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桐瑀
知中融西 別有新境
——評山水畫家葉濃的山水畫
張桐瑀
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歐風美雨”的東漸,中國畫壇也將西方畫種油畫引進國內,學油畫者可謂雨后春筍,開枝散葉,油畫家的人數(shù)一時曾占全國畫家的半數(shù)之多,“油老大”的稱呼就顯示出了油畫在中國畫壇的絕對地位。不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新中國中國畫創(chuàng)新樣式與模式,也是由許多油畫家參與完成的,油畫之于新中國美術的發(fā)展可謂作用巨大。也許是油畫家參與或改行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會有國畫家之外的良好效果,許多油畫家改行變成了國畫家。身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的山水畫家葉濃,就是由油畫家成功轉變?yōu)閲嫾业馁咧?,在中西方繪畫間尋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在中國山水畫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為當今畫壇所關注。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繪畫有著許多的不同,如中國重筆墨,西方重形色;中國重平面結構,西方重立體深度;中國重氣韻,西方重質量……這許許多多的不同成為中西方繪畫融合吸收的屏障,使得眾多油畫家轉換為國畫家難以成功,僅僅成為用中國畫工具畫素描的所謂國畫家,畫出的作品也不中不西,中國人不喜歡,外國人不以為然,窮其一生而終無所獲。
作為先行掌握了西方繪畫內在法則的葉濃,一直對中國山水畫有著天然的喜好,這不僅因為他自小就對大自然有著本能的鐘情,更因為他的老家是安徽省,從明清至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山水畫大師,一代山水畫宗師黃賓虹就是他的老鄉(xiāng)。然而,如果僅憑著熱情,以西方繪畫的方法畫中國畫,肯定是行不通的,葉濃必須解決中西繪畫何者為體,何者為用的認識與操作問題,不如此,他筆下的山水畫也不過是以往許多油畫家以西法畫國畫的延續(xù)而已,無法完成畫家角色的真正轉變。
針對如何從油畫家轉換成國畫家,葉濃從認識到實踐是有著清醒把握的。他深知中西方繪畫是可以相互學習與借鑒的,只是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手段,在畫理與畫法上節(jié)節(jié)鑿通方可奏效。
基于此種認識,葉濃在學習山水畫階段就注重臨摹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經典作品,抓住筆法和結構不放松,努力讓中國畫的造型手法成為自己山水畫的造型基礎,從而改變以往素描方式作為造型基礎的舊方法。在葉濃看來,中國畫突出的是線性結構,用筆用墨都是通過線結構、線造型來實現(xiàn),“引書入畫”也只有線結構才有了契機。在很長的一個時期,葉濃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臨摹上,從宋代到清代,從范寬到王蒙,從董其昌到四僧,他都有所涉獵,從一點一畫,一樹一石,一勾一皴,他都細心觀察體會,一張張臨摹和練習堆積如山,一個個難題和困惑層層破解,一路走來,換取的是他對中國山水畫的表現(xiàn)語言有了充分的掌握和深切的體悟。
中國畫的平面結構造型手法與西方繪畫輪廓線加明暗的造型手法,不僅劃分了中西繪畫造型手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體現(xiàn)出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是從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而出的。它們可以互補借鑒,但卻不能完全代替,這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多樣性的基礎。葉濃的努力,就是將中國畫筆墨與結構作為本體來運用,將西方繪畫作為應用來掌握,這樣,體用就有了秩序。這一點,有些像當年法國印象派畫家學習中國和日本繪畫一樣,也是以自己的油畫為體,中日的繪畫為用,這種借鑒和學習更有利于油畫本體語言的表現(xiàn),更激發(fā)出了油畫的形與色、筆觸與形式的情感表現(xiàn),使油畫進入了現(xiàn)代化、當代性進程,進而又推動了全世界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步伐。然而,一直以來,中國的許多畫家在如何借鑒西方繪畫上,就沒有很好地解決體與用這個關系,最終只好用西方繪畫的手法去代替中國畫的語言表現(xiàn),所畫作品缺少中國畫所特有的筆墨韻味和趣味。
總結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是葉濃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弄不好,他會自覺不自覺地用西方繪畫畫法去畫中國畫,這是不會西畫畫法的畫家所沒有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葉濃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西方繪畫就會有助于他的中國畫,如果不能解決,那么,他已然掌握的西方繪畫能力就會有害于他的中國畫表現(xiàn),他手中拿著的是一把雙刃劍。
葉濃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臨摹就是解決造型手法,力求以中國畫平面結構為基礎,以筆法為切入點,畫出有中國畫特質的山水畫。近年來,葉濃的山水畫作品時常出現(xiàn)在全國性大展中,獲獎率也頗高。例如:《山村新顏》榮獲2012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評選優(yōu)秀作品獎(最高獎),《溪山清秋》榮獲2013年“吉祥草原 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評選優(yōu)秀作品獎(最高獎)。此外,葉濃還于2016年9月榮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副州長蓋文紐森親自頒發(fā)的“中美杰出藝術貢獻”榮譽證書(作品《家山初春》被加州政府收藏)。因此不難看出,葉濃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已獲得中國畫界的普遍認可和推崇,也具有了相當?shù)膰H知名度。
