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極
當歐洲籠罩在中世紀的黑暗之下時,中國的唐宋元王朝繼續(xù)保持著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而在此時,位于中亞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也盛極一時,傳播廣泛,光輝燦爛,并給后來的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是當時世界文明高峰中的一極。而產生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阿拉伯帝國的翻譯運動。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而阿拉伯帝國的翻譯運動,就是歷史上促進民心相通的經典案例?,F今的阿拉伯國家都在“一帶一路”沿線,而且很多是“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中舉足輕重的國家,研究阿拉伯翻譯運動,弘揚阿拉伯翻譯運動的精神,對于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工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阿拉伯的翻譯運動是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早在蒙昧時代之前,敘利亞和兩河流域的一些學者就有對希臘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的翻譯與研究,這些后來屬于阿拉伯帝國的地區(qū)所進行的自發(fā)的翻譯活動為后來功垂千古的阿拉伯翻譯運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公元661——750年),首都大馬士革聚集了大量的學者,以基督徒、猶太教徒為主,也有少量的阿拉伯穆斯林,他們進行了一些翻譯活動,但是沒有特定的組織機構,哈里發(fā)政府也沒有有意識的開展翻譯工作,此時的阿拉伯翻譯運動是民間的、自由發(fā)展的,因此成果不是很多。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fā)韋利德被譽為是“把天文學、化學、醫(yī)學等希臘典籍已成阿拉伯文的第一人”,在他執(zhí)政期間,獎勵翻譯工作者形成了制度,并一直得到后繼者的貫徹執(zhí)行。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時期(公元750——1258年),翻譯運動受到了政府的鼓勵,成為一項有組織的活動,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在約公元830年至約公元930年間的“百年翻譯運動”更是整個翻譯運動的鼎盛時期。其中標志性的事件是公元830年,哈里發(fā)麥蒙對翻譯運動做出了全面的規(guī)劃,并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智慧館”,在這個兼具科學院、圖書館和翻譯局性質的綜合機構中,有數百名的學者在這里從事希臘文、古敘利亞文、波斯文和梵文典籍的翻譯工作。他們中有大半人是麥瓦利(非阿拉伯的穆斯林,或者新穆斯林),甚至還有些人是非穆斯林。這充分顯示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主持智慧館的翻譯工作的是圖書館館長兼科學院院長侯奈因·本·易斯哈格,而他本人并不是穆斯林,而個景教徒。繁榮興旺的阿拉伯翻譯運動直到1258年,旭烈兀的蒙古大軍攻克巴格達,滅亡了阿拉伯帝國才宣告結束。
阿拉伯翻譯運動取得的成就是卓越的,影響也無比深遠。其主要成就在于在從哲學、文學、史學、藝術到天文地理、數學、冶金以及醫(yī)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翻譯了大量的古希臘、古代兩河流域、當然也有來自埃及、印度甚至是中國的(例如醫(yī)學大師、哲學家伊本·西拿(980——1037),在他的《醫(yī)典》一書中,把脈象分為48種。其中有35種與中國的脈象名稱相同,這極有可能是某位阿拉伯翻譯家將我國晉代太醫(yī)王叔和的《脈經》譯成阿拉伯文,繼而被伊本所采用)大量典籍,這囊括了古代的四大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廣泛的吸取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文明,極大的豐富了自身的同時,也對后來的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拉伯的翻譯運動在促進東西方交流上也功不可沒,印度人發(fā)明的數字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可以很生動的說明這一點。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族文化的影響,其中有印度、波斯和敘利亞文化的成分,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希臘和羅馬文化,而影響的主要途徑則是翻譯。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落,阿拉伯在古代的翻譯運動也告一段落。而近代阿拉伯國家國力的衰落以及教派的紛爭,西方的霸權主義行徑,使得阿拉伯國家飽受戰(zhàn)火的摧殘,也使阿拉伯國家在文化上走上了保守封閉的道路。歷史證明,只有吸收世界人類的文化營養(yǎng),才能造成伊斯蘭文明的興旺發(fā)達,因此,現代的學者們提倡開展一場新翻譯文化運動,為新世紀伊斯蘭文明開創(chuàng)新局面。
現在阿拉伯正在興起一個新的翻譯運動。這個運動緣起于2003年,聯合國阿拉伯人文科學發(fā)展理事會發(fā)表一個調查報告,指出當代阿拉伯世界的知識缺陷,知識分子對外部世界所知甚少,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翻譯作品罕見,一般的讀者看不到阿拉伯以外的各類書籍。那個報告還指出,西班牙在一年之中翻譯的阿拉伯文作品,相當于阿拉伯國家過去一千年的成果。報告說:“為什么當代世界各國的讀者,都能放開眼界,遍讀世界各國的書籍,而阿拉伯人被剝奪了學習其它國家作品的機會?”
阿拉伯世界的這種對新的“翻譯運動”的需求,跟“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國可以積極參與和幫助阿拉伯國家開展新時代的“翻譯運動”,促進阿拉伯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民心相通”。
在迪拜成立的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卡里瑪委員會”擬定了一個方案,卡里瑪的意思是“文字”。第一年規(guī)劃翻譯一百部古今世界名著,第二期工程在2010年完成,翻譯五百種專題的各種著作。第一批百部作品包括十六種語文,如希臘文﹑日文﹑瑞典文﹑捷克文﹑俄文﹑中文﹑(猶太人的)伊地文﹑意大利文﹑挪威文﹑拉丁文﹑古希臘文,以及占有一半數量的英文作品。這些由專家們挑選的翻譯對象,包括各種專業(yè)﹑類型﹑流派和風格的作品,都是出自各國名家,代表世界文化先鋒。這些作品從古到今,古今并舉,側重于現代文化思想,例如現代經濟學﹑商業(yè)學﹑現代科學和教育理論。
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也在積極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交流,推動民心相通。推出了中國版的“阿拉伯翻譯運動”,積極主動地把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翻譯成阿拉伯語,并在阿拉伯世界推廣。有“絲路書香”、“智慧宮”中阿合作出版論壇等項目,越來越多的中國圖書和作者為阿拉伯世界熟識,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有關中國的書籍,在阿拉伯世界一時洛陽紙貴?!?014年,與五洲出版社聯合撰寫出版阿文圖書《中國道路:奇跡和秘訣》,當年在第三十三屆阿聯酋沙迦國際書展上引起轟動??梢哉f中國版新“阿拉伯翻譯運動”,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正與阿拉伯國家中興起的新“翻譯運動”融合,成為新時代的新“阿拉伯翻譯運動”。
新“阿拉伯翻譯運動”,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今的時代沒有哪一個文明可以孤立的存在,任何一個文明都需要學習借鑒其他的文明,求同存異,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一千年前因翻譯學習其他文明而繁榮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說明了這一點,現在阿拉伯的新翻譯運動也將證明這一點。無論文明間存在著怎樣的差異,但是都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因而相互學習,開放、寬容、和平共處,獨立而又相互交融是現代文明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在過去阿拉伯翻譯運動精神的感召下,新“阿拉伯翻譯運動”將在促進阿拉伯國家和其他國家民心相通上,發(fā)揮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簡明阿拉伯伊斯蘭史》 錢學文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世界通史》吳于廑、周一良主編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3]《全球通史》 斯塔夫阿里諾斯著 吳象嬰、梁赤民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4]《人民日報》2017年5月17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