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是一個關于核心價值觀的功能方面的界定。它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層面切入,指向當代中國國家治理亟需應對的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方面的認同之德,關聯(lián)著國家治理的價值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由此涉及當代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必須面對的現(xiàn)代性價值認同問題,是通過價值觀建設將“我”引向“我們”,從而構建“我們”的價值認同。它內含描述性價值和規(guī)范性價值。其價值方式內蘊構建認同的“德”之展現(xiàn),關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體之“善”的描述。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認同;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價值方式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17)03-0013-05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①。這個論斷給出了如何理解和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指引,其深刻蘊意是對核心價值觀功能之界定。這個命題蘊含了值得深入挖掘的核心價值觀功能的兩個方面:一是“核心價值觀”和“德”之間是如何關聯(lián)在一起的;二是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何種德”。前者涉及到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方式,后者涉及到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本文從探究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功能出發(fā),重點探討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認同之德”的精神本質及其內蘊的價值方式的實踐意義。
一
什么是核心價值觀?如何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當前中國發(fā)展必須首先要予以探究和回答的重大問題。它關乎“新時期”(我們稱之為中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和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我國治國理政的大方向以及當代中國發(fā)展必須具備的倫理之覺悟和文明之覺悟。
對于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功能:第一,核心價值觀要體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其歷史趨勢,反映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國家認同層面的自覺追求,以此彰顯中華民族作為國家層面的政治共同體所共有的倫理觀;第二,核心價值觀要表達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并由此體現(xiàn)一個開放發(fā)展和變革圖新的當代中國社會在社會認同層面的自覺追求,凝聚全社會的價值共識;第三,核心價值觀要表征每一個中國人,作為男男女女的單個的“這一個個體存在”的中國公民,在個體公民認同層面的價值追求,循此內化到公民個體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磨礪和引領之中去。
一般而言,核心價值觀的功能,就其要旨說來,在于回答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以及一國之人民所欲求的“最為重要之事”。僅就單個人而言,“他”或“她”行動的正當理由是由其所欲求的“重要之事”所賦定的。這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認可的價值。而“核心價值”總是關涉到人們所認同的“最為重要之事”或“頭等重要之事”。也就是說,我們所欲求的“重要之事”或“最為重要之事”,構成了我們“如此行動”而不“如彼行動”的信念。該信念的核心就是一種價值向導或核心價值的向導②。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作為“整個”的行動者(agent),在界定其行動的正當理由時,亦復如是。依此而論,當且僅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個人作為“整個”的行動者(agent)追求其所欲求的“最為重要之事”,其所尊奉且承諾為真的信念(或稱“核心價值”)便由此得到“界定”。一個國家所欲求的“最為重要之事”無疑是指該國家作為“整個”的“這一個”的行動者所欲促成的最高價值,它的功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家認同”。同樣,一個社會所欲求的“最為重要之事”和一國之公民所欲求的“最為重要之事”,分別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社會認同”和“公民認同”。