我們通觀葉濃的這些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完整而厚重的,視覺與感覺并重,意象與形象兼顧,工細與寫意相融,色調與情調互濟,作品中充滿著現(xiàn)代氣息和筆墨趣味。
我們仔細觀察葉濃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方繪畫因素已隱含在其中,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是中西繪畫共同支撐起作品的整體內容。他的山水畫作品,在注重結構的同時,又有素描因素籠罩在山石樹木房舍之間,使畫面有了視覺上的空間深度,只不過這個空間深度在平面結構的掌控下,沒有走向三維空間,只是保持一種“二維半”的浮雕式平面模式,這樣就避免了筆墨成為質感、量感、空間感的一部分,喪失了獨立表達的能力。
葉濃在著色方面,許多作品表面看起來似乎只是傳統(tǒng)畫法的青綠和淺絳,但在色彩關系上,他又把西方繪畫的色調關系巧妙地運用于畫面中,讓色調與情調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這樣一來,他畫中素描與色彩的借鑒,不僅沒有損傷中國山水畫的筆情墨趣,而且在此基礎上,又為作品帶來了些許現(xiàn)代性和視覺上的真實性,也有了傳統(tǒng)畫法所缺失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由于素描因素的借鑒,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可以根據(jù)需要,把一些畫眼和點景部分加以詳細描繪,突出主題,突出重點,讓主題與題材、形式與內容得到完美協(xié)調。
我們有時在強調傳統(tǒng)的重要性時,就很容易排斥西方繪畫,好像不學西方繪畫會更好似的,這樣畫出的畫也似乎更傳統(tǒng)、更民族一些。
其實不然,中國繪畫特別是寫意繪畫,在當代發(fā)展中是需要向西方尋求合理因素并借鑒到中國畫創(chuàng)新中的,只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有利于促進中國畫發(fā)展和發(fā)揮中國畫特質的,方可借鑒和融合,就像印象派畫家借鑒東方繪畫一樣,是為了促進自身畫種的進化和提升。葉濃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就是在中西借鑒、中西融合方面的有益嘗試,他是在不丟失民族傳統(tǒng)造型手法和筆墨語言的前提下來展開中國畫的廣泛借鑒的。他和許多油畫家畫國畫的根本不同是,他們完全丟棄了中國畫的平面結構造型手法,而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疏漏,使得筆墨隨之成為明暗的附庸,作品也成為一張準素描。
葉濃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大型創(chuàng)作,一類為山水詩意類。前者注重渾厚黑重的大格局營造,后者則重在小品抒情,兩者構成了畫家的總體面目。在他的小品類、詩意類創(chuàng)作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徽地古風筆意,讓讀者頓生懷古之心,隱逸之想,這也是一種地區(qū)繪畫傳統(tǒng)的天然傳承。
我們從葉濃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可以感受到中國繪畫從來就是一個開放性結構,它雖然注重本身的歷史繼承,也從不拒絕向西方學習,只是我們容易走上用西方代替中國的歪路,尋找不到何處可以借鑒,何處不能借鑒的有效門徑。
溪山春云 180cm×97cm 2014年
中國繪畫從近現(xiàn)代開始,就面臨如何學習西方發(fā)展自己的重大課題。一百年來,已有許許多多成功與失敗的寶貴經驗,這會給后來者以參考,在探索中西融合道路上少走彎路,畢竟中西結合弄不好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難成正果。葉濃的學畫歷程和融會中西的實踐,就是想避開以往用素描畫國畫的所謂借鑒,是從畫理、畫法層面去展開自己的創(chuàng)作探索,畫出當代畫家視覺觀照下的山水意境,尋求山水畫的出新之路,讓古老的中國山水畫放射出新的生命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相較于同輩畫家,作為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院執(zhí)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書畫高研班導師(客座教授)、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xié)會學術導師、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xié)會中國畫部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主講導師、中國民族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專職委員的葉濃,已成功地把中西繪畫的精神和技巧自然嫻熟地融合到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新上,并在這條創(chuàng)新之路上不斷精進,已成為推動中國山水畫繼續(xù)前行發(fā)展的先鋒人物和重要實踐力量,我們有理由期待他在這條獨特創(chuàng)新之路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春山祥云圖 丈二整紙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