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奧地利著名記者、作家彼得·西施羅夫斯基是納粹集中營猶太人受害者的后裔,他采訪了多名納粹子女,探討帶著“原罪”出生的他們,如何面對沉默的父母,看待上一代的罪惡,又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在與父母價值觀相悖的現(xiàn)實世界中生存。在這本書收錄的14段采訪中,“我們可以聽到一代人的聲音,他們因為父母的過去,因為父母不敢談論這一過去和不愿承認自己有罪而仍在蹣跚前行?!备改笇?zhàn)爭的沉默甚至懷念,讓納粹子女的自我認同和道德重塑困難重重。
我父親從一開始就參加了黨衛(wèi)軍,他那時還是個大學生。他對我說,他那時做的,都是開會時領人入座一類的事情。有一次希特勒到巴特戈德斯貝格,他還做過衛(wèi)兵。他說他想做一個有用的人。
其實我對他在戰(zhàn)時做過什么,并不感興趣。我真的相信他什么也沒做過——至少他和集中營或者滅絕營無關。我所擔心的是后來發(fā)生的事情,是戰(zhàn)后他頑固不化的思想。他沒完沒了的說教,真是糟糕透頂。他一直沒有停止,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或者可能是最后六個月,他那時已病得很歷害。
17歲那年,我去看望東德的親戚,因為有什么事情我們去了薩克森豪森。東德的導游總是想告訴我們這些從西德來的游客,應該負責的是我們。我們西德人是罪人,他們什么也沒做,他們是最好的德國人。
他們帶我們到那些地下室,讓我們看美國人解放集中營的圖片??催^之后,我自己坐在外面的草坪上,簡直不明白陽光怎么還在普照大地。
我回家后告訴了母親我所看到的一切,她只說了一句話;“你自己要去看這種事。”
大概就是那時,我父母開始了他們的那些演說,也可能是我的記憶總是停留在那時。我在學?;蛟诩抑v過去的事情越多,我父親就越暴躁:“該死的學校,往外揚家丑。事情沒有那么糟。那600萬猶太人的事,那也是夸張?!?/p>
他們總是想將一切淡化。那些事情只不過是偶然發(fā)生的。他們沒有罪惡感。對我最大的觸動是他們那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他們給我起名叫西比勒,首字母是“S”,加上我的教名的首字母,結果成了“SS”(與“黨衛(wèi)軍”相同)。這是我父親開的一個小小玩笑,冷冰冰的,毫無感情,卻使我終生背著包袱。我并不認為這有什么好玩兒的,每當我提起時,他們都說我缺乏幽默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之間的爭執(zhí)越來越激烈。他們到底知道多少?他們?yōu)槭裁磳Υ诵涫峙杂^?這些問題一遍遍出現(xiàn)在眼前。
有時,盡管次數(shù)很少,通過一些跡象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什么都知道。有一次,父親對我說起他們在艾斯萊本火車站待命的事。當時一列火車駛進,裝牲口的車廂里塞滿了人,他們大聲嚷著:“讓我們出去,他們要把我們拉到塞拉斯恩斯塔特去。”這時他明白了等待這些人的是什么命運。但是當我問他對此做了什么時,他的臉漲得通紅,大聲嚷道:“你指望我做什么?當時家里有三個小孩,你說起來倒容易。”
從那以后,我讓步了。我心想,這毫無意義。每次我們爭論第三帝國的問題,總要扯上別的有關偏見的事,而這些偏見最終分析起來都與戰(zhàn)爭無關。猶太人和黑人是低人一等的民族,還有一長串他不能容忍的其他民族,如印第安人、希臘人、西班牙人。他總是理直氣壯,從不退縮,無論在哪里,在附近的小酒店,還是當著陌生人,都一樣。他還看不起所有與他不同的人。他蔑視所有膽小、不敢說心里話的人,即使他們聽他訴說,而且表示同意。他從不吝嗇對人的蔑視。
1967 年,我與他一起游覽地中海。那是我最后一次與父親一起度假,最后一次試圖與他一起分享歡樂。400名旅客中有一半是聾啞人,這又引得他大發(fā)議論。我仍舊愚蠢地想和他講道理。他打斷我的話說,他寧肯要200個聾啞人,也不要200個黑人。對我認真說的話,他總是采取這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總是斷然拒絕接受: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簡單,我的想法不符合邏輯。一天晚上,我與一個上了年紀的猶太人跳舞,還開玩笑說可以想象嫁給這樣一個人,這導致父親大發(fā)雷霆。但兩天后我們在以色列靠岸,他對碼頭上一些穿軍裝的青年男女又十分熱情。
一年以后的1968 年,我們最后決裂了。我一夜之間變“紅”了。在波恩,我愛上一個共產黨人,他借給我一本恩斯特·菲舍爾的書。有生以來我第一次開始明白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很快便開始感到不安。當然,家里掀起了軒然大波。幾周后,我收到父親的一封信。我拒絕回家與父母共度圣誕節(jié),他發(fā)火了。他在信上說,他不能理解我的極端自私,不能理解我為什么為黑人和越南人操心,這些下等人遲早會從地球上消失得不留絲毫痕跡。他說,我對男人一無所知,他們不喜歡別人把他們創(chuàng)造的東西從他們手中搶走。男人是有自尊的,而我恰恰不知道一個真正的男人是什么樣子。母親也在信上簽了名,她完全同意。想想看,這一切是在戰(zhàn)爭結束將近25年后發(fā)生的,用的仍然是同樣的語言,仍然是毫無變化的精神狀態(tài)。
