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艷
摘 要: 《生死疲勞》是著名作家莫言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之一,該作品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了較多的文學獎項,之所以廣受世界文學愛好者歡迎是因為其擁有優(yōu)秀的英譯本,英譯本是其他國家文學愛好者能夠了解我國文學的重要途徑。從翻譯美學內(nèi)涵著手分析,從翻譯美學的角度對英譯本予以深層剖析,以期為后續(xù)關(guān)于我國文學作品英譯本方面及莫言文學作品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jù)。
關(guān)鍵詞: 翻譯美學 《生死疲勞》 英譯本
在中國《豐乳肥臀》及《蛙》是人們比較熟知的莫言文學作品,很多人對于莫言的另一部作品《生死疲勞》卻不甚了解。與國內(nèi)狀況不同的是該部作品的英譯本一經(jīng)出版迅速在國際文學界和世界文學愛好群體中引起了強烈關(guān)注,由此可見《生死疲勞》作品英譯本的廣受歡迎,當然也可以看出文學作品英譯本對于我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起到的重要影響作用。其英譯本之所以能夠享譽世界正是因為其具備了較強的翻譯美感。下面就該部作品英譯本的翻譯美感進行詳細闡述。
一、初探翻譯美學
美學思想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著名孔圣人曾曰“盡善而盡美”,孟子道“美在于充實”,老子云“信言不美而美言不信”。這些古代美學思想無疑為后續(xù)文學翻譯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梢哉f我國翻譯理論從其產(chǎn)生就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被古典美學思想所滲透,這種包含著古典美學的翻譯理論成了中國相較于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如我國著名學者嚴復提出關(guān)于翻譯的“信達雅理論”,我國著名文學家錢鐘書提出的“化境理論”等均深深受古典美學的思想熏陶。到了二十世紀之后隨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深入交流,我國的古典美學開始和西方美學逐漸有了溝通,正因如此西方美學這股新泉開始流入中國美學的大地上。翻譯理論開始不斷更新,如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關(guān)于翻譯的“意境美理論”,學者劉宓慶提出的“客體美理論”。隨著現(xiàn)今我國與世界文學之間距離的不斷拉近,翻譯美學逐漸向“音”、“詞”、“形”方面靠攏,這也代表著建立在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開始從理論走向?qū)嵺`。
二、探析翻譯美學視角下《生死疲勞》的英譯本
現(xiàn)今對于文學作品英譯本的優(yōu)質(zhì)評斷除了與原文描述是否符合之外,還需要從英譯本所具備的翻譯美感方面進行評斷。翻譯美感成了現(xiàn)今英譯本“原汁原味”展現(xiàn)我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重要途徑。對于莫言名作“《生死疲勞》”的英譯本探討主要是建立在“音韻美”、“用詞美”和“形式美”三方面美學評析基礎上展開的。
(一)英譯本的“音韻美”
通常來講文學作品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方面,也不僅體現(xiàn)在應用文字的優(yōu)美,還體現(xiàn)在語音方面所具備的美感。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必須閱讀起來朗朗上口,讓讀者閱讀一遍就能從較為重疊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中記住這部文學作品。這種音韻上的美感更能夠增加文學作品的意境美。名作《生死疲勞》的英譯本中就具備了這種“音韻美”[1]。
如英譯本中這樣一段翻譯“50 peoples pure, 60s people crazy, 70s rather timid, 80s people will say”,原文為“五十年代人很純潔,六十年代人很狂熱,七十年代人很膽怯,八十年代人會察言觀色”。該段內(nèi)容使用了疊句結(jié)構(gòu),是對原文的直接翻譯,其中均利用“peoples”作為名詞與形容詞之間的連接詞,該連接詞的應用使譯文和整個并列句原文內(nèi)容較為接近,譯文內(nèi)容同樣做到了簡潔明了,同時句式結(jié)構(gòu)整齊,不僅使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較為容易被記住。
再比如英譯本中這樣一段翻譯:“I heard someone shouting in the yard: ‘grab grab ah, ah, put the food away alone households! Kill kill ah, ah, the lame ass killed households alone!”原文為“聽到有人在院子里大喊:“搶啊,搶啊,把單干戶的糧食搶走!殺啊,殺啊,把單干戶的瘸驢殺死!”該段內(nèi)容中“grab grab ah, ah,”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直接翻譯,譯文簡單明了同時整個句子中多使用了[i]韻及[ai]韻使讀者讀起來較為順口[2]。
(二)英譯本的“用詞美”
文學作品從本質(zhì)上來講是由一個個詞語構(gòu)成的,詞語的良好應用不僅能夠表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促使讀者感知文章的精妙之處。在名作“《生死疲勞》”的英譯本中就具備了這種“用詞美”。
