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有什么樣的青年,就有什么樣的未來。傳銷毒瘤不除,不只青年難以走上正途,知識的價值難以體現(xiàn),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將會被扭曲。
繼山東青年李文星、張超誤入傳銷組織,慘死天津靜海之后,又有一個叫林華蓉的湖南女大學生不堪傳銷糾纏在湖北鐘祥投河身亡。
近日,教育部、公安部、工商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四部門印發(fā)通知要求,決定開展為期三個月(8月15日—11月15日)的傳銷活動專項整治行動,予以嚴厲打擊。
青年學生成為傳銷的“主流人群”,未免有點顛覆了人們的習慣認識。人們一般會認為,各種傳銷騙局的受害者都是知識缺乏的社會底層人士,身為有知識的青年,怎么可能輕易被騙?然而,現(xiàn)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近十幾年來,在傳銷組織圍獵的目標中,大學生一直是重點群體。
據(jù)報道,2004年,“歐麗曼傳銷案”就涉及全國13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學生,其中不乏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多名學生。2008年,南京鎧鼎商貿(mào)有限公司誘騙大學生從事傳銷活動案件中,涉及江蘇 33所高校 734名學生。甚至,傳銷還大張旗鼓進了大學校園。2015年前后,位于湖南長沙的中南大學新校區(qū)部分教學樓、雕塑等建筑物成為傳銷分子“膜拜圣地”。其中,不少傳銷組織的骨干成員、小頭目,也是被洗腦后的大學生。
大學生為何深陷傳銷泥淖,成為傳銷組織者眼中的“小肥羊”?一方面,與其社會經(jīng)驗缺乏,心態(tài)浮躁,急于出人頭地有關。大學生置身于一個普遍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少人并不愿意踏踏實實從頭做起,更愿意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當財富、資本等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時,青年學生出現(xiàn)心態(tài)失衡,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在治理傳銷上的界定難題、職責不清、推諉寬縱等問題,不僅加劇了傳銷的日益猖獗,也傳遞給社會一個不良的信號。從以往的治理情況看,各地各部門治理力度仍不夠大,治理機制存在諸多缺陷,往往是出事后才開展大規(guī)模的整治行動,缺乏常態(tài)化的打擊態(tài)勢,與“一抓了之”相對應的,則是“一散了之”,忽緊忽松的結果就是風頭過后變本加厲。
事實上,從各地傳銷聚集地的布局即可看出各地治理的效果。長期以來,傳銷組織已經(jīng)形成了“敏銳”的觸覺,哪里“環(huán)境寬松”,人群就會流向哪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打擊傳銷并非無可作為。關鍵是要措施得力、治理得當,并長期保持高壓態(tài)勢。
因此,若想拯救那些深陷傳銷的青年學生,除了充分發(fā)揮各方面力量,特別是大學和教育部門,要積極教育引導學生不要走上迷途之外,監(jiān)管部門更要強力打擊傳銷,理順管理體制,堅決清除這一“經(jīng)濟邪教”,地方政府也應該守土有責,不僅要驅逐本地的傳銷組織,也要建立聯(lián)動機制,務使傳銷組織不能再行“狡兔三窟”的伎倆。
有什么樣的青年,就有什么樣的未來。傳銷毒瘤不除,不只青年難以走上正途,知識的價值難以體現(xiàn),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將會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