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邊榮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于1926年9月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記述了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生活到三味書屋枯燥乏味但卻影響深遠的讀書生活的變化。文章是魯迅先生歷經(jīng)坎坷之后的中年之作,三味書屋中的“先生”形象至今都有異議,魯迅先生筆下的先生形象到底是什么樣的,接下來我們就這一先生形象詳細探討。
魯迅先生寫此文章之時,正處于人生的低谷時期,從政府官員到大學教授再到一個沒有固定工作的自由寫稿人,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經(jīng)過了思想上的斗爭,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北京,來到廈門,寫下了傳奇之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借此來慰藉自己苦悶不堪的心靈,回憶童年百草園的生活到三味書屋的私塾生活,童年時的三味書屋也是魯迅先生初次接受學校教育的地方,多年來,壽鏡吾先生的形象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作者回憶了以下幾件與先生有關(guān)的事情。
一、魯迅行禮,先生答禮
文章中“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扁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濒斞赶壬サ乃桔邮侨亲顕绤柕乃桔?,未進來之前就有聽說,自然產(chǎn)生一種對私塾的畏懼感,但剛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之后,看到一幅扁下面的畫,頓時吸引了孩童時的他,對私塾的畏懼之心轉(zhuǎn)化成了對畫作的好奇之心。先生高而且瘦,頭發(fā)都花白了,帶著眼鏡,自然讓人覺得德高望重。第二次行禮之時,先生竟然回禮,這讓魯迅先生感到先生和藹可親,心生敬重。心里先前對先生的畏懼之情早已煙消云散。致使魯迅先生在下文中大膽的提問“怪哉”,為下文做了鋪墊。
二、提問“怪哉”,反遭怒色
魯迅先生大膽的提問先生“怪哉”之意,先生卻說“不知道”,臉色大變。原本在孩童心里,先生就是教書答疑解惑之人,但并沒有像魯迅先生想的一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遭拒,扼殺了孩童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對事物的好奇心也會大大降低,不利于孩童的成長?;蛟S是因為當時大部分的先生徒有虛名,不學無術(shù),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并不能夠正確解答,能力有限,典型的腐儒?;蛟S是和當時的教育環(huán)境有關(guān),先生只是履行自己的職責,并沒有想要傷害學生之心。這件事對童年的魯迅成長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覺得只是學習就好,扼殺了學生對外界事物探知的好奇心。
三、對我異常嚴厲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從側(cè)面寫出對提問“怪哉”一事的解釋,或許當時的教育就是不提倡學生主動發(fā)問,教師教學,學生只需要學習就好,“后來卻好起來了”這里暗示魯迅先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好好學習的習慣,先生這才慢慢放松了。學習量也慢慢加了上去,由此看來先生還是對魯迅先生挺賞識的,只要乖乖學習,先生還是會教會很多知識的,慢慢的魯迅也改變了對先生的看法,不管學習過程怎么樣,但結(jié)果最終還是令人滿意。
四、一聲喝令
孩童時期自然是貪玩的,先生也并非不講理之人,文章中寫到: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這是先生在提醒孩童,玩是可以玩的,但是時間不宜太久,不能影響學習的。但回去時都是一個一個回去的,如果一同回去,先生就可能認為孩子們是有意集體逃課,就會受到懲罰,懲罰有懲罰的方法,從而學生都意識到了先生的處罰規(guī)則。先生一聲喝令,“讀書”,帶著怒氣,又讓學生覺得好玩。
五、一同讀書
或許是被學生的讀書聲感染,先生也融入進來,大聲朗讀起來,后來,學生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先生還大聲朗讀著,而且特別入神,漸漸地學生也被吸引,欣賞先生獨自一人表演,感情動作都特別到位,開始確實吸引學生,但后來,學生對先生讀的文章大多不解其意,或是反復動作表情,難免產(chǎn)生倦意,下面的小動作也就多起來,臺上臺下,趣味各不相同。
總而言之,運用發(fā)生的事情來一一解讀先生,更加清晰些,清楚先生在不同事情上的處事,更清晰地了解先生。在魯迅先生眼里,童年的三味書屋給自己也帶來了不少樂趣,在三味書屋的學習,先生也教會了更多的知識。盡管過程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結(jié)果最終是美好的,讓童年的魯迅先生受益匪淺。
劉偉,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陵街道第一中學教師;邊榮香,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