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峰
評《了富貴浮沉》對勸世小說的繼承與突破
許 峰
“小說何為而作也?曰以勸善也,以懲惡也。夫書之足以勸懲者,莫過于經(jīng)史,而義理艱深,難令家喻而戶曉,反不若稗官野乘。福善禍淫之理悉備,忠佞貞邪之報昭然。能使人觸目驚心,如聽晨鐘,如聞因果。其于世道人心不為無補也。”在《金石緣序》中,靜恬主人把小說創(chuàng)作的目的歸結(jié)為勸世的需要,將小說的教化功能有意拔高。
不過,勸世教化并不是古代小說家的專利,當代小說家中熱衷此道的也大有人在,如廣州的謝仲馀(筆名生活)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了富貴浮沉》和《人海人》都是以舊式章回體寫成的旨在警惡揚善的作品。在《了富貴浮沉》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諱地告訴讀者此書是繼《人海人》之后的勸世文小說。既然是勸世文,一是勸什么?戒貪,戒色?還是勸忠,勸孝?……二是如何勸,如何讓讀者信服?三是除了“勸世”這一化石級的老話題外,作為21世紀的當代小說,洋洋灑灑共62回的《了富貴浮沉》還有沒有寫出別的新東西?
“政府愛民殺偷搶,善惡到頭槍聲響”(五十三回)、“善惡到頭終有報,天羅地網(wǎng)不能逃”(五十六回)、“富貴貧賤一場夢,善惡到頭不相同”(五十八回)、“天上人間各有路,難得了富貴浮沉”(六十二回)?!读烁毁F浮沉》中的因果報應(yīng)思想溢于言表。作者希望通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物、故事,讓世人看透富貴浮沉,不要為名利所困,從而達到勸世、教化的目的?!读烁毁F浮沉》希望通過描寫因果報應(yīng)來展現(xiàn)“戒貪”主題不僅談不上新穎,相反陳舊得不能再陳舊。不過,在看似陳詞濫調(diào)的背后,小說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因財起禍,何以安生?
全書圍繞一個“錢”字而展開:高月明之父“高青天”盡管貴為國際律師團團長,然而一朝床頭金盡,也只能服藥自盡。高月明之所以被誣入獄,就因為她高超的教學(xué)、管理才能,被奸商許秀奔視為“搖錢樹”,一旦不能據(jù)為已有,就毀之而后快。堂堂的監(jiān)獄長廖子軍“孝敬上司為錢狂”,為問發(fā)財大計,給大魔頭黃果實下跪也在所不惜。董事長黃得海要鋌而走險與海盜合作走私,也是因為債臺高筑……真的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小說中人物,無論善惡,個個飽嘗沒錢的苦。沒錢當然苦,但有了錢不見得就幸福。丁山最終富甲一方,實現(xiàn)了從孤兒、苦工到“牛魔王”、礦主、商界領(lǐng)袖、國會代表的華麗轉(zhuǎn)身,但當榮華富貴無所不備之時,用之不盡的錢財帶給他的卻是被綁架的無妄之災(zāi)?!笆廊硕荚附疱X聚,我受金錢成拖累。”沒錢,苦;有了錢,同樣是苦。既然如此,如何才能不苦?換句話說,因財起禍,何以安生?