從上述三個方面的功能著眼,在我們考慮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張”之前,做出以上一些基本區(qū)分是必要的。許多被視為“最為重要之事”是在我們所說的不同層面呈現(xiàn)其重要性。一方面,它的清單可以列得很長;另一方面,依不同的主體,人們做出的判斷可能會大相徑庭,有時甚至相互沖突。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我們以何種方式使“最為重要之事”或“頭等重要之事”從那些被認為是同等“重要之事”中突顯出來呢?這樣的“事”應該具有某類共同的屬性或特征,它們不論在何種層面呈現(xiàn)其重要性,都給人們以充分之理由對之要給出最為優(yōu)先之回應。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共同的屬性或特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促進“認同”的功能,于是,我們可以據(jù)此把那些促進整個的個體、社會和國家的“頭等重要之事”從同等重要的事項中區(qū)分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認同之德”,即一種構成認同的德之功能。
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德”,就是要在主流價值導向上凸顯上述三個方面的有關“最為重要之事”的判定并由此形成價值認同。它作為一種認同之德,面對的“頭等重要之事”是要回應國家認同、社會認同、公民認同的三大問題。我們將這三大問題具體表述為:“我們期望自己和我們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國度?我們究竟要為構筑一個‘什么樣的社會而奉獻才智、力量乃至我們的生命?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公民?”③
這些問題之所以關涉核心價值觀中最優(yōu)先的“頭等重要之事”,是因為吾人無論在公民認同方面,還是在社會認同方面,或者國家認同方面,都有一個先于一切具體價值判斷或價值認同難題的最優(yōu)先的核心的認同問題。這就是對“構成認同”的方式的“認同”。從國家治理層面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就必須在理論上進一步思考這種構成認同的認同,并據(jù)此界定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功能。由此,我們才能辨明核心價值觀和德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并進一步回答核心價值觀何以是一種德以及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德的政治倫理問題。
那么,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德呢?從上述核心價值觀的功能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初步的判斷:作為國之興盛和人之自我建立的根本,核心價值觀無疑就是一種認同之德。準確一點說,它在基本功能形態(tài)的展現(xiàn)就是一種構成認同的德。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和一國之人民不能獲得這種構成認同的德,那么把一個國家、社會和人民凝聚起來、團結起來的基本價值共識就無法達成。這種認同之德,根植于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國家認同、社會認同和個人認同的價值追求,是國家、社會、個人評判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
二
核心價值觀如何與“德”相互關聯(lián)在一起?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方式的理解。一般說來,價值觀是否有“德”取決于它能否切實地構建認同。凡是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一國之人民的層面能夠廣泛地構建認同的價值觀,就是有“德”之價值觀,亦即“有價值的價值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價值觀”。
從“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內含的認同功能看,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方式通過不同層面的“德”之展現(xiàn),指向構建認同的倫理。這里所說的“德”之展現(xiàn)主要包括:(1)描繪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及其價值方向;(2)凝聚全社會的價值共識;(3)界定公民行為和社會秩序的價值規(guī)范。因此,核心價值觀與“德”的相互關聯(lián),就是構成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和一國之人民之價值關切的“頭等重要之事”。在核心價值觀發(fā)揮作用的這些方面,緊密地關聯(lián)著“國家之德”“社會之德”和“個人之德”,因而是從“國家-社會-公民”三維視閾形成認同的功能展現(xiàn)。它作為構建認同的倫理,既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一種主觀任意地想象,而是要結合文化歷史語境之現(xiàn)實條件和具體政治經濟之現(xiàn)實國情,依托歷史和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根基,構建我們在價值觀問題上的基本認同。
