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娟
舞蹈作為一種極具特殊性的文化象征,主要通過身體動作實現(xiàn)感情的傳遞和溝通。其中,民間舞蹈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里蘊含著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奉、風俗風尚等文化特點,呈現(xiàn)了各民族綺麗多彩的藝術文化現(xiàn)象。舞蹈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了不同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才能使舞蹈動作更具張力和表現(xiàn)力,從而更多地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因此。現(xiàn)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的交融日益受到重視。舞蹈教學中,施教者只有選準教材,深刻了解中國民間舞蹈背后的文化意義,才能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民間舞蹈風格特點,更好地發(fā)揮舞蹈的美育意義。作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羅雄巖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就正好滿足了這種教學新需求,也成為了許多藝術院校的必修書目。
該書共分12章,詳細介紹了中國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特征和部分舞蹈的文化特點、藝術特點。前三章對舞蹈文化中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了梳理,首先明確文化的兩種類型,總結出民間舞蹈的“六種特性”并明確了 “民間舞蹈的概念”,分析了民間舞蹈“五種文化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同時結合中國文明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并存的特征,提出了中國民間舞蹈的五種文化類型的基本結構。第四章重點闡述了崖畫與神話之間的異同、薩滿舞的文化特征和表演形式、羌姆與查瑪兩種喇嘛教寺廟舞蹈的文化特點以及東巴舞的文化特征和表演風格。第五章運用史料分析提出了鼓舞是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介紹了銅鼓舞的文化特征、蘆笙舞主要表演形式等內容。第六章到第十一章按照前文提出的“農耕、草原、海洋、農牧、綠洲”五種文化類型,結合具體民族的民間舞蹈進行了文化意蘊與審美特征方面的分析與解讀,闡述了漢族、傣、布依、塔吉克、藏等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具有的文化內涵與民族色彩。第十二章則闡述了中國民間舞蹈與時代精神的關系,提出在舞蹈文化的傳承中,兩者要融會貫通,同時注重個性的藝術升華和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
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豐富具體。作者認為舞蹈教學內容包括舞蹈技能也包含舞蹈文化,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將它們作為教學的養(yǎng)料,注重舞蹈教學的多元性。書中以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完整論述了民間舞蹈的特點及文化類型的劃分(例如高蹺與秧歌的地域文化色彩、傣族民間舞蹈的亞熱帶風情與水文化特征的成因、高山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源流與發(fā)展趨勢,等等),有利于民間舞蹈的學習、教學、研究和藝術實踐。二是資料詳實嚴謹。例如在介紹藏族舞蹈時提到,藏族儺舞來源于公元八世紀中葉以后,蓮華生建造了西藏第一座真正的佛家寺院——桑耶寺。蓮華生大師為了調伏惡鬼,在所行執(zhí)儀中曾率先應用了一種舞蹈,這就是儺舞,等等。全書引用了豐富的中國民間民俗舞蹈遺存的相關資料和論文,注重內容的學術性和嚴謹性。三是視野開闊。全書從科學的唯物歷史觀角度為讀者介紹民間舞蹈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比如介紹農耕文化與漢族民間舞蹈關系時認為,漢族民間舞蹈動律和諧、節(jié)奏平穩(wěn)和緩、動態(tài)講究平衡對等藝術特色源于農業(yè)耕作的特點。農業(yè)生產依賴于土地,農作物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而收成又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這一規(guī)律,形成農耕民族熱愛土地,期盼豐收的心理,最終影響了漢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征和表演風格。再如,在第十章中提到,高原民間舞蹈融會農耕、畜牧、林業(yè)三種農牧文化的舞蹈風韻而且渲染著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是由于其所在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并最終形成了高原民族獨特的勞動生活方式和虔誠的宗教心理。因此,其舞蹈動作大張大和,富有力度。
總體而言,該書以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為主線,詳細系統(tǒng)地對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闡釋,強調了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與舞蹈教學交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為兩者的交融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該書在詳細介紹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特點時,還在每章后面附有知識重點與思考題。書末附錄了參考文獻來源,從而使其兼具了學術性、嚴謹性和實用性,不僅方便學生和教師的學習,也助于讀者更深入的研究和查閱。
(作者系寧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