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冬梅
【《長征組歌》】
文/張冬梅
1965年8月1日,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原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友文工團在人民劇場舉行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首場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之后,《長征組歌》又在上海、南京、香港以及蘇聯(lián)、羅馬尼亞、日本等地演出,同樣引起轟動,得到了高度評價。
說起《長征組歌》,就不得不提起有“娃娃司令”之稱的共和國上將肖華。緣何為“娃娃司令”?14歲,肖華就擔任興國共青團縣委書記,隨后又調入紅四軍擔任特務連、營政委,17歲首任紅軍“少年國際師”政委,其間根據地的5次反“圍剿”作戰(zhàn)都記錄下了他的勇敢與智慧。長征中,他又先后擔任紅一軍團組織部長、二師政委,挺立于搶渡烏江、越過大涼山、強渡大渡河、攻克臘子口等異常艱難而又重要的歷史時刻。在肖華眼里,長征是苦楚,更是淬火;是苦累,更是財富;是苦難,更是輝煌。
1964年,時值48歲的肖華患上了嚴重的肝炎。為了更好的治療,組織安排他去杭州療養(yǎng)。而這一年,全軍都在為慶祝紅軍長征30周年緊鑼密鼓地準備紀念活動。那么,因病賦閑西子湖邊的肖華,同時又作為總政治部主任的肖華,他又該為那段難忘的歷史做點什么呢?肖華決定進行一次大膽的藝術嘗試,在舞臺上展現(xiàn)一個全景式的長征!
說干就干,年輕的將軍開始大量翻閱、研讀毛澤東、劉伯承等同志關于長征的思想著作和回憶錄,同時廣泛瀏覽古今詩詞,最終確定了“三七句、四八開”的組歌形式,選取了12個最具概括性的典型內容,從而安排好了整體結構,這就是:《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輝》《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zhèn)》《祝捷》《報喜》《大會師》《會師獻禮》和《誓師抗日》,其中每段詩用4個三字句,8個七字句,總計12行68個字,一詩一韻。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肖華將軍無數(shù)次將思緒和感情的閘門向那段傳奇而偉大的歷史打開,夜不能寐,奮筆疾書,最終交出了用激情與淚水浸透的紙稿。
后來,戰(zhàn)友文工團的晨耕、生茂、唐訶、李遇秋接到任務為組詩的前10段譜曲(《會師獻禮》和《誓師抗日》為長征結束后創(chuàng)作),幾經修改、完善、排練,最后呈現(xiàn)出了首場的完美演出。
周恩來總理十分喜愛《長征組歌》,能一字不落地唱下全部歌詞,對每一個唱段、每一處表演都如數(shù)家珍。彌留之際,是《長征組歌》伴隨他走完了偉人的最后歷程……也許只有經歷過那場遠征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蘊含其中的“精神密碼”。
不能不說,震撼了世界的長征,對于紅軍,是一次從瀕于滅亡中再生的大遷徙,對于革命戰(zhàn)士,則是高聳在心中的永恒豐碑,而《長征組歌》則是鮮活記錄下這段歷史與感情的靈魂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