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絲路精神是建好“一帶一路”的文化支撐、思想動力和價值引領,是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qū)共建、共榮、共享的深厚精神力量,它既是古代中國商業(yè)繁榮和國力鼎盛的象征,也是現(xiàn)代中國經濟互享和文明互鑒的代表。絲路精神具有凝聚發(fā)展動力、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推動文明傳播、塑造中國形象的價值功能。在全球化深度發(fā)展的關鍵期,弘揚絲路精神對落實“一帶一路”戰(zhàn)略規(guī)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絲路精神 “一帶一路” 價值功能 意義
作者簡介:劉京京,江西農業(yè)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60
站在不斷運動的時間坐標系中,不僅要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社會進步的縱向脈絡,也要用寬宏的視閾把握國家發(fā)展的橫向因子。時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節(jié)點,“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了全球諸多國家的認同和關注,中國是“一帶一路”的主動發(fā)起者也是積極踐行者,正如王義桅所說“一帶一路”是在21世紀弘揚“絲路精神”并將其提升到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高度,探尋中國夢與世界各國夢的融通、中國智慧與世界智慧的結合之道。 故弘揚絲路精神、重振絲綢之路對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人類和諧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不可小覷。
一、絲路精神的內涵體現(xiàn)
絲綢之路起端于漢代,發(fā)軔于唐宋,綿延不斷,傳承至今,一幅幅凄美而又壯麗的畫面不禁涌上心間。在以馬、駱駝、驢等牲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一行人滿載絲綢、陶器、茶葉、書畫等奔走在荒蕪凄涼的沙漠中,條件之劣、路途之遠、歷時之久可想而知。絲路人所展現(xiàn)的可貴的精神品質和絲路本身所承載的獨特寓意熔鑄且升華為絲路精神。絲路精神具體內涵體現(xiàn)在:
第一,和平合作的精神。動蕩時代的空氣必定充斥著鮮血的味道,生命被當做工具所踐踏,這時何來發(fā)展,更無所謂幸福。超越地域、血緣、民族、國家形成的和平合作,不僅從生活上富足了物質世界也從心靈上滿足了精神世界?!安煌鼩v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 如今,“一帶一路”海陸相融溝通歐、亞、非三洲,極力探求沿線國家及地區(qū)發(fā)展的愿景交匯點,其繪制的和平交流合作畫卷是全人類的共同發(fā)展追求,也是絲路精神的直接體現(xiàn)。
第二,開放包容的理念。囿于現(xiàn)狀故步自封只能導致愚昧落后,堅持開放,倡行包容才能進步。公元前4世紀絲制品傳入印度等西方各國,羅馬貴族婦女以能穿上中國絲織的透明衣裙為榮,這正是由于絲路人打破傳統(tǒng)狹隘市場的禁錮,積極對外拓展市場開展貿易,才促成了民族間、國家間的商品互換、文明互鑒、政治互通,進而才形成了如今龐大的新絲路框圖。
第三,互學互鑒的態(tài)度。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在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與農耕文明之間的交流。 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民族發(fā)展步調的不一致,但正是這種“不一致”才為互相學習借鑒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如果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都是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那也就無從學習、無從進步。
第四,互利共贏的“共同體”意識。絲路精神旨在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利益共同體,構建新時期的發(fā)展共同體,促進新時期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左鳳榮曾說,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正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 “一帶一路”經濟帶作為全球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沿線國家發(fā)展利益最大化的契合點是該戰(zhàn)略得以響應和貫徹的有效“催化劑”。立足這一契合點,傳播這種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共同體意識正是絲路精神所要闡發(fā)的。
絲路精神所闡發(fā)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具體內涵是古今中外愛好和平人們的共同向往,筑牢了人們思想和善的藩籬,是新時期各族人們溝通交流的思想向導。
二、絲路精神的價值功能
絲路精神以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為基調,彰顯著中華民族勇于探索、不畏艱辛、愛好和平的民族特質,符合中國發(fā)展道路的核心走向,契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發(fā)展訴求。現(xiàn)階段絲路精神具有以下價值功能:
第一,絲路精神有強勁的文化引領作用。精神作為一種無形的存在,它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深遠持久的感召力?,F(xiàn)階段,世界局勢變化復雜且深刻,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備受各國矚目,絲路精神似乎在用一種強大的聲音告知世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大國,在任何時候都不屑與奉行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霸權主義為伍,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共贏、貫徹和平的主張。
絲路精神的文化引領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一,絲路精神與我國一貫的國際交往原則(譬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親誠惠容的交往理念等)有著共同的價值訴求和行動指向,同立足于和平相處。其二,絲路精神弘揚傳播了求同存異、愛好和平、包容共榮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其三,絲路精神應時代發(fā)展而生,并不斷與時俱進。絲綢之路的開辟打破了擴張侵略的怪談,開啟了友好通商的新篇章。十八大以來中國以開放共贏的包容胸襟歡迎“一帶一路”沿線各發(fā)展中國家搭乘中國發(fā)展的快車,這是中國發(fā)展的吸引力也是絲路精神的文化魅力。
第二,絲路精神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絲路精神是經濟發(fā)展的播撒機,所到之處都有到積極的響應,從長遠發(fā)展來看,絲路經濟帶是世界范圍內未來最具向心力的經濟發(fā)展帶。絲路精神終結了古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冬眠期,喚醒了新時期經濟發(fā)展的新活力。自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的演講中倡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應地把“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yōu)楝F(xiàn)實,在這短短的四年時間里,絲路精神指導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貿易總額逐年攀升、文化溝通交相深化。
