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股東壓制問題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

2017-09-04 13:54:00張羽曉
法制與社會 2017年22期
關鍵詞:交易成本產(chǎn)權

摘 要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壓制問題是有限責任公司治理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本文從科斯經(jīng)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fā),提出控制股東排擠非控制股東并非不存在合理的基礎,股東壓制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事先明晰產(chǎn)權和鼓勵股東之間私人討價還價,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達成效益最大化。司法介入的作用更多的是要為促進私人之間討價還價的達成而提供制度性保障。

關鍵詞 股東壓制 科斯定理 交易成本 產(chǎn)權

作者簡介:張羽曉,山東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37

一、有限責任公司治理的困境

股東和董事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在公司法領域內(nèi)的研究熱點,但是即便眾多學者反反復復的討論,問題卻始終只是被緩解,不曾被真正解決。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完全由立法者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制度,概念類同于美國法中的非公眾持股公司(closely held corporation)和英國法中的封閉(private)公司,一般情況下股東數(shù)目較少,治理結構相對單純,并且通過有限責任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經(jīng)營風險。有限責任公司兼具人合性和資合性的雙重色彩,公司章程在很大程度上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國家管控相對較為靈活和寬松,這一系列制度上的優(yōu)勢使得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了眾多中小型投資者在成立企業(yè)進行商業(yè)經(jīng)營時的首選。

但是也像其他所有人造制度一樣,有限責任公司制度從來都不能說是完美的,缺陷與優(yōu)勢像是硬幣的正反面一樣相伴而生。保羅·戴維斯認為:公司股份可轉讓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問題是股東轉讓他在公司的權益是否對公司可利用的資源造成負面影響;第二個問題是,在股東想轉讓他的股份的任何時候,他是否被合法授權或者實際上能夠這樣做。雖然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有權尋找其他投資者并且轉讓自己所持有的股份,但是在缺少公開市場的前提下尋找合適的買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交易成本更不可被忽略。對于大部分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有限責任公司來講,轉讓股份尤其困難重重。而讓這一困境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找到了合適的投資者,股份的轉讓往往還必須經(jīng)過公司中其他股東的同意,對公司回購自身的股份更是存在多重法律限制。從有限責任本身出發(fā),股東一旦出資,這部分資產(chǎn)便與股東相脫離,成為企業(yè)法人的財產(chǎn),股東并不能擁有企業(yè)的資產(chǎn);出于資本維持原則和保護債務人的考慮,股東也沒有辦法從企業(yè)中抽回投資。有限責任就像一把雙刃劍,在降低了投資風險的同時導致股東的出資被鎖定在這一公司之中,很多股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退出公司或者只能以非常不公平的低價退出公司。對于很多小公司來講,有限責任公司在設立效果上相當于設立為法人的合伙,通常在公司章程中也對于股份的自由轉讓加以限制,甚至很多情況下和合伙協(xié)議中新合伙人加入的規(guī)定非常類似:都需要經(jīng)過現(xiàn)有合伙人(股東)的同意。

對于股份有限公司來講,股東與董事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很難協(xié)調的問題,所以法律才會對于董事的義務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而有限責任公司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它們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股東都會直接參與公司的經(jīng)營和管理,在中小型公司中這一點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賦予股東經(jīng)營管理權雖然很好的解決了股東與董事之間的代理問題,但是控制公司的大股東壓迫小股東的風險卻同時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股東壓制”的概念來源于英美公司法的表述 “oppression of shareholders”,是指控制股東利用自身對公司的控制性地位在公司的經(jīng)營和決策當中排擠非控制股東,損害非控制股東的利益,甚至使其無法獲得公平的投資回報。股東壓制在現(xiàn)實中十分常見,并且被學者們認為是有限責任公司治理中最嚴重的問題。資本多數(shù)決定原則是股東壓制產(chǎn)生的根本性原因。雖然這一原則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決策效率,減少公司內(nèi)部的談判成本;但是在參與決策的人數(shù)較少的情況下,這種多數(shù)決定原則很可能并不像人們所期待的那么可靠。股東們作為不同的個體,在利益追求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在公司建立之初,彼此的利益需求可能尚且可以保持一致,但是隨著公司的管理和經(jīng)營時間的累積,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在不斷顯露,出現(xiàn)分歧不可避免。雖然各國公司法幾乎都規(guī)定了控制股東的義務,但是這樣的規(guī)定卻并不能在客觀上避免分歧的產(chǎn)生,也無法改變控制股東與非控制股東在公司中的地位——在股東雙方勢力旗鼓相當?shù)那闆r下,公司甚至會陷入僵局狀態(tài)。如果公司的運作決策都是以大股東的利益要求為準則,小股東的利益被忽視,那么這種不公平很可能讓投資者充滿憂慮,降低投資積極性。考慮到這一方面,有些公司也會通過給與小股東決策權或者否決權來保障小股東在公司中的利益,但是這又可能會發(fā)生小股東故意利用決策權或者否決權來阻止那些有利于公司整體利益的決議的實施的情況,增加公司內(nèi)部的談判成本。

