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承
1935年出生的于正心、陳豪從記事時起,就記住了日本侵略者兇殘的炮火。于正心出生于山東,在日寇鐵蹄的侵攻下,一家人被迫逃難到湖北省躲避戰(zhàn)火。于正心至今記得,當時年幼的他被祖母死死抱在懷里,躲在一張厚實的八仙桌下,上面蓋著一張濕棉被,日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就在自家房屋不遠處爆炸,炸得房頂上的土簌簌向下落著。從兒時起,他們就有了這樣一個夢想:做出打掉日本侵略者飛機的優(yōu)良武器,保衛(wèi)祖國的和諧與寧靜。
1958年,于正心、陳豪從北京工業(yè)學院火炮自動控制專業(yè)畢業(yè),當聽說“內蒙古包頭正在建設亞洲最大的兵工廠”的消息后,他們響應國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放棄了留校、進科研院所等多重好機遇,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到今天北重集團的前身——包頭某兵工廠工作。
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當時的中國失去了“洋拐棍”。正處于研究階段的高炮隨動系統(tǒng)技術研發(fā)的任務落在了于正心、陳豪等幾個年輕技術人員的身上?!拔覀冊谝粋€地下室里建立了實驗室,自己設計了試驗臺,自己調試設備,開始了對火炮瞄準中炮管抖動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地下室里只有一個天窗,但是卻沒有蓋子,刮風時漏沙,下雨時漏水,每天工作之前,我們都要先把沙子清出去,把水‘豁出去?!本褪窃谶@樣艱苦的條件下,于正心、陳豪等人不但出色地完成57毫米高射炮的技術攻關,還發(fā)現了產品的設計缺陷,并對其進行了有效改善。
1963年開始,于正心、陳豪等人承擔了57毫米艦炮的設計生產任務,參與了從制定設計方案、實驗、設計,到產品加工、生產的全過程。此前,我國的海軍處于一種“有艦無炮”的尷尬局面,而當57毫米艦炮生產出來后,我國的軍艦終于有了第一門國產艦炮,并在1974年西沙海戰(zhàn)中,“小炮打大艦”,幫助我國海軍取得了巨大勝利,有力地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該產品后來不但成了我國海軍的重要裝備,還援助了柬埔寨、朝鮮等國。
20世紀80年代初,于正心作為雙管57毫米高射炮的副總設計師,參加了該產品的設計。不久他又接受了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設計任務?!白孕蟹刺箍伺谑且粋€復雜的武器系統(tǒng),對炮彈的射速要求比較高,經過研究,我制定了‘定點取彈,人工裝填的方案,斜面自動供彈系統(tǒng)的方案攻克了技術難題,達到了技術要求?!?984年4月,在北京南口靶場,于正心作為指揮官對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進行了實彈射擊實驗。該產品強大的射擊威力和良好的精度受到了中央軍委主要領導的好評,并被列為國慶40周年閱兵項目、國家“七五”重點項目、試點集團軍裝備項目和武器裝備合同制試點項目的“四道金牌”項目。同時,該產品還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兵器行業(yè)特等獎、內蒙古烏蘭夫獎金獎一等獎等重大獎項。
在120自行反坦克炮這個項目上,我國生產的火炮終于擺脫了蘇聯的設計、工藝和技術,有了獨立自主的科技,身為該炮設計師的于正心“一鳴驚人”,造出了我國的“大國利器”,也讓二機廠從單純的火炮廠“升級”成了自行火炮和裝甲車輛的總裝廠。
1998年,于正心從北重集團項目總設計師的崗位上退休,不久被返聘回廠。于正心說,剛上班時他給自己定下了“要健康工作50年”的目標,后來又改為了“健康工作60年”,之后的10年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繼續(xù)為兵工事業(yè)做出貢獻。
2004年起,于正心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匯總起來,出版了兩本《于正心文集》,包括自己的論文以及翻譯的英文和俄文資料,總計100萬字。同時,他開始和陳豪一起編纂兵工詞條,為《國防名詞大典》《中國自動武器》等供稿,編寫了《兵器知識集萃》《戰(zhàn)神火炮》《陸戰(zhàn)之王——坦克》等專著。于正心還應工廠、街道、關工委、包頭市的邀請進行宣講,并被聘為宣講團成員,宣講兵工歷史和革命歷史,讓兵工精神薪火相傳。
如今,于正心、陳豪夫婦雖然都已年過8旬,但二人仍在盡自己所能,為他們一生摯愛的事業(yè)、為自己的“軍工夢”無怨無悔地付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