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峰
《小銅匠》是葉紹鈞先生前期關于教育問題的短篇小說。既然是問題的藝術呈現(xiàn),必然會引起人們關于問題的思考。當年,以《小銅匠》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問題的作品也的確引起了人們關于教育到底是什么的討論。學習不開竅,令老師頭疼的“小銅匠”們在今天也是彼彼皆是,轉化他們,仍是教育界關注的話題;但是僅僅以問題去讀《小銅匠》,那是遠遠不夠的。文本中還有深意值得我們去探究。
一、陸根元走進的高等小學
學生們“圍著他看,都放出好奇的目光”,陸根元在其他孩童的眼里看到了自己的寒酸和窘迫,自卑的痛苦從心底油然而生,這是一個他從未見過的世界:陌生、古怪、沒有邊際、令人不安!
陸根元的高等小學生涯,開始于戴著玳瑁邊圓眼鏡的先生“隨意”的接待了“盛裝而來”的他的先生的時候。這里其他的先生個個有一種“異樣的威嚴”,陸根元感到了“周身的壓迫”。
后來,成為小銅匠的他來到高等小學,全然沒有少時剛進校的拘謹、不安。修理好門窗后,“帶著工具自去”。
以心理描寫見長的葉先生,通過小銅匠倍受壓抑的求學經(jīng)歷與從業(yè)生活的隨意自適對比,呼吁教育要尊重兒童個性,改變教育環(huán)境。同時,讀者也可在小銅匠求學與學藝的心境中去體悟人性的冷漠。一種漠視的冷暴力比體罰這種惡暴力還要可怕。它將小銅匠們推出了求學的大門之外,于個人發(fā)展而言,它的惡果是毀滅性的。
二、陸根元的先生們
他的先生今天把壓在箱底不輕易穿的衣服穿上,這種慎重的態(tài)度,是深深觸動孩子的心的。除此以外,他的先生進入校園后,頭前傾的姿勢,坐在椅子上恭謹?shù)臉幼?,與高小的先生說話時和婉且謹慎、懇求的語氣,特別是說完后身體前屈的鞠躬,是烙印在陸根元的心中的。孩子在正式走進高小課堂前看到他的先生為他們所做的一系列舉動后,孩子敏感脆弱的心是溫暖的。當然也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不安,因為今天他的先生沒有往常的自然,多了拘謹和忐忑,這樣的態(tài)度表明:他的先生帶他們來到了一個需要謹慎,需要懇求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作者也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這群孩子是“他的先生”心中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迫切需要高小的“深造”,這與下文高小所有教師認定的“低能兒”形成對比。
“玳瑁”先生是陸根元到高小后見到的第一位教師,小銅匠對他望而生畏?!扮殍!毕壬耐篮屠淠c上文“他的先生”的和婉誠懇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
田先生是作者聚焦描寫的高小教師中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陸根元學習上無可救藥,但是感慨于銅匠王三教導徒弟的“高明”和“盡情發(fā)揮”,對小銅匠的處境有所認識卻不愿意為此付出一點努力,這又與小銅匠的先生的行為形成對照。在這些自私和冷漠人物身上,作者借“他的先生”寄予了批判和否定的態(tài)度!所謂的知識階層就是這么一伙冷漠而又自私的人。
級任老師是作者著力描繪的一位教師,面對陸根元喪母的“無著的傷感”,看到陸根元的悲慘遭遇的“憂愁”,級任先生認識到世間有“兩個國度”,這是難得的清醒,但是除了“無著的傷感”和“憂愁”,“失望”之外,他是無能為力的。
所以作者認識到對陸根元這樣的孩子僅有情感上的同情是遠遠不夠的,作者希冀喚起人們行動起來的意圖就飽含其中了。
三、陸根元成了小銅匠
這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陸根元是生活在貧困國度里的可憐孩子。
他的學校容不下他,在學校,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溫暖地接納而是被邊緣化,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時時在啃噬著這個脆弱單薄的靈魂。
陸根元的輟學絕不是田先生認為的教法的問題。小銅匠的今天是銅匠王三的過去,醉鬼王三就是陸根元的將來,這才是社會的真實!這個孩子無路可走,曾經(jīng)承受無邊的壓力苦苦掙扎在可能“美好”的世界里的勇氣和熱情全都用完,本以為可以打破隔閡的心早已破碎,一個貧寒無依的孩童明白了現(xiàn)實的殘酷:他將在土里像他的師父一樣卑微地活著也將在土里像他的母親一樣無聲地死去!
讀到這里你似乎可以觸摸到作者淚流滿面的面龐!
這篇作品作者哀傷的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什么時候兩個國度中間的厚厚的“墻”能倒去,這也許正是作品留給我們深深的思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