核心價值觀與“德”的相互關聯(lián)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人們在價值觀上的分歧和沖突。我們怎么看待人們在價值觀問題上的沖突和對立呢?一直以來,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但是,有一點是無需爭議的,那就是:價值選擇和價值觀建設的意義就在于,面對差異、分歧和對立時,人們以自己所立之價值標準或自己所能接受之價值標準(不能以他人預設的價值標準,尤其不能以不能接受的他人預設的價值標準)來判定自家“頭等重要之事”;否則,用他人所立之價值標準來判定自家“頭等重要之事”,就會陷入自我迷失或價值虛無主義陷阱。當然,相反或對立的價值觀訴求作為一面可供借鑒鏡子的作用和意義自然是不容忽視的,它使人們時刻警惕和反省自己所立之價值標準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偏失,不斷對人們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進行矯正、詮釋和發(fā)展。這也構成了價值觀建設的基本任務之一。
從價值觀建設的實際看,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方式是通過構建認同的倫理來應對價值觀上的分歧和沖突的。歷史地看,人類最根本的價值觀沖突是在文明類型上由確立核心價值觀的不同的倫理方式所引發(fā)的。人類歷史上存在兩種構建認同的倫理。一種是從個體出發(fā)的倫理。它是將“個人”或“個體”收縮為一種原子式的終極內核,用它作為衡量“重要之事”或“頭等重要之事”的視角和標準。這種從“個人”或“個體”出發(fā)的倫理進路,倡導以“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至上”為旨歸的核心價值觀。它通過基本制度的籌劃或設計強調個人自主或獨立的重要性。它主張:與團體、群體、集體和整體相比較,單個的個人應該享有更大的、更為優(yōu)先的自由和權利。另一種是從整體出發(fā)的倫理。它是將個人放到更大的集體、整體和全體中界定其普遍性本質,以之作為權衡“重要之事”或“頭等重要之事”的基礎和原則。這種從整體或共同體出發(fā)的倫理方式,倡導一種以“整體和諧”和“社會公平正義”為旨歸的核心價值觀。它強調:與個體、個人以及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相比較,家國天下的情感認同和共同體的繁榮昌盛具有更優(yōu)先的倫理重要性。
上述兩種不同的倫理思考方式根源于不同的文明類型和制度框架,形成了構建認同的兩套不同的倫理和文化。因而,進一步促成了與基本制度相關聯(lián)的核心價值觀的分歧和差異。西方自近代啟蒙運動以來的倫理思考方式或價值方式是建立在個人本位基礎上的。它構成了西方啟蒙現(xiàn)代性的價值內核,是西方現(xiàn)代性的歷史建構樣式和基本價值圖式。中華文化的價值核心一開始就與之不同。它指向“家國天下”的共同體倫理理念,是一種建立在集體本位(集體主義或整體主義)基礎上的文化價值認同。從古至今,這種倫理基礎一直發(fā)揮著整合個人、族群和國家民族之命運整體的文化功能。只有當一個個體與一個更為廣大而富有意義的“家國天下”的倫理實體建立本質關聯(lián)時,個體的存在意義才能得到應有的詮釋。即是說,它在倫理進路或價值方式上是通過“家國天下”的情感認同來確立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雖說自近代以來中國現(xiàn)代化明顯受到西方現(xiàn)代性的強勢影響,是在西方主導的啟蒙現(xiàn)代性的全球擴張和全球化挑戰(zhàn)中被迫做出回應,但是,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價值指引不能因循西方現(xiàn)代性的價值預設則是一個毋庸爭議的事實。況且,今日人類文明遭遇的諸多現(xiàn)代困境亦敲響了西方現(xiàn)代性(遵從個人本位的價值方式)之警鐘。我們必須重新整頓和闡釋中華文化中那些屬于人類共同價值和世界文明共同遺產的部分,發(fā)掘和闡釋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的普遍性內核,使其內涵更豐富,視野更開闊,更有利于且更契合于當代中國現(xiàn)代性之建構的價值旨趣和價值觀建設之實際。
由上述倫理進路的比較進入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方式,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在價值觀認同問題上的文化政治之共識: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所依憑的價值方式和文化價值內核,在全球化、互聯(lián)網和市場經濟時代,既不能回避西方啟蒙現(xiàn)代性的挑戰(zhàn),又不能照搬西方啟蒙現(xiàn)代性的模式,既要立足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積極推進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現(xiàn)代轉化,并由此從“家國天下”的共同體倫理開出一種從整體出發(fā)同時又切實保障個人權利或個人利益的具有普遍性旨趣的價值觀?!凹覈煜隆钡那楦姓J同與整體性倫理實體的預設和敘事密切相關:“家”是社會的細胞,是本源而直接的倫理實體;“國”是“家”之擴展,是現(xiàn)實的政治性倫理實體;“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倫理實體,是最大的共同體?!凹覈煜隆钡膫惱碛^可追溯至上古黃帝“經土設井”④的倫理創(chuàng)建,是一種讓個體與其實體(或普遍性本質)相貫通的整體主義或集體主義的倫理方式。