在小說中作者給出的答案就是“了富貴浮沉”。在這里,“了”不應(yīng)望文生義地理解為“了結(jié)、了斷”。別說凡夫俗子做不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算是清風(fēng)道觀中那長年修行的道人,也難以做到六根清凈,同樣是見錢眼開?!傲恕笔紫葢?yīng)理解為“了解”“明了”,所謂“了富貴浮沉”第一層意思應(yīng)該是洞悉人世間富貴浮沉的奧秘,明白金銀財寶只有用于扶危濟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只有真正洞悉財富的作用,金錢才能為我所用,不做金錢的奴隸,從此了結(jié)錢財之困。丁山到最后,用他前半生的積攢下來的金錢救苦救難,用時髦的說法來形容就是投身慈善事業(yè),實現(xiàn)深層意義上的“了富貴浮沉”。
古代的小說,結(jié)局常常是主人公歷經(jīng)磨難,最后大徹大悟之后歸于我佛(我道),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紅樓夢》中賈寶玉。在武俠小說中大俠或大惡人則在金盆洗手或放下屠刀后,從歸于我佛變成歸隱山林。好像一旦歸入我佛或歸隱山林就一了百了,從此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然而《了富貴浮沉》顛覆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參透財富、名利的真正意義,就算肉身已遁入空門,削發(fā)剃度,依然無濟于事,仍是紅塵中人。丁山的生死之交傻多就是最好的例子,無論他向上天燒多少的高香,敬奉多少的貢品和香火錢,都無法改變他作為俗人的事實。這也是《了富貴浮沉》作為勸世教化小說的新意所在。
王國維在《紅樓夢之美學(xué)之上價值》中指出:“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弊鳛椤皠袷牢摹倍恰八叫≌f”,如何才能抓住讀者閱讀心理,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主張,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在這點上,《了富貴浮沉》很好地抓住了中國讀者“樂天”的閱讀心理,對“大團圓”敘事成規(guī)進行了成功的繼承。
小說從高家人亡家破、高月明失學(xué)失業(yè)開篇。再下來,一心報恩報主卻身陷囹圄,夫妻雙雙被誣入獄,老母身死,幼子丁山先是淪落入孤兒院,后又被賊人綁作山奴,九死一生。與此同時,廖子軍、許秀奔等大奸大惡之徒卻在呼風(fēng)喚雨。小說的前30回可以簡單地概括成“君子落難,奸人逞強”。讀者在為高月明、丁山的悲慘遭遇揪心時,也被吊足了胃口。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不僅《增廣賢文》的名句,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傳統(tǒng)的價值觀。正因如此,在古代小說中,主人公年輕時雖歷經(jīng)坎坷,但因行善積德或浪子回頭,終能時來運轉(zhuǎn),或加官進爵、封妻蔭子,或金玉滿堂、富甲一方,或夫妻團聚、人丁興旺,或有情人終成眷屬,天子賜婚……總能以大團圓結(jié)局完美收官。在《了富貴浮沉》后32回中,劇情同樣發(fā)生驚天大逆轉(zhuǎn)。執(zhí)法犯法的監(jiān)獄長廖子軍,為富不仁的富翁許秀奔,還有巧舌如簧的宋律師等奸佞之徒,果然最后都不得好死。與之相反,高月明、丁山最后都否極泰來,樂善好施的歐莎文也得到善終。如果說,上篇讓讀者揪心傷心,下篇則是大快人心?!拔釃膶W(xué)以挾樂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說詩歌的正義:善人必令其終,而惡人必令其罰。此亦吾國戲曲小說之特質(zhì)也?!睘檫_到勸世目的,謝仲馀巧妙地抓住了國人的閱讀心理,更為巧妙的是,他知道既然自己講的是最“俗”的故事,宣傳的是最“土”的思想,沒有必要趕時髦,嘩眾取寵使用什么“意識流”、荒誕、寓言等現(xiàn)代寫作技巧來故弄玄虛;相反,他采用的是國人從小就耳濡目染的舊式章回體,不僅繼承了“分章敘事、分回標目”的結(jié)構(gòu),維持了“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前文再續(xù),書接上一回”,“有詩為證”等說書人敘事,并且大量使用“繡像”(插圖)。一言以蔽之,《了富貴浮沉》還是從前的感覺,還是熟悉的味道,自然蘊含在其中的勸世主張也易于為讀者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大團圓”模式如“八股文”一般,名聲并不太好,被魯迅譏諷為“互相騙騙”的藝術(shù),胡適更痛斥“‘團圓的迷信’乃是中國人思想薄弱的鐵證。”似乎一旦團圓便有回避社會矛盾、粉飾太平之嫌,但對于“勸世文”來說,不采用“大團圓”的模式還真不行。如果積德行善,最后卻落得個“竇娥冤”的下場,現(xiàn)實生活中誰還會行善積德?要是小說表現(xiàn)的都是“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社會非亂套不可。