如英譯本中這樣一段翻譯:“The grave house, top wall grass, low and narrow, disrepair, ventilation and rain, at any time may collapse, once the collapse, also became the buried her tomb.”在該翻譯中使用了“ventilation and rain”及“top wall grass”描述小說中墳塋透風漏雨和低矮狹窄的情境,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深刻感知到小說中相較于迎春和秋香而言,“我”的三個女人中這個女人的悲慘命運??梢哉f通過恰當?shù)挠迷~能夠展現(xiàn)文學作品的美感,這種用詞美將文學作品情感有效地傳達出來。
再比如英譯本中這樣一段翻譯:“Im Simon downtown, in the world thirty years, love of labor, thrifty, mend bridges and repair roads, be happy in doing good.”在該翻譯中用“thrifty”和“l(fā)ove of labor”準確翻譯出主人公西門鬧的勤儉持家和熱愛勞動的形象。此外,通過句子中樂善好施和修橋補路的描述將讀者帶入到主人公西門鬧的心理活動中,對小說中的上下故事情節(ji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3]。
(三)英譯本的“形式美”
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除了需要強調(diào)音韻美和用詞美這兩方面之外,還要強調(diào)形式美,所謂形式美主要是指通過直接翻譯、意譯翻譯和省譯等形式將文學作品靈活描述出來。在名作“《生死疲勞》”的英譯本中就具備了這種“形式美”[4]。下面就該英譯本具備的幾種形式美進行具體闡述:
1.直譯形式。對該部文學作品進行直接翻譯:“I received a room in the spring of 1946.”原文為“我在民國三十五年收了房”。將原文中的民國三十五年直接翻譯為1946年更容易讓國外文學愛好者明白,因為對于西方國家來講一般民眾對于中國歷史并非人人熟知。這種直接翻譯的形式能夠促進文學作品更好地融入西方國家中。再比如這樣的翻譯:“Let a thirty year old woman every night room and her chanting Buddha, knocking at my mother knocked on the wooden fish, bang, bang, bang, bang, bang, bang...”原文為“讓她這樣一個三十歲的女人整夜守著空房成日誦經(jīng)念佛,敲著我母親敲過的木魚,梆、梆、梆、梆、梆……”從中不難看出原文句子無任何修辭結(jié)構(gòu),因而將其直接翻譯比較合適,通過直譯也能夠?qū)⒃鋬?nèi)容進行有效傳達。
2.意譯形式。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具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在進行中國文學作品的實際翻譯過程中就需要切實考慮到文化差異,將一些文學作品中比較復雜的句子進行簡單化,即意譯翻譯。如這樣的一段翻譯“ Law emphasizes justice”,原文為“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原文句子放在中國文化中,大眾讀者理解起來較為便捷,但是放在西方國家,廣大讀者無法理解“天網(wǎng)”的真正含義,直接依據(jù)原句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反而能夠促進西方文學愛好者有效理解我國文學作品的內(nèi)在意義。與直接翻譯區(qū)別在于直接翻譯是將原句中的個別詞語更換或者是原封不動有效翻譯,而意譯翻譯則是依據(jù)原文句子意識將其換一個意思相近的句子進行表述。
3.省譯形式。所謂省譯形式的翻譯是將文學作品中具有重復性的冗雜性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信息進行省略,直接抓取核心關(guān)鍵詞進行翻譯的一種形式。例如這樣的翻譯“People like you will never accomplish anything”,原文為“你的臉皮真厚自吹自擂肯定成不了大氣”,對于原句而言將其中“臉皮真厚”省去,直接翻譯原句中“難成大器”即可。由于英語語法與漢語語法之間存在一定差別,因此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語句都需要全部翻譯出來,像這種省譯翻譯則是抓取重點詞匯著重翻譯,反而更能夠讓西方讀者了解句子的重點所在。
綜上分析可知國家的發(fā)展不僅需要政治經(jīng)濟的有效支撐,而且需要文學的良好發(fā)展,加深我國與世界文學之間的交流就需要文學作品的英譯本來實現(xiàn)。在對文學作品給予有效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翻譯過程中的用詞、韻律和形式方面的美感展現(xiàn),因為只有建立在上述三方面美感基礎上的文學作品才能真正其他國家文學愛好者感知中國文學的廣博精深,才能真正將中國文學推向世界文學的懷抱中。
參考文獻:
[1]王喆.斯坦納闡釋論視角下《生死疲勞》英譯本譯者主體性分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01:51-54.
[2]趙丹.莫言《生死疲勞》英譯本的翻譯敘事分析[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36:23-24.
[3]羅黛娜.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下論譯者的翻譯活動——以英譯本《生死疲勞》為例[J].語文學刊,2014,21:84-86.
[4]單春艷.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看章節(jié)名的翻譯——以《生死疲勞》英譯本為例[J].科技視界,2013,24:1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