二、以科斯主義為視角的分析

股東壓制問題反映了有限責任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天生缺陷,這似乎印證了合作的一個古老的難題:股東們進行合作很可能得到互利的結果,但是如果同時行動的話,他們往往不會合作。但如果法律對于股東壓制問題的關注僅僅是通過懲罰違約者來迫使合作發(fā)生,那么在制度構建方面未免過于生硬,也未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一)產(chǎn)權配置和交易成本

經(jīng)濟學中的“產(chǎn)權”的概念不同于法學中的“權利”概念,其更類似于描述當事人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對于資源的一種自由地選擇和處置的狀態(tài)。科斯定理告訴我們,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不管產(chǎn)權的初始分配情況如何,當事人之間的討價還價都會最終達成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但是交易成本為零像物理學中的摩擦力為零一樣是一個永遠不可能達成的絕對理想狀態(tài)。那么在交易成本不為零的情況下,不同的產(chǎn)權配置自然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配置,導致效益的不同。對于產(chǎn)權進行明晰的初始界定可以節(jié)約交易成本,優(yōu)化資源配置。交易成本和產(chǎn)權界定緊密相連,產(chǎn)權的初始界定越清晰,那么就有可能節(jié)約越多的交易成本,而法律和制度的作用正在如何對于產(chǎn)權進行分配。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在現(xiàn)實情況中交易成本始終不會為零,并且很多情況下影響巨大,所以法律和制度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才如此明顯。

科斯曾經(jīng)提出過這樣的一個命題,他說“我們處理的是一個有相互性性質的問題。為了避免傷害B,將會造成對A的傷害。不得不決定的真正問題是,是否應該允許A傷害B或者允許B去傷害A”。而同樣的,股東壓制問題解決的一個前置性問題在于多數(shù)股東排擠少數(shù)股東是否存在合理的基礎。在這一點上,美國特拉華州《公司法》規(guī)定,所有的種類的股份都可以在章程中規(guī)定受公司回購的約束,由公司或者股份持有人決定是否回購,或者可以規(guī)定在特定的事件發(fā)生時公司可以對股份進行回購。在雙方就股票的價值無法達成合意的情況下,由法院對股票的價值進行評估,所以少數(shù)股東一般對于最終出價會表示滿意。而基于這樣的制度,多數(shù)股東對于少數(shù)股東的股票就等于擁有了實際上的支配權利。這一權利再分配過程其實也就是產(chǎn)權明晰的過程,也是節(jié)約交易成本的舉措。結果被證明是積極的——美國境內(nèi)大量的公司在特拉華州注冊——大約有40%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法人所在地都是在該州。特拉華州公司法以其立場鮮明的規(guī)定和所帶來的積極的法律效果表明了在實踐中這樣的排擠可能是存在合理基礎并且有效率的。產(chǎn)權的清晰和配置并不一定對于當事人雙方都有利,但是以特拉華州《公司法》為例,多數(shù)股東對于少數(shù)股東的排擠也不會必然導致剝削。當股東壓制發(fā)生后,少數(shù)股東以公平的價格退出企業(yè)也是一個公平的結果,而且與其勉強維持一個已經(jīng)破裂的合作關系,讓合作得以體面的結束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與美國特拉華州公司法不同,日本《公司法》對于產(chǎn)權進行了另外一種分配。日本《公司法》在第606條規(guī)定:如果章程中沒有規(guī)定持份公司存續(xù)期間或者在章程中沒有規(guī)定某股東終身之間持份公司存續(xù)的情形下,各股東可以在營業(yè)年度結束的時候退股,并且需要在六個月前提出退股預告。公司章程可以對此另外規(guī)定。但是如果各股東出現(xiàn)不得已的事由的時候,隨時可以退股。在第611條中規(guī)定:退股的股東無論出資類別,都可以接受其出資份額的返還,其出資份額無論出資類別都可以以金錢退還。這樣的股東退出權的規(guī)定,則賦予了少數(shù)股東對于自己所持有公司股份的絕對的處分權。當股東壓制發(fā)生時,少數(shù)股東可以通過退出公司來避免損失,與特拉華州《公司法》相比,日本公司法將少數(shù)股東股票的產(chǎn)權分配給了少數(shù)股東自己,同樣達到了明晰產(chǎn)權、節(jié)約交易成本的效果。從保護債權人的角度出發(fā),股東的退出權不一定會對債權人的債權造成更多的不穩(wěn)定影響,日本《公司法》通過規(guī)定退股的股東的清償責任解決了問題,即在第612條中規(guī)定:退股的股東對于進行其登記前所發(fā)生的持份公司的債務,在從前的責任范圍內(nèi)承擔清償責任。