我們要從核心價值觀作為德所強調的共同體之“善”出發(f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方式上將個人命運與共同體整體命運相融貫的倫理。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文化根脈深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基礎上。這種共同體之“善”的價值認同,本于家國、擴展于天下。它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所理解的一種偏窄而封閉的認同。中國人的世界觀或“天下觀”始終存在一種“本于家國”同時又“大于家國”或“高于家國”的世界意識,使得中國人的價值觀蘊含著一種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
三
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何種“德”?從精神實質看,作為構建認同的價值方式和倫理方式,核心價值觀之為“德”的實質就在于,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下回應“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基本價值認同。
從語言形式上看,“價值觀(Values)”這一術語是“價值(Value)”一詞的復數(shù)形式。這即是說,價值觀雖然總是因人而異、各不相同,但是,這并不排斥持不同價值觀前提的人們在尋求“有價值的價值觀”這一問題上是可以進行對話商談并達成一些基本共認共識的。因此,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建設,就其精神實質而言,始終指向人們所共認共識的“最有價值的價值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核心價值觀”。沿著這個思路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核心價值觀的使命和功能就是對多元化的價值觀沖突的一種超越。它并不反對多元化價值或價值觀之追求,也不是要在核心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之間設置非此即彼的價值觀選項,而是要著眼于從多元、多樣、多變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的發(fā)展中建構并確立具有引領和指引功能的一種認同之德。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承認價值觀問題上的多元、多變、多樣的前提,一種構建認同的價值方式和倫理方式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本質就是通過價值觀建設將“我”引向“我們”,將“我”的價值觀追求引向“我們”共同價值觀的建構,從而形成“我們”的價值共認。
由此可見,核心價值觀之為“德”的功能,就是在價值觀問題上探索“多中之一”“沖突中之和諧”“變中之不變”。其功能展現(xiàn)因而具備了建構認同的倫理精神。具體說來,核心價值觀之為德包含如下四個方面的精神要素。
第一,核心價值觀之為德內含構建認同的文化精神。由于設置一個廣大而包容的德之謀劃,核心價值觀總是在多元價值訴求中謀求并建構一種具備超越功能的價值認同,因而從一種文化戰(zhàn)略的視野上關聯(lián)著國家治理的價值旨歸。這里所說的核心價值觀的“德”之謀劃,是指針對價值觀的分化或沖突而建構主導性認同的一種認同之“德”。國家和社會因這一“德”而構筑起“倫理之公序”,個人或公民因為這一“德”而能夠通過其引領成為道德之公民。構建認同的文化戰(zhàn)略和文化精神最終指向一種“意義世界”的建構。
第二,核心價值觀之為德蘊含構建認同的政治智慧。它內含彰明和提升“國家之德”“社會之德”和“公民之德”的“德”之根本和“認同”之根本。其精神實質,就是塑造和造就“我們”之為“我們”的共有價值觀的政治智慧。它既有助于造就道德之公民,又有助于構筑公平正義的社會和富強文明的國家。因此,核心價值觀必定和現(xiàn)代性價值認同的政治努力聯(lián)結在一起:作為認同,它要面對當今變化世界中由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全方位轉型和人的類型的轉變而帶來的諸多分歧、沖突和對立面斗爭的困擾;作為德,它要面對不同價值行為主體或價值承載主體,為人類整體行動、國家民族意義上的集體行動和公民個人行動確立正當行動的標準。
第三,核心價值觀之為德蘊含構建認同的道德程序。從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本質和表達方式看,核心價值觀在道德程序上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我們”的價值認同問題。如何從道德上構建“我們”的價值觀呢?可以在道德議題上將這個問題分成兩個“程序”。其一是從“我”到“我們”的程序——它旨在描述一個個分立的“我”如何聯(lián)結成“我們”,重點是解決人們在“何謂善”的問題上的價值認同。即是說,它通過描述共同體的目的理念或善的理念凝聚人心,構建認同。其二是從“我們”到“我”的程序——它旨在有效地規(guī)范“我們”中的“我”,即規(guī)約“我”的意圖和行為,使之既與“我們”保持必要的張力,同時又符合“我們”的價值要求,重點解決人們在“什么是正當”問題上的價值認同。從“我們”的價值認同的兩種程序看,核心價值觀建構認同的道德程序是由“善”(體現(xiàn)為“國家之德”的價值描述)和“正當”(體現(xiàn)為“社會之德”“公民之德”的價值規(guī)范)兩種類型的道德議程,來應對現(xiàn)代性價值認同難題。
