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語言的妙趣
精彩導(dǎo)讀
我們每天都用語言進(jìn)行交流。某些時候,語言使用者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有意利用特殊語境和話語中含糊的表達(dá),歪曲對方話語意圖,或向自己有利的方面進(jìn)行引導(dǎo)或解釋,從而達(dá)到目的。讀一讀下面三則小故事,看看他們是怎樣運(yùn)用模糊語言的。
一
有個人理發(fā)總不給錢。阿凡提準(zhǔn)備給他一個教訓(xùn)。
一次,阿凡提給他刮臉時問:“你要眉毛嗎?”
“要,當(dāng)然要!這還用問?”
嗖嗖幾刀,阿凡提把眉毛刮下來遞到那人手中,那人哭笑不得——誰叫他說“要”呢?
“你要胡子嗎?”阿凡提又發(fā)問了。
有了上一次的教訓(xùn),那人趕緊說:“不要,不要!”
又是嗖嗖幾刀,阿凡提將胡子刮下來扔到地上。
那人火了,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說:“我不都是照您的吩咐做的嗎?”那人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
二
包拯任定遠(yuǎn)縣知縣時,接手過這樣一個案子。
主告人李侃從小與王氏小姐訂婚,正當(dāng)即將迎娶新人之際,一場大火將李侃家燒得精光。嫌貧愛富的王小姐賴婚,與財主翟員外之子翟秀才訂了婚。
了解實(shí)情后,包公心生一計,他讓翟、王、李三人依次跪下:前頭是翟秀才,中間是王小姐,最后是李侃。包公說道:“今日由王小姐自擇夫婿。公堂之上不得戲言!王小姐是愿與前夫結(jié)婚,還是與后夫結(jié)婚?擇誰是誰,不得改口,落墨為憑。”
王小姐抬頭一看,翟秀才正站在自己前頭,于是脫口而出:“大人,小女子愿與前夫結(jié)婚?!卑屓税戳耸钟。愎恍Γ骸昂?好!王小姐到底慧眼識人,不嫌貧愛富,可敬可嘉!李侃,你把她帶回去成親吧!”等王小姐醒悟過來,已是無法挽回了。
三
一個和尚做了幾十個餅,買了一瓶蜜,在屋里吃私食。沒有吃完有事要出去,便把餅和蜜藏在床底下。他交代徒弟:“給我看好餅。床底下瓶子里頭是毒藥,吃了就死?!?/p>
和尚出去后,徒弟把蜜涂在餅上大吃一通。
和尚回來了,看見蜜已經(jīng)吃光,餅只剩兩個,大罵徒弟:“你怎么吃我的餅和蜜?”徒弟說:“您出去后,我聞見餅香,饞得熬不住,就拿來吃。怕師父不肯饒我,就吃了瓶里的毒藥尋死……”師父大罵:“你怎么吃掉了這么多?”徒弟把剩下的兩個餅塞在嘴里,說:“這么吃就吃掉了?!睅煾干焓忠蛲降埽降芘芰?。
【寫作品讀】
三個小故事都巧妙運(yùn)用了語言的模糊特點(diǎn)。阿凡提為達(dá)到教訓(xùn)那個人的目的,問:“你要眉毛嗎?”那人理解為“要保留”,而阿凡提“理解”為送到他手里。那人說“不要胡子”指的是“不要刮掉”,而阿凡提卻依“不要保留”的語義來處置。包拯審案時,用心安排三個人的位置,“前夫”“后夫”既可以理解為位置的前后,也可以理解為時間的先后。包拯利用語義的模糊性,誘使王小姐就范,伸張了正義。第三個故事中,師父問“為什么吃”,徒弟“理解”為“怎么樣吃”,還裝傻充愣演示給師父。徒弟吃了東西,還讓師傅沒有辦法責(zé)罰他。
當(dāng)然,故事從另一個方面提醒我們,無論是說話還是寫作都要從多個角度思考,注意語言的表達(dá)是否嚴(yán)密,避免自己說出的話、寫出的文字讓人產(chǎn)生歧義。
(王自強(qiáng)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