(二)外部性的解決方式

科斯本人并不太贊同“外部性”(externalities)這個詞匯,甚至在《社會成本問題》中,他盡可能的避免使用這一復數(shù)形態(tài)的術語。外部性和法律如何調節(jié)、干預財產(chǎn)糾紛息息相關,而科斯在外部性面前表現(xiàn)出的猶豫是因為他認為當人們運用這個術語的時候,存在這樣一層內(nèi)涵:一旦發(fā)現(xiàn)外部性就應該由政府采取措施去消除它們。對于科斯的這種觀點,學界并非沒有反對的聲音。Kenneth Ewart Boulding認為科斯的觀點“否認了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害品的存在,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像帶來煙霧的鐵路部門和理性的奶牛農(nóng)場主那樣通過私人討價還價來解決?!钡豢煞裾J的是科斯主義遵循了一個非常重要并且有積極作用的理念,那就是在法律制度的構建中要以遵循福利最大化為根本。無論如何精心的設置規(guī)則構建制度,法律都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外部性。從整個社會的宏觀角度來講,私人之間的討價還價相比較政府直接管制,也很有可能是解決外部性問題的一個更相宜方式。

當一個有限責任公司內(nèi)部出現(xiàn)了股東壓制,非控制股東受到控制股東的排擠而被剝奪了在公司中的經(jīng)營權利,并且無法獲得投資回報,那么股東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勢必已經(jīng)破裂或者瀕臨破裂,公司成立之初的人合性基礎喪失。此時做出各種方式的挽救其實都有可能是無效率的,這些挽救并不能夠從本質上改變控制股東和非控制股東的地位,只會導致股東壓制和糾紛的持續(xù),并且引來后續(xù)一系列的花費昂貴的訴訟,潛在的結果未必一定公平,付出的代價卻必然不成比例。當出現(xiàn)股東壓制問題時,最好的救濟辦法是允許異議股東與公司脫離,這樣的脫離可以通過股東的主動退出和公司的司法解散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此時,股東的主動退出對應了私人之間的討價還價,而司法解散則對應了政府的直接介入。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是控制股東和非控制股東之間私人的討價還價與司法解散之間哪一個更符合福利最大化原則。

如果把有限責任公司看成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其人合性決定了在這些契約中不僅包含有明示的公司章程,更包含了大量的私人間潛在隱藏性條款。法院在決定這種長期的隱藏性關系型契約條款的問題上無疑是存在困難的,但是當事人卻不存在這樣的困難。甚至可以說,當事人更擅長于防范和解決這類關系型契約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這也是為什么相當多數(shù)量的公司以家族、血緣關系等為基礎,且大量商業(yè)合同都是基于聲譽等非制度性因素而簽訂的。