自那封信后,一切都結束了。我脫離了家庭,孤身一人,我的哥哥們也在背后傷害我。他們從不認為父親的歷史有什么問題。事實上,就那場戰(zhàn)爭而言,很難就什么具體的事情指控他。完全出于偶然,似乎當時發(fā)生的所有可怕事件,他都不在場。這樣他在否認自己的納粹身份方面沒有遇到問題。然而在戰(zhàn)爭結束前的幾個月,當他好像有可能被征召入伍時,他給他的大兒子寫了一封信,像是在立遺囑,用的都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血與火的語言。
我一想到自己與寫信人的關系,就不寒而栗。
我父親至死都是個法西斯分子。其實,他在戰(zhàn)時做了什么或者沒做什么,都無關緊要。你難以想象我的三個哥哥挨打的情形。有一次,我的一個哥哥背詩,稍一結巴,父親就打他。我至今仍能聽到他的叫聲。母親拉著我的手,把我領出房間。她對我說:“父親要殺了埃里希,我們還是走開吧?!焙髞砦覀冏∩狭俗约旱姆孔樱闆r更是糟透了,因為沒有鄰居,不用擔心被人聽見。從那以后,再沒有什么能阻止他了。要是讓我選擇的話,我絕不再住獨門獨院的房子。
我二十一二歲時,總想要自立。但是我的許多個性仍然使我感到害怕,尤其是缺乏同情心。我認為,我最害怕的,就是承襲我祖父母和父母的傳統(tǒng)思想。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婦女在街上打她的孩子,但是我沒有干涉。我站在一旁,一動也沒動,因為我不喜歡那個小女孩。她只是站在那里,并沒有進行自我保護,所以我不喜歡她。
后來在女權運動中,我看到受凌辱婦女的照片,我本能的反應是,她們是自找的,她們?yōu)槭裁床贿M行自我保護? 如果她們進行自我保護,就不會挨打。我只對那些保護自己的人表示同情。我的哥哥和我挨打時,也從未進行自我保護。對于所有的事情,所有可以想象的羞辱,我們都忍受著。
但是慢慢地,我開始變了。幾年后,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群孩子在欺負一個小孩。我在夢中的第一反應是,他們只是在游戲。接著我看見他們把那個小孩倒吊在一根柱子上,用棍子打他的腳底。到這時,我仍然在想這是夢中,這是折磨人的手段。我向那個小孩走去,干預了這件事。那個夢在我一生中是個轉折點。
1973 年,我父親死于癌癥,那是他退休六個月之后的事。他病倒以后,我們的關系多少有些好轉,我們宣布休戰(zhàn)。他在臨終前,態(tài)度多少緩和一些,也比較溫和、敏感。我用很多時間來照顧他。而母親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她對他非??量?,不肯請個護士在家照顧他。我父親得的是腸癌,她真是折磨他,只有他順從的時候,她才給他灌腸。最后情況越來越糟,醫(yī)生堅持讓請個護士。
她那樣對待一個將死的人,令我感到恐怖。我搬回家住,那真是一段可怕的日子。我度過許多不眠之夜。
三年前,我還在考慮到南美去買一大片土地,但是現(xiàn)在,一切都過去了。我甚至開始感到,在德國也很舒服。我意識到盡管這里發(fā)生了一切,或者也許就是因為這里所發(fā)生的一切,這里才是我的家鄉(xiāng)。我看到所有丑陋的東西,也看到所有美好的東西,我意識到我不會有多大變化,事情也沒有多大變化,一切都有可能重演。過去20年那偉大的教育事業(yè)并未使人們真正改變。單靠書本學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我在我接觸的人身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我的一個哥哥一時找不到工作,就痛斥身邊的一切——外國人、工會、工人。但他一找到工作,就又變得和藹可親了。過去的痕跡依然留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即使是最輕微的混亂,我們也會馬上向別人發(fā)泄,自己有過失也總是去指責別人。不幸的是,我在自己的身上也看到這一點。
有一次我對她(母親)講起維克托·弗蘭克寫的關于奧斯維辛的書,她說:“噢,他肯定也是他們那伙的?!彼喼辈荒芾斫庖粋€優(yōu)秀的醫(yī)生竟然也會被關進集中營。因為,集中營里的人都是下等人。她那時就是這樣認為的,她現(xiàn)在依然這樣認為。她那時眼界受到限制,現(xiàn)在依然眼界狹窄。我的父母從來——請原諒我這樣直言不諱——都是眼界狹小,缺乏興趣而且愚蠢。他們身上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他們愿意被人操縱,還有就是那不可言狀的冷酷。這實在很糟糕,但我還是要說。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還有可能與父母緩和關系,但是他們失去了機會。如果母親對我哪怕只說一次:“聽著,我想過了,從根上講,我們過去所做的事,最糟糕的就是視而不見。我將帶著這罪孽到墳墓里去。但是我希望你不要這樣,要從我身上吸取教訓?!?/p>
我會與這樣一個母親和解,即使發(fā)現(xiàn)她原來是集中營的衛(wèi)兵。
(本刊有刪節(jié))
《生而有罪:納粹子女訪談錄》
作者:【奧】彼得·西施羅夫斯基
譯者:賈輝豐 臧惠娟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