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湖北 武漢 430200)
臨床新生兒皮膚抓傷、管道脫落發(fā)生率較高的原因主要與新生兒不具備自主意識與能力有關。筆者在參與了2015年6~12月與2016年6~12月兩批于我院出生的新生兒臨床護理實踐后,深刻體會到新生兒抓脫氧管、輸液留置針等對其生命健康的不良影響,結合實際工作總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管道脫落的預防措施,希望降低新生兒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對象分別為2015年7-12月與次年同期于我院出生的新生兒,按臨床護理所采取的護理措施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29例留置針輸液,11例面罩輸氧,8例經口留置胃管。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24例留置針輸液,18例面罩輸氧,6例經口留置胃管。兩組新生兒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常規(guī)方法護理對照組新生兒,觀察組新生兒接受護理干預,新生兒靜脈留置針輸液過程中,為避免躁動或哭鬧致留置針管脫落,使用醫(yī)用膠帶交叉固定針柄,再使用彈力繃帶纏繞一圈。我科室采用自制面罩替代鼻導管給氧,將開塞露對半剪開,為避免給氧過程中二氧化碳潴留,在面罩上剪三個孔使其呈三角形,自制面罩不僅制作方法簡單且易于固定。對于經口留置胃管的新生兒,注意胃管固定位置應選在新生兒下頜,結合新生兒好動特性與實際面部大小選用合適的3M透明敷貼固定[1]。注意監(jiān)測接受刺激性藥物治療的新生兒輸液速率,維持緩慢輸注速率,切忌隨意改變新生兒輸液速率與體位。對于新生兒所表現出的感冒、腹瀉癥狀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處理,做好保暖工作。為防止新生兒抓傷自己,護理人員定期修剪新生兒指甲,或在掌心放置棉花團填塞,防止指甲嵌入幼兒掌心皮膚內使幼兒皮膚受損或感到不適[2]。將紙膠布剪短對折粘貼在嬰兒指甲上防止皮膚抓傷。醫(yī)院重視婦科產醫(yī)護人員專業(yè)技能與理論知識培訓,提高醫(yī)護人員整體素質的同時,增強醫(yī)護工作者職業(yè)道德與服務意識。
組間比較新生兒皮膚抓傷與管道脫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生兒發(fā)生皮膚抓傷與管道脫落(包括留置針輸液管、胃管脫落)的分別有3例(6.3%)、2例(4.2%);對照組新生兒發(fā)生皮膚抓傷與管道脫落的分別有7例(14.6%)、9例(18.8%),觀察組新生兒皮膚抓傷與管道脫落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新生兒臨床護理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若生后幼兒接受靜脈留置針輸液、面罩輸氧、經口留置胃管,臨床護理難度更是倍增。與普通成人相比,新生兒無自主意識與能力,臨床護理完全是零語言交流,全憑護理人員仔細觀察與日常經驗。皮膚抓傷、輸液針脫落、胃管脫落是新生兒臨床護理中經??梢姷牟涣棘F象,為確保新生兒生命健康,順利度過圍產期,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針對皮膚抓傷,臨床常采取合理的約束固定方式束縛幼兒雙手,但實際應用中該干預措施的效果并非完全奏效,肢體受限的新生兒在不適狀態(tài)下哭鬧不止,掙扎過程中還能可能增加幼兒皮膚損傷風險,情節(jié)嚴重或有可能發(fā)生骨折。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對幼小的兒童實施此種強制性護理措施有失人文主義情懷,同時也不會得到家長支持,甚至有些家長會將此舉誤認為虐待兒童的行徑,激起家屬不滿,造成醫(yī)療沖突。為避免合理的雙手束縛造成的皮膚損傷或骨折,臨床護理中可以為幼兒佩戴手套或使用紗布包裹新生兒手部,通過此舉及預防了新生皮膚抓傷同時限制手部活動,減少幼兒對相關管道的拉拽,降低管道滑脫發(fā)生率。
妥善、牢固、科學的管道固定方法是降低管道脫落發(fā)生率的關鍵,對靜脈留置針輸液患兒采用醫(yī)用膠帶交叉固定針柄,輔之彈力繃帶纏繞,加固固定的同時不會對皮膚造成壓迫,阻礙血液循環(huán)流動。將開塞露對半剪開制成面罩替代鼻導管給氧,表面剪開呈三角形狀分布的三孔,有效防止二氧化碳潴留。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是降低新生兒抓傷與管道脫落的有效護理方法,臨床實用性與推廣價值高。
[1] 金二麗.探討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7):230-231.
[2] 鄭秀蓮.護理干預在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中的應用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