各國的公司法幾乎都對公司的司法解散做了規(guī)定,通過司法介入解散公司無疑是解決治理中的壓制問題的終極武器。英國制定法最初對于公司控制股東的約束是對“不公平損害”的救濟。如果法院基于“正義和衡平”理念認為解散公司是恰當?shù)?,就可以行使這一權力。但是這樣的介入很多時候都不符合福利最大化原則——雖然在公司內(nèi)部非控制股東處在受壓迫的地位,但是公司在控制股東的領導下卻可能正處在正常運作和盈利當中,解散公司對于各方利益都不是一個恰當?shù)臎Q定。所以1948年英國議會決定引入一種可以替代解散的救濟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根據(jù)英國1948年《公司法》的第210條,在解散公司并不恰當?shù)那闆r下,法院可以授予其他合適的救濟來代替。1980年英國立法機關規(guī)定了司法干涉的標準為“公司事務正以一種對其任何成員的利益造成不公平損害的方式進行”。在標準確立之后,法院還需要為司法干涉尋找到清晰的依據(jù),那便是法院的干涉是為了保障股東之間私人協(xié)議。股東之間協(xié)議最明顯和清晰的表達就是公司章程,但是在很多小公司設立之初,股東之間存在密切的私人關系,所以往往在章程之外還有其他潛在性契約,比如在公司任職獲得工資收入等等。在英國1985年《公司法》第459條的具體解釋和應用中,法院承認股東之間在公司章程之外存在著非正式的協(xié)議和安排,認為如果控制股東并無正當理由而可以忽略了這些潛在契約,那么控制股東或者公司就應當以公平的價格購買少數(shù)股東的股份。法院的基本任務是界定公司股東們的最初的合作基礎,如果這一合作基礎已經(jīng)完全地體現(xiàn)在章程之中,那么就需要嚴格遵循章程;如果這一基礎是存在于股東之間的潛在合意之中,那么對于這一潛在合意的基礎性理解就是救濟的依據(jù)??梢娮罱K,英國法院對于股東壓制問題的解決還是尊重了私人之間的協(xié)議,法院救濟是用以支持私人之間的協(xié)定和安排,促進和保障私人之間討價還價的達成,而并非直接干涉或者加劇對立。

三、對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的分析和建議

從股東壓制問題的角度出發(fā),《公司法》第182條其實無法對非控制股東起到很好的救濟作用?!肮蓶|壓制”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股東利用自身控制地位排擠非控制股東,雖然《公司法》第20條和第21條也規(guī)定了公司控制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或關聯(lián)關系侵害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但是在實務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并且更重要的是根本無法改變非控制股東的地位。當非控制股東提出公司控制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的訴訟并且獲得勝訴之后,公司依然處于控制股東的控制之下。而適用《公司法》第182條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公司經(jīng)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繼續(xù)存續(xù)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這是一個相對嚴格的適用條件,雖然能保證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不會被濫用,但是在很多發(fā)生股東壓制行為的公司中,公司的經(jīng)營和管理是由控制股東把持,并不一定陷入僵局,反而很有可能正常運作甚至盈利,但是受壓制和排擠的中小股東的利益卻正在被侵害,其投資公司時的預期目標無法實現(xiàn),無法獲得投資回報,相當于其投入公司的資金被公司的控制股東無償?shù)恼加惺褂弥?。雖然《公司法》第71條對于股份的轉讓做出了規(guī)定,但是根據(jù)前面的分析,對于廣大中小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來講,這樣的股份轉讓是困難重重的;即便是找到了適合的購買者,試圖購買股份加入公司的投資者也同樣需要面對來自原本的控制股東的排擠,這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高昂的談判成本。因為小股東在經(jīng)濟上處在這樣一個完全的劣勢地位,也可能會導致大股東或者其他購買者能夠在購買小股東股份時支付很低的價格。在司法實務中,只要公司尚未出現(xiàn)法院認定的不可挽救的僵局,小股東請求解散公司以維護自身權利的訴求因為上述原因難以得到法院的支持。而此時股東之間在公司創(chuàng)立之初時的良好關系已經(jīng)破裂,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已經(jīng)喪失,但是小股東依然無法合理的退出公司,其境遇可能不但沒有得到任何的改善,甚至可能愈加惡化,進而引起更多的訴訟。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股東壓制問題屬于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治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控制股東對于非控制股東的排擠也并非必然毫無效率。私人間的討價還價所達成的股東主動退出相比較司法介入可能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更有效益的解決方式。由于控制股東和非控制股東之間地位的不平等,討價還價本身的基礎并不公平,非控制股東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也無法達到福利最大化。此時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便顯現(xiàn)出來,那就是可以通過對于產(chǎn)權的界定和配置來降低談判成本,促進討價還價的發(fā)生和實現(xiàn)。特拉華州《公司法》還是日本《公司法》都是通過產(chǎn)權的分配降低了交易成本,雖然分配方式不同,但是結果卻殊途同歸,這對于我國公司法改革來說不失為一個思索的方向。