第四,核心價值觀之為德蘊含構建認同的基本理念。核心價值觀應對現(xiàn)代性價值認同難題的主導方面或首要方面,是通過價值描述或價值指引描述國家之德的基本理念,為國家治理提供必不可少的“德”之認同的根據(jù)。由于描述性價值著眼于共同體之“善”,它在應用于國家之德的價值描述方面要比著眼于行為(不論是社會的還是個人的)之正當?shù)囊?guī)范性價值居于優(yōu)先地位。它構成了應對現(xiàn)代性價值認同難題的主導方面。描述性價值不是陳述事實,不是認知對象和揭示知識真理,也不是給出普遍規(guī)定,而是描述偏好、愿景、道路和目標。因而,它能最大限度地統(tǒng)一人們的價值認同,將“我”引向“我們”,將“我”的價值觀引向“我們”的價值觀。
四
由于核心價值觀之為“德”具備描述功能和規(guī)范功能,國家治理的價值核心就是對國家之德、社會之德和個人之德的價值描述和價值規(guī)范。盡管價值描述和價值規(guī)范的功能層次有所不同(前者指向國家層面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描述,后者指向社會層面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公民層面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規(guī)范),但是,兩者在構建認同的價值方式和精神實質方面則是一致的。它們都以國家主體的價值自覺為根據(jù)描述全社會在基本價值理念上的共識,以國家認同的價值承諾為基礎揭示人心所向,以國家重構的價值目標為指引描繪文明復興的偉大夢想。
今天,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在其現(xiàn)實性上被概括為以“兩個一百年”為時間坐標的“中國夢”——這描繪出了它所面對的“頭等重要之事”。其內核就是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構建認同的價值方式,通過確立“富強價值觀”“民主價值觀”“文明價值觀”和“和諧價值觀”的國家之“德”,描述和講述“中國夢”的文明復興的“故事”。
當今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功,舉世矚目。它催生了關于中國崛起的期待,也伴隨著一種關于中國威脅論的擔憂。然而,一國之所以有影響和權威,之所以在人民內心激起持久的愛和熾熱的情感,之所以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競爭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究其根本,則不只是在于軍事實力,亦不只是在于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方面在于道德要素和文明要素,在于她所堅持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爸袊鴫簟弊鳛橹腥A民族所堅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的集中表達,無疑承載著中華民族在基本價值理念上生生不息、剛健有為的倫理內核和道德前景。它通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價值詞描述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之構建的價值理念?!爸袊鴫簟钡木唧w內涵體現(xiàn)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價值詞對中國發(fā)展的價值描述和價值引領。其價值方式內蘊構建認同的“德”之展現(xiàn)。
注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時發(fā)表的講話中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②德里克·帕菲特在《論重要之事》(On What Matters)一書中論證了欲望和行動的合理性是如何依賴于信念并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某種“信念”,可以引為此論之參考。帕菲特寫道:“在大部分情形中,如果行動所依賴的信念為真就會給予我們充分的理由這樣去做,那么這種行動就是合理的。既然我具有‘抽煙有益健康這個不合理的信念,我抽煙就是合理的。既然那個修士具有‘苦修式生活會取悅上帝這個不合理的信念,他這樣活著就是理性的。我們的主張只能是這樣的:既然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錯誤的,我和修士就沒有任何理由那樣去做?!保ㄒ姷吕锟恕づ练铺刂詈?、葛四友譯:《論重要之事》,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版,第73頁)
③田海平:“核心價值觀:何種‘德及如何‘得”,《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第11-16頁。
④杜佑在《通典·食貨典·鄉(xiāng)黨》中寫道:“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諍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泄地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貨,六則存亡更守,七則出入相司,八則嫁娶相媒,九則無有相貸,十則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親,生產可得而均;均則欺凌之路塞,親則斗訟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夫始分之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則數(shù)詳。迄乎夏殷,不易其制?!边@段論述描述了“井田制”的基本制度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