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建育
摘 要:《塞翁失馬》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它語言精練,故事生動,富有哲理,影響著人們對事情的判斷和處理,形成了國人在喜與悲面前的平和心態(tài)。稍有文墨的人都知道由此篇而產生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此篇多次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們不妨再讀一讀,看看還能否再有收獲。
關鍵詞:《塞翁失馬》;中學語文;文學常識
《塞翁失馬》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它語言精練,故事生動,富有哲理,影響著人們對事情的判斷和處理,形成了國人在喜與悲面前的平和心態(tài)。稍有文墨的人都知道由此篇而產生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此篇多次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們不妨再讀一讀,看看還能否再有收獲。
《塞翁失馬》來自于西漢淮安王劉安及其門客編著的《淮南子·人間訓》其原文如下:
近賽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作為教師教這篇文章,我想能否采用以下步驟:1.導入新課。如果有類似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故事或事件作導入更好,如果沒有,不妨就用這個故事導入,教師熟悉原文后,用自己精彩語言講出這個故事,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急于看到、讀到原文。2.讀,讀是重點。教師范讀,注意斷句和語氣,讀出抑揚頓挫的文言文風格;學生讀,可采用分組、集體、個人等形式,反復讀,以至于成誦。3.串講,重點是解釋詞語。課本和其他參考書上通解的詞語就不贅述,有幾個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詞,此處再說一說。①“塞翁失馬”是標題,可文中未提及“翁”,“翁”指誰?應該是“善術者”,應該是“父”,二者是同一人,就指的是“翁”。②“善術者”的“術”,應該就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數(shù)、術)中的“術”,原指占卜、星象等能力,可給學生解釋為分析、判斷能力,“善術者”就是有分析、判斷能力的人。4.文學常識簡介。這篇文章如此精彩,它來自哪里?是誰寫的呢?順理成章簡介《淮南子》及作者。以上文章的表層問題解決完了,看深層次問題。5.啟示和升華。①文章告訴我們壞事可以轉化為好事,好事可以轉化為壞事。失馬(壞事)轉化為得馬(好事),其子折腿(壞事)轉化為“父子相?!保ê檬拢?。老子云:“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福禍相生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永恒規(guī)律。②福禍轉化是有條件的。文中的條件就是有“翁”這個“善術者”,他由于年事高,閱歷豐富,且有“術”,所以他遇“禍”鎮(zhèn)定自若,遇“?!毙膽B(tài)平和,不同于俗人遇“禍”而“吊”,遇“?!倍百R”。如果沒有“翁”的存在?!笆яR”全家慌亂一團,可能還會失牛;如果沒有“翁”的存在,“得馬”全家喜出望外,可能摔折腿的不止“其子”一人。因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③告誡學生:遇到壞事,要臨危不懼,處亂不驚,方可化險為夷,否極泰來;同樣遇到喜事,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否則會樂極生悲,悔之晚矣。6.擴展思維。①文章為什么不寫成“塞子失馬”?因為“子”太年輕,不能把握事態(tài),可能橫禍連生。②文章為什么不寫成“漁翁失魚”呢?因為“失魚”乃區(qū)區(qū)小事,達不到“禍”的程度,反差對比太小,沒有戲劇性,不能引人深思。當然還可以設計其他問題,讓學生馳騁思緒,充分想像。
至此,作為教學,我想已經(jīng)夠了吧,方法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得到了體現(xiàn)。但是,作為我們成年人從《塞翁失馬》中能否得到更深層次的思考呢?
物理學上講過一個“擺”,當你把擺錘拉到一邊放開手后,它就會以慢、快、慢的速度運動到另一邊幾乎同樣的位置,停一下,再以同樣的方式運動到另一邊,如此反復,當勢能耗盡時,就端端正正地停在了中間,“中”是最穩(wěn)定狀態(tài)。擺錘到了兩邊急于向下,目的就是追求“中”。
“中”字上下折疊,左右折疊都重合,它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也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河南人常說“中”,就是因為事情達到了不偏你、也不偏我的“中”的狀態(tài),大家都覺得合適、滿意。
《塞翁失馬》中的“善術者”不希望家中“失馬”,兒子“折髀”吧,他也不希望“得馬”吧,因為他說“此何遽不能為禍乎?”事實兒子摔折了腿。他追求的是無災無難,無福無禍的安寧生活。如果把“福”當作左,把“禍”當作右,他不希望左也不希望右,他希望不左不右,也就是“中”。
宋代理學家朱熹給《四書·中庸》加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比鍖W稱為中庸,即遇事應遵循事物規(guī)律,不取極端。佛教之“中論”大意亦如此,其“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豈非中庸之道?
春天,秋天,我們愛其清爽適宜,燥濕合度,就是因為3月21日的春分日、9月23日的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屬“中”的狀態(tài)。我們說誰不高不低,不胖不瘦,不黑不白,非??扇?,就是因為合乎“中”的尺度和審美要求。處高山不舒,處深海不適,居平原舒適,還是因為“中”之故。“中”就是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中”就是不膨脹私欲,不禁絕欲望;“中”就是不貪生失節(jié),不輕生厭世;“中”就是升了官不專橫跋扈,丟了官不低三下四;“中”就是發(fā)了財不為富不仁,受了窮不人窮志短;“中”就是不積極,不消極;“中”就是溫和善良,心平氣和,不苛求別人,不放縱自己;“中”就是和諧狀態(tài)。
“中”是為人處事的最佳狀態(tài)和最高境界。偏左右、偏上下、偏前、偏后很容易,做到“中”卻很難,需要歲月的磨礪,文化的熏陶,健康的心態(tài),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把握和把持。真正能在一生各方面都達到“中”的狀態(tài)和境界,那么,這就是一個很完美的人生了,此人就成為智慧賢達之人了?!度淌яR》不愧為千古名篇,常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