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龍
摘要:中日兩國在古都的形態(tài)和功能方面,都擁有他國所無法比擬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在中國的隋唐時代和日本的奈良·平安時期十分明顯。日本的遷都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過程,能夠體現出鮮明的文明融會特征。本文將對日本歷史上古都的遷徙進行分析,并對日本歷史上的社會轉型加以闡述,旨在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關鍵詞:日本歷史;遷都;社會轉型
引言:
關于日本歷史上的遷都問題,日本學者曾經從歷史學、地理學、建筑學等多個角度進行細致的研究,但是對于都城的遷徙和社會形態(tài)轉變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給人們帶來哪些連續(xù)性的認識等問題卻很少有人涉及。日本歷史上的遷都與社會轉型反映出兩個主要階段遷都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因此,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1.日本歷史上古都的遷徙
1.1大化改新后的遷都
公元645年,大化改新運動在日本全面爆發(fā),被后人稱為是“皇權恢復運動”,因此其主要的本質就是轉變統治理念。大化改新運動從公元645年開始一直到公元702年頒布《大寶律令》才標志著改新運動的結束,歷時半個世紀之久。倭國政權將藤原京改變?yōu)槿毡镜亩汲?,這一行為無論是從意義還是形式內容方面來看都是一個重大舉措。對于倭國來說,將都城遷徙到藤原京,不僅僅是考慮到地理位置方面因素,還由于政治方面的需求。遷都到藤原京將代表著豪門貴族要離開自己的莊園走進都城,從身份上由原本的農村土豪轉變?yōu)榫┏琴F族。
1.2平城·平安兩京的遷徙
平城被朱雀大街一分為二,東部為“左京”,西部為“右京”。平城京是在藤原京之后的又一個古都,是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而成,從規(guī)模和功能方面都是日本眾多都城中的佼佼者,是其他任何都城所無法比擬的。平城的遷都有兩方面原因,即地理原因和政治原因。藤原京隨著律令制機構的擴充和發(fā)展,已經逐漸不能滿足其作為都城的條件,并且宮城的地形向北傾斜,土地的使用面積不夠廣闊。在政治方面,藤原京中的貴族們逐漸壯大,如果不立即將其從舊勢力中分離出來,將無法順利完成律令制的強化和重組。因此,藤原京已經完成了它作為都城的使命,將都城遷徙到環(huán)境更加良好的平城京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
平安京就是今天日本京都的前身,是日本最后的古都,其地理位置十分有利,背靠青山,氣勢磅礴。國家的發(fā)展主要以律令制度為依據,統治者在選取遷徙位置時,首先考慮到新都城中的土地面積以及遷都后的發(fā)展等方面,毋庸置疑,平城的遷都給日本歷史帶來了重大的轉變。日本進行平安遷都主要由兩方面因素導致,一方面日本皇室瘋狂修建佛教寺院,給日本的國民經濟帶倆較大的威脅,另一方面是由于當時興起的“政教合一”,產生教與政并駕齊驅的場面威脅皇室權威,因此平城的遷都主要是由于宗教所致,這是在之前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
1.3律令制的勢微和京都功能的外移
在平安朝初期,律令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復和加強。同時,以天皇為核心的各種階層秩序也基本處于安定狀態(tài)。在日本遷都平安之后,宮都中發(fā)生了十分顯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朝廷政治中心發(fā)生了轉移。從平安遷都直到11世紀的過程中,日本社會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這是導致律令制瓦解的主要原因。而擁有將近一百三十萬人口的江戶成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同時還是具備全國最高統治權的幕府政廳所在地,因此,江戶成為日本的首都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1]。
2.日本歷史上的社會轉型
2.1第一次社會轉型
在6世紀末7世紀初時,日本國內外形勢十分嚴峻,急需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的社會變革。圣德太子實施了社會轉型的改造,由原來的奴隸社會轉變?yōu)榉饨ㄉ鐣?,并且提出向中國看齊的對外開放,取消世襲氏姓貴族制度,模仿中國唐代中建立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取消日本原有的貴族土地私有制度和部民制度。同時,還效仿唐朝時推行的班田制和租庸調制度。當完成社會轉型之后,日本進入律令制時期,日本的固有法時期可以記為從7世紀到8世紀之間。
2.2第二次社會轉型
日本爆發(fā)的大化改新運動開啟了日本的第一次遷都歷史,在江戶末期時,幕藩體制由于不符合當時社會需求逐漸解體,列強的鐵蹄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使得日本的發(fā)展要重新調整方向。在此背景之下,日本實現了它的第二次社會轉型,即從封建社會轉變?yōu)樘旎寿Y本主義社會,這次社會轉型主要是通過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形式實現的。在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宣讀《五條誓文》標志著日本改革開放的正式實施,同時也明確了維新的方向和變革的方案。通過“三大政策”來實現教育、經濟以及軍事方面的發(fā)展,以《大日本帝國憲法》保障社會轉型的順利進行。從江戶時代末到明治時代的這段時間內,日本固有法律令以及江戶時代的幕藩法被替換為近代西洋法,從而實現向現代化過渡[2]。
2.3第三次社會轉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發(fā)起投降,這次失敗的戰(zhàn)爭被其稱為“歷史上最大的失策”。戰(zhàn)敗后的日本開始了第三次社會轉型,這次轉型使日本實行天皇統治社會,實施由原來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改革。日本在戰(zhàn)爭過后,一直以來都在強調的是由“大政府”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徹底廢除農地改革,并且解散財閥,實現徹底鏟除軍國主義的目標。此外,日本還進行了“教育民主化”的改革,達到教育轉型的目的,教育改革也同樣是為了完全消除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文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日本歷史上的遷都都與社會轉型息息相關,其中主要體現在兩次重大的社會轉型過渡上,一次是以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為標志的遷都行為,它實現了日本古代律令制社會確立的過程。另一次是指從平安京到江戶的遷移,它使日本完成了最初的資本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近代化。因此,正因為進行了近代社會的轉型,才使得日本實現了近代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湘林.社會轉型與國家治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向及其政策選擇[J].政治學研究,2015,01:3-10.
[2]李云鵬.20世紀美國社會轉型背景下專業(yè)博士學位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3:104-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