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時下熱門的體育賽事轉播權交易背后具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作為體育賽事轉播權之基礎的體育賽事自身法律地位尚且不明,缺乏有效保護。根據對表演性比賽與非表演性比賽的比賽過程具體分析,體育賽事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能夠成為著作權的客體,并且可依照各類體育賽事的特點為其確定著作權人。
關鍵詞 體育賽事 獨創(chuàng)性 著作權
作者簡介:陳若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17
一、問題的背景
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體育產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大眾對體育賽事的熱情也日益高漲,各類體育賽事的轉播權一時之間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競相爭奪的香餑餑。但各大電視臺、網站斥重金購得的體育賽事轉播權法律性質模糊,立法的缺失致使司法實踐中關于體育賽事轉播權糾紛的判決結果混亂,不同法院往往作出不同的裁判。例如在 “鳳凰網中超轉播案”中,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認定鳳凰網侵犯了新浪的賽事轉播權,判定被告承擔侵權責任; 而在“央視訴悅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案”中,上海市閔行區(qū)法院認為體育賽事節(jié)目不具有著作權,但根據不當競爭判決被告賠償損害。 由此引出的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保護問題,也成為近年來知識產權領域討論的熱點。但在體育賽事的著作權保護方面,討論焦點主要集中在體育賽事轉播權或者說體育賽事節(jié)目的著作權地位上,對于體育賽事本身是否應納入著作權客體范疇這一問題的探討甚少。
在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現(xiàn)場觀眾使用電子設備在網絡上進行比賽直播,已經屢見不鮮。如果僅將法律保護對象限于體育賽事節(jié)目,而不將體育賽事本身看作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那么即使體育賽事節(jié)目的作者能夠獲得著作權,排除第三人對節(jié)目的盜播,也沒有法律依據禁止他人對該體育賽事進行直播、錄制或者制作其他節(jié)目。體育賽事活動是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基石,繞過體育賽事來研究體育賽事轉播權,不利于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構建,也無法為體育產業(yè)提供完備的法律保護。只有明確體育賽事的法律地位,才能有效促進體育產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保障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法治秩序。
二、立法現(xiàn)狀與學界觀點
(一)立法現(xiàn)狀
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中直接規(guī)定的作品類型并不包括體育賽事,即使在版權保護十分嚴格的日本,體育賽事也并非法律明示的作品。 事實上,目前中外都尚無將體育賽事列入作品范疇的法律規(guī)定,有些國家甚至直接作出相反規(guī)定,比如澳大利亞版權法中,對不受版權法保護的表演的列舉就包括“體育運動的表演”。
(二)學界觀點
關于體育賽事是否能構成著作權法中所稱的作品,知識產權法領域中的多數學者均持否定態(tài)度。華東政法大學王遷教授認為,無論競技體育活動中所展現(xiàn)的運動力量與技巧是否為獨創(chuàng),競技活動本身都不應該被看作作品,因為競技活動并沒有展現(xiàn)文學藝術或科學美感,或者雖然帶有一定美感,但該美感無法與競技技巧無法分離。
但近來逐漸有學者開始支持體育賽事至少是部分體育賽事能夠被視為作品,從而受著作權法保護。理由主要在于:在諸如花樣滑冰、藝術體操、花樣游泳等體育比賽中,雖然競技技術是通用的,但動作編排與音樂配合等方面明顯具有獨創(chuàng)性,且運動員通過其整套表演向觀眾傳達了其中的文學或者藝術思想,因此作為這些思想的載體,體育比賽應當被視為著作權的客體。
三、體育賽事作為著作權客體的可能性及其權利歸屬
從學界爭議與司法實踐中判決的各異可以看出,體育賽事具有成為著作權客體的理論可能,下面將從體育賽事的內涵與類型出發(fā),具體論述各類體育賽事著作權化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體育賽事著作權的權利歸屬,以期解決體育賽事法律性質模糊、體育賽事轉播權缺乏法律保護的問題。
(一)體育賽事的界定
在討論體育賽事是否可著作權化的問題之前,首先應當厘清體育賽事的概念。體育賽事并非一個法律概念,對于其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存在多種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所說的體育賽事是一個狹義上的概念,主要指運動員在賽場上所進行的競技比賽,即運動競賽。從廣義上來理解,體育賽事可被看作一個特殊事件, 其不僅僅局限于賽場內,還涉及多種賽場外的因素,在此層面上有學者認為:“體育賽事是一種提供競賽產品和相關服務產品的特殊事件,其規(guī)模和形式受競賽規(guī)則、傳統(tǒng)習俗和多種因素的制約,具有項目管理特征、組織文化背景和市場潛力,能夠迎合不同參與體分享經歷的需求,達到多種目的與目標,對社會和文化、自然和環(huán)境、政治和經濟、旅游等多個領域發(fā)生沖擊影響,能夠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綜合效益?!?/p>
對體育賽事狹義和廣義的不同理解,將直接影響到關于體育賽事能否作為著作權客體的討論,在本文中我們主要對狹義的體育賽事展開探討。
(二)體育賽事的分類及其權利歸屬
由于對于體育賽事能否成為著作權法中的作品的爭議,主要集中于體育賽事的獨創(chuàng)性,而不同類型的體育賽事中的獨創(chuàng)性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體育賽事的分類對其法律地位與權利歸屬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按照體育賽事的性質,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兩類:表演性比賽和非表演性比賽。
1.表演性比賽
表演性比賽的特點在于運動員的比賽過程類似于文藝領域內的表演,比賽內容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并且往往是將一系列動作進行編排,從而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套路。典型的表演性比賽有:花樣滑冰、體操、花樣游泳等。
