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旻
城市中的山地公園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稟賦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半野化的環(huán)境為人們親近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游憩空間。本文以湖南益陽的會龍山公園為例,分析其中游人游憩的特點、場所以及游憩空間的結構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山地公園游憩空間規(guī)劃設計的一般方法。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大部分省市有山地,城市中也經常利用山地等不利于建設的地塊做景觀綠化,因此山地公園是常見的一種公園類型。中國人“仁者樂山”的自然觀使得人們喜歡在山林環(huán)境中進行各種游憩活動。湖南益陽的會龍山公園位于城市的鬧市區(qū),基址為會龍山,是典型的山地地貌,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和深厚的宗教文化,成為當?shù)刂挠雾坝^,對其游憩空間進行研究具有典型意義。
一、相關概念
(一)游憩空間
游憩空間,源自英文的“Recreation Space”,是近現(xiàn)代西方國家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產物,泛指人們進行游玩、社交、消遣活動的場所。國內關于游憩空間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學者秦學認為,游憩空間是由游憩物質空間和游憩行為空間耦合而成的空間體系,表現(xiàn)為游憩景觀。而馮維波認為,游憩空間是由游憩物質空間和游憩社會——經濟空間耦合而成的空間體系,前者是外在表象和載體,后者是內在機制和動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關系和過程。
(二)山地公園
這里所說山地公園并不是山地城市的公園,因為在山地城市中,也有公園的用地基址是平坦的,而在平原城市中,有的公園卻建在山地或丘陵地形之上。所以,這里所說的山地公園,無論是什么地形的城市,只要公園的基址是山地或丘陵,就是本文的研究對象。
二、會龍山公園游憩場所分析
(一)自然場所
會龍山公園是益陽市內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擁有眾多道觀和寺廟,嘉木繁蔭,具有良好的自然稟賦,是人們的天然氧吧。公園在空間塑造時,盡可能多地保留原有的山水格局和地景,盡量保留公園的原生態(tài)性,具體表現(xiàn)在:盡量保留了公園中的自然景物,確保其不會被建筑所破壞或遭到視覺上的侵入,公園其他建設都是在對原有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公園中有臺階的地方都輔以自然斜坡綠化或者喬木種植,形成了自然的綠色肌理。
(二)人工場所
現(xiàn)代人對游憩空間除了審美的要求外,還有知識、康體、社交自我發(fā)展與表現(xiàn)等需要,所以在山地公園游憩項目設置中,要增加游人參與性高的活動,達到人與景的互動。而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為一些游憩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登山、攀巖、自行車運動、滑草、遠足、露營等。
除了利用地形起伏產生趣味空間,山地公園也可以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文化體驗。例如,會龍山公園在一些古樹名木上掛銘牌,游憩者可以在這里學到更多關于本土植物的知識,此類人工設施還可以做進一步的延展,如沿途在合適的位置設立自然知識宣傳欄,讓前來游覽的人們對山地環(huán)境或其他自然環(huán)境有進一步的了解,這種在游憩空間中展開的科普教育也會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戶外活動。
三、會龍山公園游憩空間結構體系
(一)路網
道路是山地公園的骨架,可以組織全園的景觀。山地公園中道路的曲折、盤旋給人留下不同于平地公園的特殊印象。道路在山地公園中有明確的方向感,例如,會龍山公園中從正門進入后的主路為一條上坡路,其間有分支小路通過踏步可以到達其他次要景點,而從主路一路上坡可到達半山腰休息平臺,從平臺可以繼續(xù)沿主路以下坡的形式環(huán)山游覽,或者拾級而上到達周圍幾個景觀節(jié)點。
人在山地公園中,視野會隨著道路的起伏而產生變化,會龍山公園中既有平緩的道路,比如盤山的游覽道,此時人們可以放松心情,放慢腳步,觀賞四周的景色,山間道路兩旁正好有大片杜鵑,春季道路成了花叢漫步道;也有比較陡峭的踏步,如通向福林塔的寬大臺階,使人既有攀登的勞累,也有逐漸接近寶塔的成就感與喜悅感。
(二)核心
核心是山地公園中人流密集、交往活躍、各種休閑娛樂活動集中的區(qū)域,通常是山地公園的服務中心區(qū)或建筑建中區(qū)。在會龍山公園中,核心一個是地勢平坦的游客服務中心,例如,山腳下的九龍廣場與半山腰的休息平臺,聚集了餐飲、公廁以及眾多休息座椅,位置選在最適宜建設的地段,并且是幾個交通轉折點的連接處,另外一個核心是公園中的佛教人文景點,如棲霞寺、白鹿寺、福源寺、廣法寺等,這一類核心使用的人群多為宗教人士,比較固定。會龍山公園的核心正表現(xiàn)了悠久的宗教文化與優(yōu)美的自然山林景色,使山體公園的游憩空間中增添了許多人文氣息。