就算胡適對“大團圓”深惡痛絕,也不得不承認文學(xué)史上的事實:“有一兩個例外的文學(xué)家,要想打破這種團圓的迷信,如《石頭記》的林黛玉不與賈寶玉團圓,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與李香君團圓;但是這種結(jié)束法是中國文人所不許的,于是有《后石頭記》《紅樓圓夢》等書,把林黛玉從棺材里掘起來好同賈寶玉團圓;于是有顧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與李香君當場團圓!又如朱買臣棄婦,本是一樁‘覆水難收’的公案,元人作《漁樵記》,后人作《爛柯山》,偏要設(shè)法使朱買臣夫婦團圓、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寫的本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元人作《青衫淚》,偏要叫那琵琶娼婦跳過船,跟白司馬同去團圓!又如岳飛被秦檜害死一件事,乃是千古的大悲劇,后人做《說岳傳》偏要說岳雷掛帥打平金兀術(shù),封王團圓!”這正是團圓的力量,更準確地說正是讀者審美期待或者說正是“集體無意識”的力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跟柯南?道爾在《最后一案》讓福爾摩斯一命嗚呼,引發(fā)讀者強烈不滿,最終不得不讓福爾摩斯在《空屋》里死而復(fù)生其實是一個道理。
對于“大團圓”,筆者更愿意相信這是讀者閱讀心理中的補償機制在起作用,讀者需要“大團圓”,正如需要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大俠和武俠小說,需要有秉公執(zhí)法、為民請命的包公和包公戲一樣。與其說是“互相騙騙”,不如說是“人艱不拆”——“人生已經(jīng)如此地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鼻Ч盼娜藗b客夢,千古文人團圓夢。正是對“大團圓”敘事成規(guī)的成功運用,讓《了富貴浮沉》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教化效果。
《了富貴浮沉》是一本勸世小說,但它不僅是勸世小說,還是一本現(xiàn)代意義的成長小說,在勸世教化之外,它還寫出了人的成長——丁山的成長。
成長小說一般是關(guān)于青少年而非成年人的成長,而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標志就是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獨立人格的形成。丁山棄仕從商,而且是白手起家,靠走街串巷賣牛肉串來創(chuàng)業(yè),這不僅是對“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顛覆,更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丁山從此樹立起獨立的人格意識。
丁山不愿做官,主要是因為不愿受制于人。他認為經(jīng)商不僅可以保證生活的富足,更重要的是,有了經(jīng)濟基礎(chǔ)作后盾,才可能保持人格的獨立,不用像父輩那樣因為貧窮任人欺凌。這才是丁山走上經(jīng)商之路的根本原因,錢財?shù)恼T惑只是表面因素。在這一點上,丁山與母親高月明形成鮮明對比。高月明也竭力想保持人格的獨立,面對許老板高薪華屋的利誘,面對張?zhí)珤叩爻鲩T的威逼,均不為所動。然而每次抗爭她都是傷痕累累。表面上是一呼百應(yīng)的校長大人,實質(zhì)只是老板掙錢的“頭馬”而已,與牲口、機器無異。因為家貧先是賣身黃老板,得罪許老板后被誣入獄,后不得不依附張老板,也照樣被下了逐客令。沒有經(jīng)濟獨立的人,是不可能有精神獨立的。娜拉走后怎樣?不是墮落,就是回來。自視清高的高月明走后怎樣?如果不是兒子丁山發(fā)跡,難保不流落街頭。
盡管書名叫做《了富貴浮沉》,但并沒有像一般的勸世小說那樣,廉價地宣揚錢財是罪惡之源,號召大家視金錢如糞土,一起來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反而強調(diào)經(jīng)濟基礎(chǔ)的重要性:有了錢,才能有自由;有了錢才能有尊嚴。這也是《了富貴浮沉》超越一般勸世小說的過人之處,具有現(xiàn)代文學(xué)的“現(xiàn)代性”。
為有拜金多壯志,棄仕從商的丁山從小販變成“牛魔王”,進而變身為礦主、國會代表、商業(yè)盟主,富可敵國。然而綁票事件讓丁山深刻地感受樹大招風(fēng),感受到金錢的兩面性,最終丁山在脫險后棄商歸隱,走上扶危濟困之路。
棄工攻讀,專心政經(jīng)→棄仕從商,實業(yè)救國→棄商歸隱,扶危濟困。丁山由幼及壯,由壯及老,每一次認識的轉(zhuǎn)變,都直接左右小說的情節(jié)走向,每一次觀念的轉(zhuǎn)變,都是丁山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成長小說講求張揚個性,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也和五四新文學(xué)“人的文學(xué)”追求個性解放、精神獨立的氣質(zhì)一脈相承。在這一點上,《了富貴浮沉》形式上是老派的章回體,但在精神上,卻是貨真價實的新文學(xué)。
