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春曉
楊慎和《三國演義》卷首詞
◎文/浙江·春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的卷首詞,是明代大才子楊慎作于嘉靖年間的一首《臨江仙》。那么這首詞又如何會成為《三國演義》的卷首詞呢?
最早記錄三國時期史料的是西晉陳壽的《三國志》,這是一部正史,寫得十分簡略。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羅貫中以正史為框架,在十分豐富的民間傳說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刻印,廣為流傳。期間版本繁多,到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進(jìn)行了全面的加工潤色,并作了精彩的評點。毛評本既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修改本,又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評點本,由此擁有了兩個功能,成為清代最流行、最熱門、最受讀者歡迎的版本。就是這對父子,在加工潤色時把楊慎的《臨江仙》放在了卷首,其效果是如此貼切,以至于很多人以為這首詞是專門為《三國演義》而作。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嘉靖皇帝首輔大臣楊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的狀元,公認(rèn)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還有兩位是明初《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和明晚期的徐渭)。后來因為大禮議的事情,父子倆得罪了嘉靖,楊廷和在嘉靖三年被迫退休,嘉靖七年削職為民,第二年病死。楊慎更不幸,嘉靖四年被廷杖兩次,流放到云南的永昌衛(wèi),直到去世,一直在監(jiān)管之下,中間只在楊廷和死后回四川守制,在家里住了兩年多。
七十歲的時候,根據(jù)大明律,流放的犯人可以回原籍,楊慎希望在故鄉(xiāng)壽終正寢,就動身回老家。誰知剛到家,嘉靖還是派人把他追回戍所,結(jié)果半年后客死異鄉(xiāng)。嘉靖兒子隆慶知道他們父子是冤枉的,所以一登基就給他們平反,恢復(fù)原來的官職。
楊慎是一個全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抖皇窂椩~》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是楊慎所作的長篇說史詞話。
這里所謂詞話,不是像《人間詞話》那一類評論詞作的專著,而是為民間藝人擬作的說唱唱本。全書分兩卷,析為十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xiāng)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fēng)波、蝶戀花等詞調(diào)及詩數(shù)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句型的十字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jié)。其十字句式源于元代的詞話及明代的寶卷,后來就成為清代北方鼓兒詞的句型。
楊氏之作,開文人擬作俗文學(xué)之先例,乃有不少學(xué)者及文人加以評注、改作或續(xù)作。最有名的是昆曲第一個劇作家梁辰魚的《江東廿一史彈詞》的改作本,可惜今不存。二十一史指現(xiàn)有的二十五史中去掉后來的《清史稿》《明史》以及從《永樂大典》輯錄出的《舊五代史》和乾隆年間加入的《舊唐書》。
這首《臨江仙》,本是《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頭詞,而第四段“說三分兩晉”的開頭并非這首《臨江仙》,而是一首《西江月》,詞曰:“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shù)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