當股東壓制問題進入到司法程序中來之后,判決解散公司是一種一次性的破壞式的解決辦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作為一種威懾力而存在的。在很多情況下,受壓制的非控制股東起訴解散公司的目的也是希望控制股東能夠以公平的價格收購自己的股份。因為公司解散亦有損自身利益,所以控制股東所面臨的最佳選擇就是與非控制股東談判從而收購其股份。所以司法解散并不是一種目的,而是一種討價還價中平衡少數(shù)股東地位的手段。只有公司確實存在被解散的危險,當事人才會對此有所忌憚,才有談判和和解的動力,司法解散制度的價值才能夠得到充分體現(xiàn)。所以我國立法應當適當放寬對于申請公司司法解散的限制,因為如果公司對于控制股東來講尚有存留下去的價值,那么控制股東一定會盡力與少數(shù)股東進行談判從而避免公司被解散的命運。至于非控制股東因此可能產(chǎn)生的機會主義行為甚至惡意訴訟,則完全可以交由法院阻卻。而對于本身陷入僵局對雙方都無存續(xù)價值的公司來講,即便法院并沒有判決解散,其繼續(xù)存活并盈利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對這樣的公司進行直接的司法解散,讓股東得以收回投資,反而是更有效益的一種解決方式。

四、結論

在有限責任公司中,公司章程可能并不是唯當事人之間的唯一契約,股東之間存在大量的隱含契約?;诟@畲蠡睦砟睿蓶|壓制問題外部性的最佳解決方式可能并非是司法介入,而是當事人之間的討價還價。而為了促使這種討價還價的實現(xiàn)并且節(jié)約交易成本,法律需要對于產(chǎn)權進行更加清晰的界定,通過制度性的規(guī)定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英]保羅·戴維斯著. 樊云慧譯.英國公司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07.

[2]尚晨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壓制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

[3][美]理查德·波斯納著. 蔣兆康譯.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法律出版社.2012.

[4]R. H. Coase.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5]Kenneth Ewart Boulding. Discuss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nmics and Polo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1).

[6][美]埃里克·A·波斯納著. 沈明譯.法律與社會規(guī)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耿利航.股東困境和司法解散制度——美國法的經(jīng)驗和對中國的啟示.政法論壇.2010(9).

猜你喜歡
交易成本產(chǎn)權
2024年《產(chǎn)權導刊》訂閱回執(zhí)
《產(chǎn)權導刊》編委會
產(chǎn)權與永久居住權的較量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44
具有交易成本的證券投資組合策略的選擇
智富時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交易成本對西藏青稞種植農(nóng)戶縱向協(xié)作選擇行為的影響
西藏研究(2018年3期)2018-08-27 01:06:10
共有產(chǎn)權房吹響集結號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9
試論工程采購合同談判中的交易成本
對“小產(chǎn)權”房的認識與思考
交易成本的視角:大數(shù)據(jù)時代政府治理成本的控制
阿里巴巴并購新浪微博的動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視角
三门县| 辉县市| 长葛市| 三穗县| 汤原县| 临颍县| 平顺县| 霍邱县| 昌吉市| 古交市| 花莲县| 资兴市| 彰化市| 灵川县| 探索| 鸡泽县| 平和县| 渝北区| 和田市| 海兴县| 元朗区| 肥东县| 南召县| 出国| 舞钢市| 长泰县| 高平市| 利川市| 塘沽区| 宜章县| 连南| 林甸县| 体育| 卢龙县| 南靖县| 南召县| 托克逊县| 沙河市| 靖远县| 土默特右旗|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