第三,絲路精神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俗語有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絲路精神所倡導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是應對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的新觀念,在享受到古絲綢之路所蔭庇的福澤后,這種新觀念更易理解和普遍接受,各國人民會更加心意相通、民心向融。
絲路精神促進民心通的重要紐帶作用體現(xiàn)在:其一,絲路精神指導下的民心相通能增進戰(zhàn)略互信。諄諄入耳的言語總不及踏實厚重的行動更能打動人,在古絲綢之路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政府建設絲路基金,投入大量資金、技術、信息、人才,開辦藝術節(jié)、文化年這都在彰顯著中國真誠實現(xiàn)“一帶一路”戰(zhàn)略愿景的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的,人心也是最大的經濟,中國期待更多的國家相信中國,與中國一道搭上快速發(fā)展的列車。其二,促進包容互鑒合作思想的形成。絲路精神的光芒照耀下,各國重新進行了一場思想的洗禮,發(fā)展理念的差異造成開放程度和文明前進步調的不同,民心相通有助于在認同文明多樣性和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他國及他民族的優(yōu)秀成果。
三、絲路精神的意義啟示
絲路精神帶有歷史的烙印,是文明古國對外交往的精神財富,它見證了中國往昔在世界歷史上的輝煌,在當今新的時代浪潮中,絲路精神依然具有可貴的傳承性和時代性,也引領者新絲路的經濟和文化前進方向。對絲路精神價值及意義的剖析,將有助于我們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好地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絲路精神充分顯示了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對增強我國文化自信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歷經坎坷但五千年的文明史綿延不絕從未中斷,這在世界上罕有,而且近年來伴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發(fā)展,中國的國家實力顯著增強,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之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顯著擴大。深思中不禁發(fā)覺,在國家這棵大樹的成長中,文化猶如根,經濟貌似葉,政治好似莖,社會環(huán)境好像土壤,我們相信文化雖低調無言但卻蘊含巨大的影響力。正如賀麟在《文化與人生》中闡述道:“民族復興本質上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復興?!?絲路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樹立文化層面的自信價值不可小覷。
第二,“一帶一路”戰(zhàn)略成為中國向世人呈現(xiàn)良好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絲路精神有助于在國際交往中傳播中國和平聲音、塑造友好中國形象。西方個別國家妄圖建立以己為核心的世界主導地位,企圖污蔑詆毀中國近年來和平崛起的事實,惡意中傷中國為發(fā)展所做的努力,嚴重破壞中國的世界形象。美國學者雷默認為“國家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前途和命運?!?眾所周知,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稟賦,古絲綢之路為沿線人民帶來的福澤也恰巧說明了中國對外交往毫無侵犯之意。從形象學層面來講,絲路精神指導下的“一帶一路”實踐,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價值取向,中國為兄弟國家的發(fā)展伸出援助之手,積極敞開發(fā)展的大門,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友好、開放、團結的中國形象。
第三,絲路精神產生于東方文明的基礎上,既是一種文化哲學也是一種國家交往戰(zhàn)略,并統(tǒng)一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而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 同樣地,伴隨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這一有機體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逐漸成為“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在出訪俄羅斯時首次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這也是中國政府對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的地區(qū)沖突、氣候異常、經濟低迷、政治猜疑等棘手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各國只有增進互信、互助、互商才能走的更快更遠。可以說絲路精神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局部表現(xiàn),絲路精神凝聚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增進了發(fā)展共識,擴大了國際合作和平交往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范圍內共同體的建立。
四、結語
絲路精神深深融入我們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之中,是實現(xiàn)中國夢不竭的動力源泉,成為建設友好中國和平世界的強大精神支撐?!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是對古絲綢之路的繼往開來,也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絲路精神指引新一代的各國弄潮兒積極投身于“一帶一路”的實踐中各美其美,為建設美麗國家及和諧世界發(fā)揮聰明才智。絲路精神作為一盞思想上的明燈,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指明方向,為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諧傾注不竭的精神動力。
注釋:
王義桅.“一帶一路”的中國智慧.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1).41.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1.
閆麗紅.絲路精神及其時代內涵.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9).64.
左鳳榮.全球治理的理想目標與追求——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7(1).108.
賀麟.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5.
[美]喬舒亞·庫珀·雷默著.沈曉雷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