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和人權保障中發(fā)揮著應然作用的刑事辯護和我國準許的具有突然性非律師承擔辯護兩者間有著極大的差異性。通過司法實踐表明,無論是從律師的數(shù)量上來看,還是質量上來看,對非律師擔任辯護人的制度取消和采用的刑事辯護準入制度都已經達到了可以實施的階段。刑事辯護準入制度的施行,不僅到了普通辯護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有效辯護的任務。所以,根據(jù)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應從死刑案入手,采取有步驟、有層次的實施。另外,在施行刑事辯護準入制度的同時也要確保相應的監(jiān)管體制、懲戒和退出等體制能夠得到推廣和認可。
關鍵詞 刑事辯護準入制度 有效辯護 普遍辯護
作者簡介:劉海艦,河南良策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中級),研究方向:民商。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16
在我國的刑事案件中刑事辯護一直處于比較低水平的狀態(tài),所以為了刑事辯護質量的整體提高,要想成為有效合法的辯護人應該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后合格的律師才有進行刑事辯護的資格,這就需要不斷的提高我國刑事辯護的要求和標準,大力推行刑事辯護準入制度。這一措施的提出在法學界引起了比較大的轟動 。站在法律實務的角度來看,在一些司法成熟的國家中以律師為主的刑事辯護業(yè)務已經發(fā)展成為了專業(yè)化,但是在我國的相關法律中依舊允許存在非律師作為辯護人的規(guī)定。辯護律師準入體制的實施最早是在偵查階段,在起訴和審判階段依舊使用著非律師辯護,并且對于偵查階段的辯護律師界定也沒有進行明確的說明和規(guī)定,不僅對人權的有效保障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本文以死刑辯護為出發(fā)點,對死刑案件中刑事辯護準入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進行了考慮,對刑事辯護準入制度分別和有效辯護、普通辯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而為我國提高刑事辯護準入制度管理質量水平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
一、界定和合理性分析
(一)刑事辯護準入制度界定
刑事辯護準入這一名詞其實是從比較法中抽離出來而形成的,在保證被告人辯護權的實現(xiàn),政府部門或者律師事務所等相關受委托組織,依照刑法的規(guī)定,對辯護人的資格進行審核,并依法進行監(jiān)督的規(guī)則總稱。通過對法治發(fā)達國家該制度的發(fā)展歷程進行分析,有關該制度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點:首先,刑事辯護只能有刑事辯護資格的律師作為辯護人進行法庭辯護,其他沒有資格的人一律不能接受該業(yè)務,這是屬于具有辯護資格律師的特權;其次,法院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影響和復雜性,對準入律師進行限制。
(二)合理性分析
法律服務的專業(yè)性是促使律師作為一種資格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律師辯護和非律師辯護的本質區(qū)別。本身律師就采用了準入制,且前提就是專業(yè)性,而準入體制又再次被引入,就變成了準入體制雙重引入,這說明在刑事案件律師辯護資格的審核尤其是在死刑案件中,這對律師的專業(yè)要求更要高,所以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來看,雙重準入制度是有效、合法的。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在進行證據(jù)收集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繁復性,刑事案件證據(jù)的是由國家司法部分獲取并進行審查的,相比個人,通過國家獲取的證據(jù)更具有可信性和威信,比其他民商和行政等案件的證據(jù)審核其難度都要高。此外,刑事案件辯護的特殊職能性。
在刑事案件中,被追訴人獲得專業(yè)辯護人進行辯護屬于重要環(huán)節(jié),從而確保了被追訴人實現(xiàn)訴訟權利。在所有的權利中,獲得辯護幫助是最重要的權利,這是體現(xiàn)法律公平、公正原則的重要方式。雖然平等保護和武裝也同樣體現(xiàn)在民事和行政等案件中,但是刑事案件中追訴人為國家,這就使雙方出現(xiàn)了天然的不平等,所以為了減少個人和國家之間的差距,被追訴人可以采取平等武裝,也就是辯護幫助。
事實上,這就說明在當代的思想中對于自身權利的保護就是將社會與國家的權力之間保持良好的制約形態(tài),換句話說就是權利行使的成功,結果不僅體現(xiàn)了被告權利是否能夠得到保障,同時也使社會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得到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 。辯護權在職權主義所發(fā)揮的作用更加明顯,只有保證辯護權利和國家追訴權形成良好的平衡狀態(tài),才能保證國家法制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因此,在刑事案件中,辯護權利不僅體現(xiàn)了個人權利,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公共職能。這使其有別于民事案件的法律功能。追訴人通過專業(yè)性的辯護幫助使自己的權利得到了有效的保證,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二、準入與有效辯護
