身人依貢舉例,吏禮部考試。每經(jīng)問大義三十條,試策三道”。結(jié)合《唐會要》和《冊府元龜》認為“吏”為衍字。
同時,作者引用的史料十分豐富,不但有史書、政書、詔令、法律文書,而且也有詩文、雜記和傳奇等,反映了作者治史的深厚功力。如在第三章第一節(jié)科目中引用的文獻就有《通典》《唐六典》《新唐書》《玉海》《文獻通考》《唐律》《舊唐書》《封氏聞見記》《冊府元龜》《唐大詔令集》《唐會要》《登科記考》《唐國史補》《全唐文》《唐摭言》《權(quán)載之文集》《張說之文集》《王右丞集》《明皇雜錄》19余本,比起單一的史料自然更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張國剛,李紅旗.簡評《唐代科舉制度研究》[J].歷史教學(xué),1995,(10):56.
[2]王承文.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舉制度研究》評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5(04):29-31.
作者資料:
趙曉梅,女,漢,黑龍江大學(xué),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