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生
進入炎夏,暑氣蒸騰。古人或棲于樹蔭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納涼詩。閑暇時品味這些詩作,既能感受到詩人的避暑之樂,又能走進清涼的世界,不免泛起絲絲涼意。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消夏納涼能帶給詩人無限靈感。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披頭散發(fā),靠窗而臥,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令人難忘。北宋詩人梅堯臣則喜歡去高山寺院尋幽納涼,他在《中伏日妙覺寺避暑》一詩中寫出了山林避暑之樂:“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詩人在清涼的山風吹拂下,怡然自得地品嘗著香茗。如此雅致愜意的休閑納涼方式,自然讓人流連忘返。
納涼詩離不開清幽的環(huán)境,橋畔、池邊、河岸瀕臨水面,周圍的氣溫要低一些,是乘涼的好去處。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中云:“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蹦纤卧娙岁懹卧凇稑蚰霞{涼》中云:“曳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笨釤岬南囊?,詩人獨自一人拄著拐杖,來到村外的橋邊納涼,在蓮池邊的一株柳樹下支起小床。這里月色明媚,晚風輕拂,船上悠揚的笛聲縈繞水面不絕于耳;池中盛開的蓮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南宋詩人楊萬里對夏天納涼情有獨鐘,曾寫過不少納涼詩。他在《夏夜追涼》中云:“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毕囊箍釤岬某潭炔粊営谖鐭?,詩人來到室外,但見明月高懸,星河半落,信步尋涼到樹林竹叢中,這里蟲鳴聲聲,清風宜人。他的《暮熱游荷池上》則是另一番意境:“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清風吹動著細草,詩人敞開衣襟攔得一縷涼風。荷花經(jīng)過一天的暴曬,已藏進碧綠的荷葉中了。身處此情此境之中,所有炎熱和煩悶都隨風遠去。
當然,要想在悶熱難當?shù)南娜?,讓自己不心急氣躁,關鍵是保持一份平靜的心態(tài)?!叭巳吮苁钭呷缈?,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薄靶撵o自然涼”就是出自白居易的這首詩。當年白居易去寺廟拜訪恒寂法師,正值炎熱的夏季,他走進屋內(nèi)卻見恒寂安靜地坐于屋內(nèi),便問法師為何不找個更涼快的地方坐著。法師一臉淡然地說,此地亦涼快。白居易還在《消暑》詩中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贝藭r的詩人獨坐院中,迎著徐徐清風自得其樂,真是愜意至極。
在古詩中避暑納涼。此時,一杯清茶,一卷詩書,細細品讀古人的這些納涼詩,景深,意美,心靜,氣朗,清爽之意徐徐而來,撲面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