(三)節(jié)點
節(jié)點指山地公園中廣場或道路交叉口的非線性空間。山地公園中的節(jié)點因山地的立體交通特性而具有強烈的聚集效應和地景效果。會龍山公園中的節(jié)點除了本身豐富的高程變化關系,其歷史典故也讓人們在游憩時增加了學習體驗的功能,比如曾士峨烈士紀念碑、國際正義人士何鳳山墓、為紀念益陽籍著名作家周立波而建造的立波亭,這些節(jié)點已經讓會龍山公園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邊沿
邊沿是指兩個不同區(qū)域之間形成的人們可見的線性成分(除道路)。在山地公園中,最強烈的邊緣是連續(xù)而不易穿透的山體天際輪廓線、山體坡腳線。山體公園天際線也是一條明顯的邊緣,如會龍山的天際線就成為資江南岸的一道起伏有致的邊沿,其中高大喬木的林冠線、宗教建筑的屋脊線、山頂?shù)钠鸱€都構成了游憩空間中的邊沿,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
四、會龍山公園游憩空間規(guī)劃設計方法
(一)設計原則
1.安全第一
山地公園由于自身的自然屬性,地勢比較陡峭,活動場地高程差較大,所以在規(guī)劃設計時,必須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例如,每一級踏步不能太陡峭,根據(jù)一般人的體能需求,過一段要有一個休息平臺供人短暫休息;山體道路兩旁如果是崖壁,需要有適宜的欄桿維護;在危險處,應有警示牌提醒游人。這幾點會龍山公園做得較好,給游人提供了比較安全的游憩空間。
2.因地置景
山地的地貌是城市山地公園的骨架,我國園林自古就有因地制宜的布置手法,既可以減少土石方量,又可以保持山地本來的特色。會龍山公園在改造時,基本上保留了山體的骨架與所有的植物,宗教建筑掩映在樹叢中,靜穆而淡雅,并沒有破壞山體本身的形態(tài)。在景觀節(jié)點的設置上,它也是根據(jù)自然地形的轉變或道路的交叉口來安排,讓人在行走過程中自然欣賞到兩邊的景色。公園中的休息設施,如亭子、長廊、座椅等或安排在道路對景處,或安排在地勢較平坦的視野開闊處,使人們在歷經登山勞累之后能很快找到休息之處。
3.大眾參與
會龍山公園的大眾參與一方面表現(xiàn)在各類人群都可以方便地進入并享用該空間,包括無障礙設計,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其規(guī)劃設計方案有大眾參與。與以往公園建設不同,會龍山公園擴建改造工程第一期工程所需的近1億元資金絕大部分由佛教界和民間知名人士籌集到位,保證了工程進度。
4.步行優(yōu)先
在公園中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步行環(huán)境,步行優(yōu)先、人車分離是必須遵循的原則。會龍山公園在山腳下設有停車場,進入公園大門就必須依靠步行?,F(xiàn)存的問題是一些自行車愛好者在山地上騎行,特別是下行時,速度較快,對步行者造成一定的干擾,應開辟專門的自行車游覽線路,既可以增加自行車游覽的樂趣,也可以避免自行車與人在山道同行的潛在危險。
(二)設計方法
1.登山運動場所
會龍山公園的體育運動主要是登山運動,因為不需要任何工具,簡單易行,所以大部分來會龍山的人主要的游憩活動就是登山。登山道的布置要以嚴格保護現(xiàn)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為前提,在鋪裝材料上,盡量以石料、木料等與山體風格相協(xié)調的材料進行施工,梯段和坡段的設計要按照登山道設計的有關規(guī)范進行。會龍山公園時常會有群眾組織的集體登山比賽,所以在現(xiàn)有的登山道上,還可以增加一些標志設施、安全設施和景觀設施,使游憩者在登山時感覺到舒適、有景可觀。
2.山地車運動場所
以休閑為目的在山林間的騎行,對游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游憩活動,會龍山現(xiàn)有的坡道上經常有騎行者,速度較快時對步行游覽者造成一定干擾,可以在會龍山上開辟專門的山地車運動線路。山地車道路可結合具體的環(huán)境設置,有溝、有坎、可穿越小樹林、小溪流,創(chuàng)造一定的探險性,另外,道路應有清晰的路面標志與指示,指示箭頭的顏色要鮮明。路標應該準確地指示出路面變化,路面在高速地段必須設置隔離觀眾的區(qū)域??梢栽隍T行速度較慢的區(qū)域設置補給區(qū)和修車點,為舉行山地車比賽提供一定的條件。
3.植物種植
(1)遵循生態(tài)性。山地植物種植設計力求在充分保護基址的基礎上,提高其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使植物群落趨于穩(wěn)定,并且能夠自然演替。在植物選擇時,鄉(xiāng)土樹種是最佳選擇,山體的原生樹種有很強的適應性,應盡量保留。另外,在人流集中的活動集散區(qū)域,可以適當種植本地易于成活的樹種與花草,增加植物的季相變化。
(2)實用性。會龍山公園的山腰休息平臺在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對植物進行梳理,形成了很多樹陰座椅,給人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場所。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