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清代文學(xué)家蒲松齡生前除了進京趕考,平日里很少出門游歷,在家鄉(xiāng)舌耕數(shù)十載。一輩子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按理說并沒有什么新奇的寫作素材,混世度日罷了!可他偏偏寫出了一篇篇為世人稱道的精彩故事,光收錄在《聊齋志異》里的故事就有491篇之多。細究原因,原來是他辦的一個露天“文化茶座”在不斷給他提供寫志怪小說的靈感。
蒲松齡家住通往縣城的大道邊上,門前有一片柳林,林邊還有一口“滿井”,貯著一汪清泉,叫人看了眼饞。夏天,過路客愛在這兒歇腳;夜晚,農(nóng)人愛在這里乘涼。一開始,蒲松齡并未覺得這個地方有多金貴。大熱天,年輕的他躲在屋里寫書,寫著寫著就擱下了。畢竟自己肚兒里裝的東西有限,再往下寫,也沒多大意思。
一日細雨初晴,他實在寫不動了,就擱筆在大門口出神。瞧著瞧著,他盯住了一個駝背的老大爺,見老人拄著拐杖,慢騰騰地停了下來,似有歇腳之意。蒲松齡趕忙迎了過去,扶著老人挨著瓜棚坐了下來,又倒茶,又敬煙。駝背老大爺瞅著態(tài)度和善、嘴巴又甜的蒲松齡,坐了一會兒,話匣子打開了,話家常,談趣事,接著又應(yīng)蒲松齡的請求,講了一個馬駿漂海到羅剎國的志怪故事:原來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被當作是美的,可以做達官貴人;相貌好看的人,都被當作妖魔鬼怪,是很丑的。馬駿因為生得英俊,人家見了他就逃。后來馬駿臉上涂了鍋灰,國王馬上重用了他。
蒲松齡聽完故事,思索片刻后,一拍大腿,說:“這個故事新鮮,且有寓意。眼下這世道好壞不分、黑白顛倒的事多著哩!”當晚,蒲松齡就把這駝背老大爺講的故事打磨一番,寫成名篇《羅剎海市》。
從此,蒲松齡在夏天就把炕席揭下來,鋪到柳樹旁邊的茅亭,旁邊沏上一壺茶,就兩把煙,設(shè)下“文化茶座”,招待汗流浹背的過路客人,瞅準了機會,就央求過客講些趣聞軼事,有時自己也摻和進去,自己編故事,套別人的故事。這么一來二去,蒲松齡就積攢了一肚子稀罕事兒,上下古今,花精鬼狐,幽冥世界等等,不勝枚舉。
生活在人群中間的蒲松齡,依靠這“文化茶座”成為了一代“鬼圣”。
選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