我國《刑事訴訟法》自1996進行修改后,辯護律師違法違紀行為也鮮有出現(xiàn),社會評價比較差。比如,重慶檢察院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在所有的案件中,其中只有38例案件的辯護律師按照要求進行了閱卷和復印卷宗。隨后,全國針對警察、法官和法律等相關的司法人員進行了調查研究,在2278人中有150人認為當前我國刑事辯護質量好,占到了6%,有1600人則認為一般,占到了70%,認為差的人有480人,占到了20%,而有48人認為極差,占到了4%。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刑事案件辯護質量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而辯護的有效性則是通過被追訴人對辯護律師和效果的最直接評價。為了對我國有效辯護進行統(tǒng)計研究,對266名被追訴人進行了調查,對辯護效果進行評價,評價設計分為四類,即“滿意”、 “基本滿意”、 “一般”與 “不滿意”。其中有40人屬于很滿意,占到了15%,有60人認為基本滿意,占23%,認為一般的有120人,占45%,有46人屬于不滿意,占到了17%。其中對于辯護效果的一般和不滿意總數(shù)為166人,占到了62%。就算是在死刑案件中,有效辯護質量也不盡人意。普遍存在著公式化、如出一轍,沒有提供相關的書面說明,律師辯護能力比較低和專業(yè)知識缺乏等缺點。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國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確保刑事辯護的質量,比如在《關于充分保障律師依法履行辯護職責,確保死刑案件辦理質量的若干規(guī)定》中就對辯護人的資格進行了要求 ,規(guī)定具有刑事案件經驗的律師擔任辯護人,在進行案件辯護過程中,不得由他人替代辯護律師進行若辯護律師不能參與,需要提供正當?shù)睦碛山浄稍鷻C構審查同意,另外指派人員進行。這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有效辯護的質量,但是采用準入制度是最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建立刑事辯護準入機制有兩個關鍵的內容,首先就是律師的職業(yè)倫,在增強有效辯護質量中職業(yè)共同論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辯護業(yè)務服務中沒有較為統(tǒng)一的行業(yè)評價標準,這就導致無效辯護出現(xiàn)了多次重大變革。目前普遍采用Strickland的雙重檢驗標準,也就是客觀合理標準高于辯護行為和被追訴人承擔不利后果。通過辯護外部行為的表現(xiàn)很難察覺出律師不稱職的行為,除非在較強職業(yè)責任感影響下才能表現(xiàn)出不稱職。其次,律師自身的職業(yè)能力和經驗。比如,在美國就針對死刑辯護律師規(guī)定了多樣化的客觀標準,辯護律師準入體制在對內在職業(yè)倫理進行加強的同事,同時也提高了外在能力標準要求,這就促使辯護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種判斷既有邏輯又有經驗。
三、準入與普遍辯護
普遍辯護被起訴的人可以借助專業(yè)辯護律師幫助,從而形成與國家權力制約的形態(tài),確保國家權力和公民個人權益之間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 。從中能夠可以看出,雖然有效辯護在深度上體現(xiàn)著辯護,但在普通辯護中是從廣度的方面體現(xiàn),但是無論是從那個層面來說,都體現(xiàn)了對辯護的價值追求。
有人認為,辯護律師在我國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而辯護律師的享受和鍛煉也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問題,提倡刑事辯護準入體制在現(xiàn)實中沒有任何真正的合理性,換句話說就是刑事辯護準入體制的引入將會對普遍辯護造成影響。但是在實際中,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目前,由于刑事案件中律師數(shù)量不足,認為被告的辯護率較低,僅以這種假設為基礎,建立律師辯護準入制度只能在短期內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問題。但切確的來說,中國當前的刑事辯護陷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中:一方面,律師數(shù)量非常大,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有效刑事辯護的數(shù)量不;另一方面,對于刑事辯護的需求比較大,但另一方面,律師在法庭上出庭率一直較低。
造成這種情況的有兩種原因 ,首先是當事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支付律師報酬,其次就是辯護律師進行辯護的動力不足。刑事辯護準入制度將不可避免地要求律師通過市場價格來保護他們的服務。合理的收費制度不僅能準確反映市場供求規(guī)律,還能促進整個刑事辯護市場的良性發(fā)展,為刑事辯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律師協(xié)會給予必要的限制和監(jiān)督,以避免在刑事辯護市場競爭和壟斷價格競爭。
四、結語
要想做到有效的辯護,首先就應該做到規(guī)范的辯護,規(guī)范辯護應該是我們有效辯護的一個基礎和必然的要求。法律制度的變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路途的艱辛卻無法阻擋法律人的腳步,無論是爭議還是質疑,無論是批評還是認可,那都是法律人對刑事辯護深深的愛!刑事辯護的明天一定會春暖花開!
注釋:
莊晨. 刑事有效辯護制度研究.山東財經大學.2016.
林強、白春安.刑事案件有效辯護制度的審視與完善.人民檢察.2016(20).12-15.
陳文聰.改革法律援助制度,實現(xiàn)有效辯護.民主與法制.2016(18).40-41.
孫海楠.死刑案件無效辯護制度研究.吉林大學.2016.
李思遠.有效辯護與有效公訴——審判中心改革下新型訴辯關系的構建.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8(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