這類比賽的獨創(chuàng)性體現(xiàn)較為明顯:首先,整個比賽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動作依特定的順序串聯(lián)而來的,雖然其中大部分的單個動作是該類比賽中的固定動作,每個比賽者都可能使用,但是在最終呈現(xiàn)出的比賽內容中,各項動作的選擇、動作順序的串聯(lián)順序以及動作之間的自然過渡,都是運動員及其教練的智力成果,其中包含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想。其次,以藝術體操為例,各個運動員的比賽中通常配有各自準備的音樂,有時比賽內容中甚至被注入一個包含情緒的情節(jié)或者故事,而運動員伴隨音樂,配合豐富的面部表情,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編排的動作將情緒充分演繹出來,這種情況下表演性比賽和舞蹈極其相似,很難說這種比賽不是一種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
鑒于表演性比賽中顯而易見的獨創(chuàng)性,其作為著作權客體的可能性是非常充分的。在表演性比賽成為著作權客體的基礎上,從上述論述中可以比較容易地得知,比賽內容的設計者即是其著作權人。在此情況下,體育賽事的組織者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或者類似于職務作品的方式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從而獲得出售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權利。
2.非表演性比賽
除非表演性比賽外,其他體育賽事均屬于非表演性比賽。相對于表演性比賽,非表演性比賽無需事先編排,在比賽開始后,再由運動員臨場發(fā)揮。非表演性比賽種類豐富,廣受人們歡迎的足球、橄欖球、籃球、棒球等體育比賽均屬于非表演性比賽。非表演性比賽主要包括兩類:計時性比賽和計分性比賽。
(1)計時性比賽。計時性比賽是指以時間的快慢來決定比賽結果的體育比賽。跑步、游泳都是常見的計時性比賽。在此類比賽中,運動員的動作比較單調,各自單獨地完成自己的動作,彼此之間并不直接對抗,主要在速度上進行競爭。雖然單個運動員的比賽過程缺乏創(chuàng)作的內容,但從整體上看,即使是同一項目的比賽,每一場比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場比賽所帶給觀眾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從整場比賽的角度來看,計時性比賽也具有一定的成為著作權客體的可能性。在這種情形下,賽事的組織者起到了類似表演性比賽中動作編排者的作用,通過賽事組織者的協(xié)調安排,使得計時性比賽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可觀賞性和獨創(chuàng)性。所以賽事組織者成為計時性比賽的著作權人。
除以時間快慢來確定比賽結果外,還存在以距離、重量等尺度來衡量比賽結果的體育比賽(例如跳遠、舉重等),從是否可著作權化的角度來看,這些類型的體育比賽和計時性比賽性質相同,故可歸于廣義的計時性比賽范圍內,并適用上述對于計時性比賽獨創(chuàng)性與權利歸屬的分析。
(2)計分性比賽。計分性比賽是以雙方在比賽中得分多寡來決定比賽結果的體育比賽,不同于計時性比賽,這種非表演性的比賽中,比賽雙方通常進行較為直接的對抗。橄欖球、足球、籃球都是典型的計分性比賽。在計分性比賽中,雙方運動員通過激烈的對抗與競爭爭奪勝利,整場比賽可看作由比賽雙方共同進行的創(chuàng)作。若從單個運動員的角度來看,個人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是微乎其微的,雖然單個運動員的某些動作片段可能十分獨特、精彩,但大部分時候,他(或她)只是在重復一些通用動作,比如跑、跳等。但不同于計時性比賽中單個運動員的機械重復,在計分性比賽中,由于運動員之間的交互,每個運動員的動作隨賽場狀況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在整場比賽中單個運動員的所有動作構成一套連貫的整體,而所有運動員的所有動作又共同構成一場比賽,這些連貫的動作中體現(xiàn)了運動員的思想,并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藝術美感,因此計分性比賽可被視為由所有運動員共同進行的即興創(chuàng)作。
有些學者認為,像這樣的體育比賽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無法預料比賽的走向與結果,因而只能將其看作一種事實,而非創(chuàng)作。對此,北京工商大學徐康平教授反駁:“語言的交鋒(辯論詞)如果可以受到著作權保護。 那么身體的對抗(對抗性比賽的聲、像)也應該能構成作品?!?/p>
在計分性比賽被看作作品的情形下,由所有運動員共同享有其著作權,體育賽事組織者可通過和表演性比賽中相似的方式來獲得授權。
四、結語
在我國體育產業(yè)高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體育賽事及其轉播的相關權益卻面臨著法律保護缺位的尷尬現(xiàn)狀,因此明確體育賽事的法律地位刻不容緩。通過對體育賽事的分類,本文分別對表演性體育賽事和非表演性體育賽事的可著作權化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體育賽事的著作權人展開探討,初步闡明體育賽事作為著作權客體的可能性與合理性。法律是一項處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中的事業(yè),將體育賽事納入著作權法保護的范疇,不僅能為體育賽事及其轉播的相關權益提供法律保護,更是為我國法制事業(yè)的健全添磚加瓦。
注釋: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號.
《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訴上海悅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
李揚譯.日本著作權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馮春.體育賽事是《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嗎?——對主流觀點的梳理與超越.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3).
國家體委訓練競賽綜合司.運動競賽學.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王守恒、葉慶暉.體育賽事的界定及分類.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2).
計時性比賽和計分性比賽只是為方便下文論述所做的一個粗略分類,在實際情況中,存在例外情形。譬如以距離遠近決定勝負的跳遠比賽,就既不屬于計時性比賽,也不屬于計分性比賽。
《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口述作品”是作品的一種。《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口述作品,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等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xiàn)的作品”。
徐康平.試論體育比賽的知識產權化——從電視轉播權交易談起.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