60萬字的《了富貴浮沉》作為“勸世文”,不僅提出金銀財寶只有用于扶危濟困,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財富,只有真正洞悉財富的作用,金錢才能為我所用,從此了結(jié)錢財之困;同時小說并沒有簡單地宣揚錢財是罪惡之源,反而強調(diào)經(jīng)濟基礎(chǔ)的重要性,這是《了富貴浮沉》超越一般勸世小說的過人之處,具有現(xiàn)代文學(xué)的“現(xiàn)代性”。為達到勸教目的,小說很好地抓住了中國讀者“樂天”的閱讀心理,成功運用了國人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的敘事成規(guī),讓教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小說在延續(xù)勸世小說“懲惡揚善”的主題之外,還加入了“成長”元素,讓“人的成長”成為小說另一條主線。全書通過丁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成長經(jīng)歷和思想變化來展現(xiàn)勸世教化的主張,較好地實現(xiàn)了勸世教化與人的成長這新舊兩種主題的結(jié)合。
自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以來,中國文學(xué)無論在句式、敘事語法還是思想內(nèi)容等方面,在“歐化”道路上,越走越遠。在吸取西方文學(xué)精華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全盤西化”的危險,仿佛中國傳統(tǒng)的就是過時的 ,西方的就是先進的。然而,《了富貴浮沉》的出現(xiàn)再次表明:傳統(tǒng)的文學(xué)樣式并非就不能寫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小說,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一點其實從張恨水開始,已經(jīng)無數(shù)次被證明,《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時至今日,依然膾炙人口。
本文系廣州市2016年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委托課題“北上廣:都市文化背景下的都市文學(xué)”(項目編號2016GZWT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受廣州都市文學(xué)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資助。
許 峰 廣東財經(jīng)大學(xué)
注釋:
①(清)靜恬主人:《金石緣序》,(清)佚名著,胡云富點校:《金石緣·前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
②生活:《了富貴浮沉》,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538頁。
③④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紅樓夢〉之美學(xué)上之價值》,劉剛強編:《王國維美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頁、38頁。
⑤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對“大團圓”的結(jié)構(gòu)也是不以為然的:“(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但和《鶯鶯傳》原來所敘的事情,又略有不同,就是敘張生和鶯鶯到后來終于團圓了。這是因為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現(xiàn)實底缺陷,中國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說出來;因為一說出來,就要發(fā)生‘怎樣補救這缺點’的問題,或者免不了要煩悶,要改良,事情就麻煩了。而中國人不大喜歡麻煩和煩悶,現(xiàn)在倘在小說里敘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讀者感著不快。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yīng)的,給他報應(yīng),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guān)于國民性的問題?!币婔斞福骸吨袊≌f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頁。
⑥⑦朱正編選:《胡適文集(第1卷)·文學(xué)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頁、77-78頁。
⑧臺灣歌星林宥嘉的《說謊》中的歌詞,網(wǎng)絡(luò)流行語。
⑨徐秀明:《20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頁。
⑩[蘇]М.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教育小說問題的提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